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技師學院,廣東 深圳 518116 )
筆者在《深圳醫藥產業發展概述》(見《山東化工》2019年第1期),一文中分析了國家及廣東省醫藥產業的發展概況,并從深圳的地理位置,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醫藥產業上市公司,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態勢以及與產業相關的企業數量等方面深入闡述了深圳醫藥產業發展的成就。本文將從深圳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產業發展的對策等方面進行分析。
目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已經形成了以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其中,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雖然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深圳醫藥企業總體規模偏小,截至2018年7月27日,根據證券交易軟件計算得出深圳醫藥上市公司市值最大的是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市值第二的是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市值分別為365億、311億,與長三角總市值前兩位的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萊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分別為2578億、971億相比差距很大,見圖1。

圖1 市值對比圖
深圳醫藥產業的藥品生產能力雖然在國內處于前列,也擁有一定的研發能力,但新藥的研發資源不足,深圳具有藥品臨床試驗資格的只有深圳市中醫院、深圳市東湖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等五家醫療機構,占全國822家的0.6%與經濟總量位列中國城市第三的地位極不匹配[1]。同時,與長三角相比,醫藥企業對產品的研發投入也相對不足,依據相關公司2017年年度報告,具體見表1,表2和圖2。

圖2 研發投入對比圖 表1 2017年深圳醫藥企業研發投入表

企業名稱研發投入金/萬元占營業收入比重/%健康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70457.736.54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43916.3710.57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32603.132.93

