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
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正在進行其就任現職后的首次亞洲之行,其間先后訪問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國。西方媒體多將沙特王儲此行與記者卡舒吉遇害事件聯系起來,認為他此行主要目的是紓解沙特外交困境。這樣的解讀有其道理,但顯然并不全面。換句話說,即便沒有卡舒吉事件,沙特王儲早晚也要開啟類似的亞洲之行。
因為訪問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邏輯,反映的是沙特正在根據自身發展需求調整對外戰略,通過“向東看”“向東轉”甚至“向東行”,實現盟友多元化、經濟多元化和市場多元化的多重目標。對中印等亞洲國家來說,巨大的能源需求、與沙特的經濟互補性,也奠定了雙方伙伴關系的基礎。因此,沙特與亞洲國家的關系具有戰略性。可以肯定,即使沒有突發事件,此行也在雙方日程之上,超出正常雙邊關系的解讀并無必要。
眾所周知,建立在“石油換安全”基礎上的沙美同盟關系,一直是沙特外交和安全戰略的基石。然而,新世紀以來,沙美同盟關系不斷遭遇挑戰。“9·11”事件、“阿拉伯之春”使沙美關系大幅降溫;美國實現能源獨立,不再像過去那樣需要沙特石油,更是動搖了兩國關系的根基。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收縮,也讓沙特感到失去安全上的倚重對象。卡舒吉事件雖未撼動兩國關系的大局,但也使其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因此,尋求盟友多元化成為沙特的必然選擇。
其中,“向東看”,發展與亞洲主要能源進口國的關系是這一戰略的核心。亞洲已經取代歐美,成為沙特的最大能源出口市場、進口商品來源地,其70%的出口原油銷往亞洲國家。2018年中沙貿易額首次突破600億美元大關,中國已連續8年成為沙特最大貿易伙伴,沙特也是中國在中東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2002年以來,沙特在大多數年份是中國排名第一的進口石油來源地,中國也是沙特原油的最大買家。2018年中國每天從沙特進口的原油達160萬桶,約占中國原油總進口量15%。沙特石油對中印等亞洲國家的能源安全至關重要,同時,在全球石油市場供大于求、競爭激烈的局面下,沙特也需要維護亞洲的“大買家”。新世紀以來,每任沙特國王和王儲均訪問中國、日本和印度,大有“拜訪客戶”的意味。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近年來俄羅斯在中東的地位不斷上升,沙特與俄羅斯的關系也持續升溫。沙特國王薩勒曼去年對俄羅斯進行了歷史性訪問,雙方在原油限產等方面保持密切合作。這些都說明,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沙美關系,沙特開始分散風險,在大國間兩面下注,甚至多面下注,以對沖單一依靠美國的風險,這從戰略和外交層面詮釋了沙特王儲亞洲之行的邏輯。
促進經濟多元化是沙特王儲此行的另一重要目標。沙特正在按照“2030愿景”規劃,推動經濟多元化,以期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最近,沙特政府公布了工業化戰略,擬投資4000多億美元發展工業和物流業。“2030愿景”規劃的基礎設施升級換代,紅海新區和其他工業園區建設,需要大量投資。沙特王儲此次訪華的主要目的就是尋求“2030愿景”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吸引中國投資,助力沙特經濟轉型。除了在發展戰略對接框架下的雙邊合作,王儲此行的一大亮點是中沙開始探討在巴基斯坦等第三方市場的合作。沙特對巴基斯坦的巨額援助,投資瓜達爾港的大型煉油廠,有利于中巴經濟走廊建設。
市場、投資和出口商品多元化也是此行的重要目標。沙特以往投資對象多為歐美發達國家,出口商品單一,王儲此行旨在開拓新的投資目的地和非石油產品出口市場。沙特史無前例地在巴基斯坦、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投下巨資,中沙開始在科技、制造業、漁業、核能等新興領域開展合作。2018年,中沙雙邊直接投資增速超過300%。同時,面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亞洲國家也有類似的市場多元化考量,沙特無疑是它們重要的貿易和投資伙伴。
穆罕默德王儲的亞洲之行反映出沙特對外政治和經濟戰略調整趨勢。雖然,沙特在外交和安全上依靠美國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但“向東看”“向東轉”甚至“向東行”,將是未來這個國家的長期戰略,這為沙特與亞洲國家互利互惠的雙贏合作奠定了基礎。▲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海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