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倫,通信作者:牟 潔
(山東省沂水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山東 臨沂276403)
闌尾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多因闌尾管腔阻塞、腸道內條件致病菌感染及便秘、腸炎等胃腸道疾病因素,導致闌尾正常排空的能力受阻,大量黏液在腔內潴留,腔內壓力逐漸上升,出現壞死和潰瘍[1]。手術治療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有急性發(fā)作史的患者,更應及時手術。腹部手術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手術麻醉方式、術后鎮(zhèn)痛及活動減少等因素,極易影響患者術后的腸蠕動功能,導致腸麻痹、腸脹氣等,造成患者不適。如果腸道功能無法及時恢復,嚴重者可導致機械性的腸梗阻、腸瘺,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因此術后治療、護理尤為重要[2]。近年來在圍手術期的研究取得較大的進展,對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也有了質的突破,隨著外科快速康復理念的引入,以及外科手術在中醫(yī)醫(yī)療機構的普遍開展,圍手術期中醫(yī)中藥多種治療方法的參與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探尋中醫(yī)治療方法的內在作用機制,將有助于提高中醫(yī)外科理論水平及改進治療方法[3]。
中醫(yī)認為闌尾炎術后患者氣血受損、腸道氣機不暢,傳化失司,通降功能失調[4],是導致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fā)癥出現的主要因素。減輕手術后腹脹的根本是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西醫(yī)在治療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方面常用的方法有使用胃腸減壓,新斯的明穴位封閉,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甘油或石蠟油灌腸,肛管排氣或松節(jié)油熱敷腹部等方法。促動力藥是通過作用于相應的受體,增強胃腸平滑肌收縮力,協(xié)調胃腸運動規(guī)律,促進胃腸排空和轉運,達到治療的效果。目前常用的促動力藥主要有西沙比利、嗎丁啉、多巴胺受體拮抗劑、5-HT受體激動藥及胃動素受體激動劑等,但這些藥物可產生腸扭轉、吻合口破裂、殘端瘺等嚴重并發(fā)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胃腸功能紊亂,同時肛管排氣及灌腸等給患者帶來較大的不適及恐懼心理,不易為患者接受,所以目前在臨床上常常是僅給術后常規(guī)處置,靜觀其變。本院初步探索運用自擬的中藥劑外敷神闕穴(肚臍)聯(lián)合艾炷灸法治療化膿性闌尾炎術后患者,效果較好,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患者能提早下床活動,術后恢復好,住院時間減少,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12月沂水縣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化膿性闌尾炎手術的患者120例,根據隨機自愿原則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吸煙史、飲酒史和高血壓病史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 經診斷符合化膿性闌尾炎并行闌尾切除術的患者;年齡12~65歲;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對艾灸不耐受者;同時參加其他臨床試驗或正在接受與本試驗相類似的治療;資料不全影響療效評定者;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其他研究者認為確實不適合納入本研究者。
2.1 對照組 按照常規(guī)術前、術后治療和護理。禁食禁水、吸氧、胃腸減壓、抗感染治療、常規(guī)補液、補充水電解質、維持酸堿平衡、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等。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自擬中藥敷劑外敷神闕穴(肚臍)聯(lián)合艾炷灸法。外敷劑組成:烏藥20 g,木香20 g,砂仁20 g,香附20 g,延胡索30 g,萊菔子20 g,檳榔10 g,冰片6 g,分別研成細末,過100目篩,密儲。于術后1 h敷于神闕穴并施以艾炷灸法。具體方法:首先制作面圈,用溫水調和面粉,捏為圓柱狀(高約2 c m,底直徑約8 c m),在底面鑿1個小孔(大小同患者臍),在其上周邊捏起高約1 c m的邊緣部分,覆蓋保鮮膜防止水分散失。將面圈放置于臍上,小孔對臍孔,在臍孔填滿備用藥末(約6~8 g),然后將艾炫(同患者臍大小)置于藥末上點燃,燃盡換新艾炷,連續(xù)30 min,施灸結束。藥末留置臍中24 h,用膠布固封,期間忌洗浴。每日2次,直至胃腸功能恢復。
