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凱凱
(國家電網 濱州供電公司, 山東 濱州 256600)
永磁同步電動機(PMSM)基于其良好的調速性能和功率密度,已成為當今交流調速重要的動力來源,伴隨著永磁原料成本的降低,永磁電動機的價格下降,永磁同步電動機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1]。本文以永磁同步電動機為被控對象,對矢量控制中的id=0與最大轉矩電流比(MTPA)分別進行建模仿真,得出了這兩種控制策略的優缺點,對實際工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運用坐標變換理論,可以得到d-q坐標系下的運算模型[2]:
(1)
(2)
Te=p[iqψf+Ld+Lqidiq]
(3)
式中:ud、id為永磁同步電動機直軸電壓、直軸電流;uq、i為永磁同步電動機交軸電壓、交軸電流;R、ψf為電樞繞組電阻、永磁體磁鏈;Ld、Lq為直軸電感、交軸電感;J、ω為轉子的機械角速度、轉動慣量;Te、Tl為電磁轉矩和負載轉矩;B為阻尼系數;p為磁極對數。
從電動機的端口看,PMSM相當于一個它勵直流電動機,其定子電流is中只存在交軸分量,且定子磁動勢空間矢量與永磁體磁動勢空間矢量正交,則
Te=piqψf
(4)
由于電磁轉矩正比于交軸電流iq,實現了交、直軸的獨立控制?;趇d=0控制仿真控制圖如圖1所示。

圖1 id=0控制仿真框圖
由式(3)可知,第一部分是勵磁轉矩,由PMSM的定子與勵磁磁場的相互作用所得到的電磁轉矩,第二部分是磁阻轉矩,由PMSM轉子的凸極效應所產生。通常直軸電感Ld要小于交軸電感Lq,一般在電動機設計中Lq/Ld可以到達5倍左右,故利用PMSM的特定的結構所產生的凸極效應,可以獲得較高的轉矩/電流比[3]。故在相同轉矩的情況下,其定子電流可以控制下降,電動機的銅耗隨逆變器和整流器的損耗逐漸減小,使系統效率得到提高[4]。
根據式(3)可得輸出轉矩Te=fid,iq是關于直軸電流、交軸電流的二元函數,其約束條件為[5]:
(5)
當輸出轉矩Te達到極值時,需滿足偏導數等于0,即:
?Te/?id=0;?Te/?iq=0
(6)
故直、交軸電流分別符合下列關系:
(7)
基于MTPA控制仿真圖如圖2所示。

圖2 MTPA控制仿真框圖
逆變器采用SV(PWM)控制技術,目的在于使電動機產生圓形磁場,即從電動機的本身出發,力求在三相正弦電壓作用下使交流電動機產生圓形磁場[6]。借助逆變器電力電子器件的不同開關狀態,可使電動機的實際磁鏈盡可能逼近理想磁鏈圓,故SVPMW控制技術具有易于實現、轉矩穩定等優點[7]。
轉速調節器(ASR)與電流調節器(ACR)都采用PID控制策略,如圖3所示。相關Kp、Ki值的設置參照文獻[6]。

圖3 PID 控制器結構框架圖
利用Matlab的Simulink進行仿真實驗,仿真算法取ode23tb,時間0.1 s。比較id=0與MTPA在輸出轉矩、轉速 、三相電流響應的變化以及A相電流進行諧波分析。
1) PMSM的參數設定。Rs=2.875 Ω,p=4,ψf=0.175 Wb,J=0.001 76 kg·m2,Lq=0.008 5Η,Ld=0.000 1 Η。
2) 電流調節器與速度調節器采用PID調節器,參數經多次調整,取適當值[8]。
3) 轉速給定ω*=500 rad/min,負載轉矩Tl=10 N。
1) 由圖4轉速波形圖可看出,最大轉矩電流比控制策略與id=0相比,PMSM轉速波形比較平穩,波動小,超調量小。
2) 由圖5PMSM的電磁轉矩波形可以看出,在ts=0.002 s最大轉矩電流比控制下,電動機轉矩啟動達到約50 N,而id=0控制電動機轉速只達到40 N。這說明了最大轉矩電流控制策略能以盡可能大的電磁轉矩啟動,過載能力比較好,轉矩脈動變小。當電動機趨于穩定10 N時,根據公式T.R=(Tmax-Tmin)/Tavg計算的MTPA控制下的PMSM轉矩脈動比約為20.11%,id=0控制下的PMSM轉矩脈動比約為19.11%。這樣可以看出,MTPA與id=0在電動機穩定時,轉矩脈動比相差不大。
3) 由圖6~圖8三相電流波形圖與諧波分析圖可以看出,兩種控制策略都趨近于正弦波,id=0控制的電流諧波分量較小。

(a) MTPA控制策略

(b) id=0控制策略

(a) MTPA控制策略

(b) id=0控制策略
4) 從算法的復雜程度角度看,id=0控制算法簡單,易于實現,但沒有利用磁阻轉矩,其逆變器的效率低,適合于小功率場合。而最大轉矩電流比控制算法復雜,充分利用電動機的磁阻轉矩提高電動機的過載能力,其啟動特性較好,適合于大功率場合。

(a) MTPA控制策略

(b) id=0控制策略


圖7 id=0控制A相電流波形與諧波分析圖


圖8 MTPA控制A相電流波形與諧波分析圖
根據由PMSM數學模型,將id=0控制與MTPA控制策略應用到PMSM調速系統中,在Matlab仿真環境中進行了相關調速性能的比較,得出兩種控制策略應用的不同場合,對工程實踐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