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摘 要: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中提及“生活之教育”。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也要求寫作要“貼近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在習作的教學中立足教育實際,使作文向生活延伸。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出現“能夠觀察”但不是“學會觀察”,他們會“理解運用”但是又缺少自己的想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對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極具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陶行知; 語文; 習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2-077-0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即: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這給我們的作文教學提供不少指導。以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談一談當下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自己的思考。
一、問題的呈現
(一)缺少觀察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在提及“六個解放”時便說道,“要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能看。引導學生看清事實,就能活躍學生的眼睛,使他們能看。引導學生看清事實,就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我們時常在講,要讓學生學會去觀察。但是在教學中我們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教師擺出相應的情景讓學生觀察時,學生能告訴你他看到了什么,但是基本一兩句話解決。學生的觀察是直觀的,往往在描寫的時候就是所見即所寫。他們不是沒有觀察,是觀察得不夠仔細;他們不是沒有特點,是這個特點不夠細致。
(二)缺少自己的想法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求真精神的實質,其實是要放飛個人的思想,讓每個人成為一個真性情的人。1若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技術的指導,學生的習作往往如同流水線的作品,千篇一律,毫無生機。若學生對作文提不起興趣,往往抓耳撓腮,不知所云。
他們喜歡老師講范文,可以從中借鑒,但是這樣的文章不是學生自己的文章,缺少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三)缺少系統必要的訓練
我們的作文課,一般是有三個課時。按照課程的進度,基本是兩個禮拜上一次習作課。如何在兩周的時間有效地利用這120分鐘?而且我們時常也會發現,有些老師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把作文課變成了謄寫作文課,教師無形之中是給學生做了一個榜樣的作用,如果教師本身對修改與評講作文忽視的話,那學生很容易養成寫完了事的壞習慣。殊不知,習作的最終完成,除了動筆完成,后面的修改也是重點。
二、解決的措施
(一)文以載道,把積累落到實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作依靠的還是學生平時的積累。這不是喊口號,要把積累落到實處。筆者在一年級時,學生便有了一本“采蜜本”。可愛的封面,吸引著學生的目光。在第一學段,我們只摘抄詞語和課文中的短句,到了第二學段,教室布置了讀書角,以供同學們借閱觀看,同時要求同學們摘抄在閱讀過程中覺得精彩的句子。到了第三學段,便可要求學生積累段落。由詞到句到段的積累,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也讓積累落實在日常的學習中。
(二)尊重學生的求異思維,拒絕“東施效顰”
孩子的腦子里裝著“十萬個為什么”,他們總想對身邊的事物去探索發現,而每一個問題都是點燃創造思維的火花。語文教學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語言組織能力。2陶行知先生十分鼓勵孩子去問,他曾提及“小孩子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我們鼓勵孩子去問,從提問中獲得知識;在提問中獲得表達的技巧;在提問中獲得自己的感受。庭院深深深幾許,教師要教給學生方法,但是不能將其變為習作的禁錮。比起這個,我們更期待“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創意呈現。
(三)重視講評,力求做作文的加法
一篇習作分三個課時,一般而言,則是習作的教學、點評以及修改謄寫。
如果說教師把謄寫用了大多數的時間,那么作文課也就變成了寫字課,失去了作文本身獨特的色彩。筆者在教學的點評環節,會隨機抽取班級同學的片段,進行投影展示,師生共同評價,有哪里值得我們學習,或是有什么建議你想說與他聽。隨機抽取,意為告訴同學們不可懈怠,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初稿。寫的好的地方教師要給予一定的表揚,讓學生在習作的點評中體會到成就感,也讓其他同學愿意自己的習作被老師點評,積極地參與到點評課之中去。
(四)激發習作興趣,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寫作技巧,可以通過訓練提高。但是,比這更重要的便是學生的興趣了。只關注技巧,會忽略我們寫作教學的初衷——讓學生“想要表達”。此外,在謄寫作文批改之后,筆者在班級開設了作文周報專欄。因為想著打印下來放在咱們班的圖書角方便學生借閱,在與家委會進行初步溝通后,《三年二班》作文周報便開始風風火火地辦起來了。一開始,同學們第一次接觸作文報,筆者便設置了豐厚的酬勞——免做卡。這下確實吸引了不少的同學。不過一開始投稿的都是作文不錯的同學,他們的作文都是優秀星,自然很愿意投稿過來。筆者也是第一次辦作文周報,在不同的程度上也對報紙進行了修改。例如,在我們第十期的《三年二班》之中,增設了頭條文章,將最優秀的一篇放在第一篇,并利用作文課進行再次點評表揚。每一篇文章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筆者都用直線畫出,在小作者的照片旁加以標注,方便學生學習借鑒。
創作是一門綜合能力的訓練,要想學生愿意去寫、勇于去表達,作文的教學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之上。生活教育是大思想,我們不僅僅是要教育學生去寫人寫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發現生活的美。
參考文獻:
[1]顧曉燕.簡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對小學作文教學的影響[J]實踐探索,2016,09:89-90
[2]仇裕蕾.教學中如何做到“解放”學生[J]語文天地,2013,0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