表2 2017年長三角醫藥企業研發投入表
表1、表2和圖2顯示,2017年深圳醫藥公司研發投入與位于長三角的公司相比差距很大,深圳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的不足限制了醫藥企業的新藥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導致大多醫藥企業產品只能進行低水平、低利潤的競爭。
目前,深圳各區的醫藥產業發展極不平衡,醫藥產業主要集中在南山和坪山,民間有“西有南山、東有坪山”的說法。其中一半以上的醫藥企業都聚集在南山區的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這種格局導致現有的醫藥企業和新孵化出來的企業發展空間有限,緊缺的土地已經成為深圳醫藥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限制了深圳醫藥企業的發展規模與速度,導致一些在深圳本地成長起來的醫藥企業開始在深圳以外的地方尋找生產經營的土地,造成了醫藥產業的外溢。
目前,深圳地區人才需求最大的是藥品生產企業的生產操作崗位和質量保證(QA)及檢驗(QC)崗位,預計未來5年每年新增人才需求超過1000人。珠三角乃至全國這方面的人才缺口也很大,也無法提供富余人員來補充深圳的需求。
深圳地區的全日制培養機構中有深圳大學醫學部藥學院藥學專業每年招生60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藥學專業(藥物制劑方向)每年招生80人、深圳技師學院藥物制劑專業每年招生40人和深圳科迪技工學校藥物制劑專業每年招生90人(分春、秋兩季招生)畢業生主要從事藥品生產企業的基礎操作和質量檢測崗位,在技術能力和專業水平上遠不能滿足深圳醫藥產業的需求。
醫藥企業集團化的逐步形成使其在(包括人力成本在內的)成本控制、產品優化、生產能力、生產效率等方面具有了競爭優勢。集團化的發展,使得企業在全國甚至在全球通過自建、收購、合作等方式建立了生產基地或辦事處,這種多地經營方式大大提高了為各地的客戶及時、準確地提供技術、生產等服務的能力。生產能力、生產效率方面的優勢,主要表現在:購置新的更大、更多的設備,提高周轉速度、降低準備時間;規模的增大,另外也是綜合生產能力的增強,這也使得自己成為一個多專業的綜合性、大規模的集團化企業。突出的例子有始建于1987年的深圳市中藥總廠,于2005年由國藥控股有限公司和深圳一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經過改制重組成立了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坪山制藥有限公司,將該公司納入了國藥集團。新成立的公司秉承“關愛生命,呵護健康”的企業理念,緊密圍繞國藥控股有限公司的戰略目標,全面參與一體化運營,充分利用國藥控股有限公司資金、物流、信息三大平臺,依靠其強大的科研優勢、網絡優勢和廣泛的社會資源實現了從科研、生產、分銷到終端的產業鏈暢通,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深圳醫藥產業應緊緊抓住醫藥產業鏈的高端,從高端切入,帶動產業發展,整合現有的加速器和孵化器,轉變發展策略,走“占據高端、擴展領域、集群發展”的路子,提升醫藥產業的檔次和水平,促進深圳醫藥產業的發展。諸如成立于2017年12月的深圳前海諾貝爾獎科學家應用研究院(諾貝爾獎科學家技術轉移轉化基地)依靠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探索建設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聯盟、諾貝爾獎產業基金、諾貝爾獎候選人超級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形成了“諾貝爾+人才經濟”的新模式。據報道[3],諾研院將把羅杰·科恩伯格研發出的抗丙肝原創重磅藥物CC-31244作為諾獎科學家在前海落地的首發項目。它是一個非核酸類小分子抑制劑,對六個不同基因型的HCV編碼的NS5B蛋白質都具有非常高的親和結合抑制作用,有望將HCV丙肝的治療療程從12周縮短至4~6周。“該藥物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優良的抗HCV病毒活性與生物安全性,有望成為世界級的重磅創新藥物”。接下來諾研院將全力推進CC-31244在深圳的產業化進程,力爭在年內完成中國臨床二期并開始臨床三期評價實驗。
醫藥產業具有高技術要求高、前期投入高、產品風險高和政府監管嚴的特征,促使醫藥企業必須進行多方位的合作,從而可以很好地利用集群效應以取得競爭力。合作模式主要體現在研發合作、生產合作、流通合作和資金合作等環節[4]。
深圳醫藥產業在構建多元合作方面已經有成功的案例,如:2018年7月5日,由深圳市坪山區人民政府、澳門科技大學、深圳市和順堂醫藥有限公司共建深澳中醫藥創新研究院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儀式在坪山區和順堂精品中藥生產基地舉行。“深澳中醫藥創新研究院”,將著力打造綜合技術平臺、高新技術轉化與孵化平臺、國際合作和教育培訓中心,建設成為中醫藥專業特色鮮明、優秀人才聚集、管理體系完善、具有原始創新能力和產業轉化能力的國際化研究機構[5]。
深圳市的總面積只有1997.27kg2,原特區內(包括現在的南山、福田、羅湖、鹽田四區)的總面積也只有327.5km2[6],充分發揮原特區內的人才層次高、信息化程度高、商業發達、物流便利、資金充裕等的優勢,建立醫藥產業總部基地,可以把生產、檢驗等放在空間開闊、開發程度不高的坪山、光明、龍崗、寶安等區域,在濱海的大鵬新區大力發展海洋生物制藥產業。這樣,既拓展了醫藥產業的發展所必須的空間,又做到了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孵化出的產業外溢出深圳。在拓展醫藥產業發展空間方面,深圳也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已經在坪山區建立了深圳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基地面積3.29km2,產業用地合計179.41hm2。目前,坪山區有生物醫藥企業120余家,代表企業有賽諾菲巴斯德、翰宇藥業、國藥致君、萬樂藥業、海普瑞、和順堂、康哲藥業、新產業、邦健電子、理邦精密、威爾德等。目前,基地采取孵化、加速、供地的“三級跳”模式,為處在不同產業發展階段的生物醫藥企業提供發展空間,現已發展成為國內市場化程度最高、功能設施最齊全的高新技術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2016年基地企業產值達120億元。此外,園區還引進深圳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檢測及研發平臺[7]。
盡管深圳市的醫藥產業在過去的發展中存在著一些短板與不足,在政策支持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深圳的醫藥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隨著《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出臺,深圳將加速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發展精準醫療、數字生命等前沿交叉領域,提升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等優勢領域的發展水平,打造國際領先的生物技術科技創新中心。到2020年,建成全球知名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深圳的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將達到2600億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