金 輝
(黑龍江省建設農場畜牧科,黑龍江 黑河 164035)
仔豬病毒性腹瀉主要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豬輪狀病毒單獨或混合感染引起,該病對仔豬的危害較大,病死率高。仔豬病毒性腹瀉是仔豬消化系統出現紊亂的一個體現,由于其產道內的菌群失調,導致電解質、水分等會被排出體外,造成其身體抵抗力嚴重下降,生長緩慢,會直接為養殖戶造成經濟損失。
仔豬腹瀉發生原因可根據傳染性質分為傳染性與非傳染性。傳染因素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寄生蟲感染等。肺感染性因素主要有營養性腹瀉、生理性原因、霉菌毒素、營養管理不良等導致腹瀉。而在這種低毆原因中,病毒性腹瀉危害最為嚴重,由于其傳播速度快、發病緊急、死亡率高等原因,會對養殖業發展造成巨大損失。仔豬病毒性腹瀉病主要包括豬偽狂犬病毒(PRV)、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輪狀病毒(PoRV)、豬瘟病毒(CSF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 (TGEV)。
通常來說,在生產后2天,仔豬便開始發病,起初臨床癥狀為呼吸無力,精神抑郁、嘔吐,嚴重消瘦、拉糊狀稀,到2-3天之后,部分仔豬開始脫水,甚至出現死亡,而其他豬也會被感染,會產生腹瀉,部分豬7天之后可自行恢復。仔豬病毒性腹瀉病會在不同的養殖場發生,同時有可能是在一個養豬場內呈現出持續發生或是間歇發生情況。一般在疾病流行時間內,豬場病情持續時間為20天左右,中間間隔2-3個月還會重復出現,病情變化多集中于腸道與胃部,仔豬胃部會出現還未曾消化的凝乳塊,胃部表面黏膜脫落,胃腸壁變薄,腸道毛萎縮,腸粘膜開始脫落、腸系膜淋巴結、腸內容物稀薄呈現出水樣、腹股溝淋巴結水腫出血。仔豬肺部正常,偶爾會出現輕微血斑,其腎臟上產生針尖狀出現點,肝臟腫大、喉頭、膀胱正常。為了檢驗仔豬發病原因,多數研究人員對其實施流行病學調查。病毒性腹瀉發病在豬成長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病,但是對產房仔豬危害會更加巨大,特別是10日齡的仔豬,其死亡與發病概率均可達到100%,母豬或是育肥豬雖然也有感染可能,但是其死亡概率較小,偶爾會出現一過性腹瀉,仔豬病毒性腹瀉病流行特征具有季節性,秋冬季出現概率較高。
仔豬病毒性腹瀉病的病原體較復雜,無論是豬傳染性胃腸炎(TGEV),還是輪狀病毒(PRV)感染、 流行性腹瀉(PEDV)引發病理變化,所有疾病的臨床癥狀較為相似,如果只是通過研究人員觀察與確診,無法制定治療方案。因此,應加強實驗室檢測。現階段,對于仔豬病毒性腹瀉病防治方式為分離與鑒定、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等。
運用發病仔豬的小腸或腸內容物,在無菌條件下對其實施反復凍融 3次,以1:5比例加入雙抗PBS液,實驗人員可利用研磨器制成勻漿,并將其接種于細胞單層。之后將其放入含有CO2培養箱,將溫度設置為37℃,培養時間約為3-4d,并對其進行觀察,了解發病仔豬有無細胞病變。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也稱作是ELISA,其敏感性、特異性較強,其血清學診斷較為快速、簡便,實驗人員可用已知抗原對血清中抗體實施科學檢測,因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一種特異性、重復性均高的診斷方法,比較適用于大批次試樣檢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方法檢測 PEDV 已經被大量用于臨床實踐,是國際上已經被指定的標準診斷途徑之一。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基本原理為基礎,逐漸發展出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 、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競爭阻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相關研究證明,應用雙抗夾心 競爭阻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從腹瀉病豬糞便中對病毒抗原實時監測,其檢測結果較準確,比較適用于PEDV的流行病學調查,也可用于血清學檢測。
預防接種是對于流行性腹瀉關鍵手段,接種疫苗為胃-流-輪三聯弱毒苗,已經被廣泛應用。在養豬生產中,本病無特效的藥物,當疫情發生后,要謹記將已經感染病的豬與健康豬隔離,盡量減少人員走動,避免被感染。應該加強對于已經感染區域消毒,將養殖房內溫度頭提升,減低濕度,給仔豬提供容易消化且營養豐富飼料。在對病豬仔的治療過程中,無特效治療藥治療病毒性腹瀉病,通常對癥治療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為了防止繼發性細菌感染,可以口服補液鹽、投服收斂止瀉劑和使用抗生素及磺胺類抗菌藥物;為了治療脫水和酸中毒,還可以靜脈注射碳酸氫鈉和葡萄糖鹽水等;此外,還要加強對病豬仔的護理,為其供給大量的清潔飲水和以消化的飼料。
綜上所述,仔豬病毒性腹瀉病是一種常見疾病,其發生會對仔豬成長產生加大影響。通常情況下,應了解其發病原因與發病癥狀,通過流行病學調查了解仔豬疾病發展,并采取對癥治療方式。加強對于仔豬病毒性腹瀉病防治,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實驗研究,積極防治仔豬病毒性腹瀉病發生,并應重視仔豬病毒性腹瀉病預防,避免養殖場損失增加為養殖場發展造成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