3.1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的術后通氣時間、焦慮恐懼程度(采用SAS評分量表評定,分數越高,焦慮恐懼程度越嚴重)、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檢驗與分析,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恐懼程度、術后通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焦慮恐懼程度、術后通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焦慮恐懼程度、術后通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焦慮恐懼程度術后通氣時間(d)術后下床活動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治療組 60 43.2±10.8△ 1.93±0.38△ 0.64±0.42△ 4.45±0.43△對照組 60 48.8±11.1 3.41±0.98 1.97±0.80 7.51±1.59 t值2.802 -3.09 -2.89 -2.55 P值0.006 0.003 0.005 0.010
醫(yī)學的發(fā)展已進入以患者為中心、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時代,注重治療質量,更要關注患者的感受,患者對醫(yī)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侵入性操作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不適感和心理陰影。臍療屬于中醫(yī)外治療法的范疇,既可以治外科疾病,又可以治內科病疾病。其作用機制,有的學者認為在于從外導內,疏導內氣,使內氣和暢,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5]。作為一種外治療法,隔藥灸臍法具有中藥內服及西藥療法所不具備的特點,不僅簡便、有效,而且價格低廉、不良反應小、無損傷,患者樂于接受,可通過局部刺激與整體調節(jié)兩條途徑發(fā)揮作用[6]。
中醫(yī)理論認為,腹部手術后出現的腹部脹痛、排氣排便不暢等胃腸功能紊亂癥狀,與手術影響脾胃及腸腑氣機,致使脾失健運、胃腸失于和降、腑氣不通有關。病位在脾、胃、腸腑,病情雖有虛實寒熱之分,但以寒為主,以虛中夾實為主。胃腸屬于六腑的范疇,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素問·五臟別論》載:“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素問·舉痛論》亦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备共渴中g損傷人體氣血,氣為血帥,具有運行推動作用,有利于血的循行,氣虛不運或氣滯不運,都可造成血液運行受阻。另外,手術時的殘血留滯,腹部沖洗液溫度過低或者殘留體內,都可導致瘀阻血滯、氣機不暢、腸道糟粕停留的病理狀態(tài),從而出現腹痛腹脹、排氣不暢等腑氣不通癥狀。根據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筆者以通腑泄?jié)?、行氣活血為基本原則,以烏藥、延胡索、木香、香附等中藥為主組成方劑,粉碎后外敷于臍部,配合艾炷灸法治療手術后腑氣不通之證。方中烏藥、砂仁、香附、木香行氣,其中香附疏肝理氣解郁,長于止痛;烏藥行氣除滿,對胸腹痞滿有效;木香行氣而寬中;砂仁溫中行氣;延胡索活血止痛,為血中之氣藥;檳榔破氣下水,消腫止痛除滿;配以萊菔子,通腑下氣;冰片芳香開泄,有利于上述藥物迅速發(fā)揮作用。諸藥相合敷于臍部且配合艾炷灸法,具有穿透力強、彌散快的特點。滲入皮膚的藥物還能作用于神經末梢,具有調整自主神經功能,激發(fā)機體抗病能力,增強免疫力的作用[7]。
本研究證實,運用自擬中藥敷劑配合艾炷灸法治療化膿性闌尾炎患者,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提前,焦慮恐懼程度減輕,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提前,住院時間縮短,患者依從性好,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可促進其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有較好的療效。
運用中醫(yī)中藥治療闌尾炎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一是大力推廣了中醫(yī)藥技術,對中醫(yī)藥技術在手術患者康復中的應用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二是基層醫(yī)院面對的病患群體中,闌尾炎手術量比較大,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和社會意義。三是制定適合化膿性闌尾炎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護理方法和操作流程,便于推廣應用。四是近年來國家重視發(fā)展中醫(yī)中藥,各醫(yī)院對中醫(yī)中藥及康復理療非常重視,大眾也對中醫(yī)中藥越來越認可。
綜上所述,隔藥灸臍法在化膿性闌尾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方面有顯著療效,患者樂于接受,適于在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但是,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首先,選取的病例個性化差異小,可能對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差距。其次,隔藥碗的制作材料為面團,容易干。第三,配方隨癥加減病例少。因此下一步將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探索,注意積累資料,采用更科學的研究方法,擴大應用范圍,逐步推廣,探索改進隔藥碗的制作,選擇更簡單和耐用的原料。同時納入更多的個性化差異的病例進行研究,進一步探索隨癥加減配方,使其在化膿性闌尾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中作用發(fā)揮更好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