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的發展,在促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大量轉移的同時,也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效破解農業勞動力緊缺及老齡化難題。但由于種植戶間發展不平衡,導致農機配置存在很大差異:種植小戶因規模小、農機配置少 (或無),對農機作業需求大;種植大戶或農機大戶農機配置多、作業能力強,生產能力盈余且浪費。為提高農機利用率,整合現有農業生產資源,促進農機大戶與種糧戶間農機作業調劑,增加種植業效益,2015年,在龍游縣委縣政府支持下,成立了“龍游紅專糧食服務有限公司”,進行糧食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試點;2016年又成立了“龍游朝盈糧食服務有限公司”和“龍游良勝糧食服務有限公司”。由此,在龍游東、西、北三大片糧食主產區形成了農機社會化服務網絡。
這3家糧食服務有限公司是由當地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種糧大戶牽頭,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入股,自負盈虧的經營主體。服務對象以附近糧食生產者(包括大小種糧戶)為主,服務內容有機耕、機插、機植保、機收、機烘干等單項農機作業服務及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從這3家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主體成立后運營情況來看,成效顯著。
針對縣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規模小、服務能力不足的現狀,精心選擇試點區域,采取培育服務組織、優化專業服務、細化績效管理等措施,全力推進試點工作。從單項的基質育秧機插、機耕、機收、機植保、機烘干服務,拓展到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農機操作手培訓,以及大中型機械的維修年保養和農忙季節的機械120搶修服務等。同時根據北方只種單季稻、七八月屬農閑時期的特點,公司和遼寧省沈陽新民市鶴湖水稻生產專業合作社及江蘇省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引進農機操作手,幫助本縣完成農忙時期機插、收割、耕田等作業,充分利用種植時間差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開展各種形式的服務,滿足了廣大農民和農機手多樣化需求,為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行了有益探索。
目前,龍游縣內還存在農機化發展不平衡、合作社及大戶農機擁有量與所種植水稻的面積不相匹配的問題。資深農業生產合作社及大戶購置農機及新型農機具積極性高,所購置農機生產能力除滿足自身生產作業需求外,還有一定富余,往往處于閑置狀態。而一些近年開始流轉大田種植的合作社及大戶,因資金原因無法短時間內購置齊全農機,或一些經營管理理念滯后的合作社和大戶、種植規模小的農戶沒有購置農機,這些生產者對農機作業都有一定的需求。服務公司的成立,極大地扭轉這種農機作業失衡局面,通過有計劃協調農機服務,既解決沒有農機或農機作業能力不足的合作社及大戶對農機作業的需求問題,又提高現有農機的作業效率和利用率。如夏金村祝君偉2014年1月購置的1臺拖拉機,當年機耕面積34 hm2;2015年加盟服務公司,機耕面積1 333.3 hm2,作業時間由2014年的28天增加到2015年的76天。按機耕面積計算,拖拉機利用率提高到392%。
農業機械通過服務公司的協調及調劑,參與農業生產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服務效益得到提高。據公司測算,大中型拖拉機、水稻插秧機和聯合收割機在加入公司后,年作業面積分別增加35.1、24.8和37.7 hm2,單位面積作業純收益750元/hm2。紅專糧食服務有限公司有農田作業大型拖拉機33臺、水稻插秧機32臺、聯合收割機38臺,農機作業服務收益年增加250萬元左右。如夏金村農機戶吳邵林2013年購置1臺拖拉機,當年及2014年機耕面積33.3 hm2左右,拖拉機作業年毛收入近6萬元;2015年加盟到服務公司,早稻和晚稻機耕面積各66.7 hm2,同一臺拖拉機年毛收入20萬元,與未加盟時的2013年和2014年相比,年毛收入增加了16萬元。
農機社會化服務,加快了被服務對象的水稻“雙搶”進度,提高了連作晚稻的產量,增加了水稻種植效益。2015年紅專糧食服務公司完成糧食生產農機單項服務(耕、種、機噴藥、收和機烘干)服務2 200 hm2,全程(耕種收烘)服務 1 100 hm2,機直播 0.88 hm2。經測算,試點區域內,在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等同情況下,單位面積節省勞動力34.5工/hm2,減少勞動成本支出3 255元/hm2,糧食生產總節本增效470.89萬元。2015年,農機社會化服務中代烘干作業對糧食生產效益的增加效果最為明顯。十都村種糧大戶徐生木,流轉大田面積約33.3 hm2,年產稻谷450 t,全部由紅專糧食服務公司的烘干中心提供代烘干服務,付烘干服務費5.4萬元。如果由人工自然翻曬,按正常年份0.20元/kg人工成本計算,需支出9萬元。僅代烘干服務一項可為徐生木節省3.6萬元成本,增加3.6萬元種糧效益。
對照浙江省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建設規范,水稻生產耕種收機械化水平要不低于85%;但根據衢州市各縣(區)交流情況,當前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才達到50%左右,成為制約示范縣建設的關鍵因素。從產業分布看,除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相對較高外,龍游縣主導特色產業機械化水平低,個別生產領域機械化裝備發展明顯滯后,存在著主導特色產業機械化水平低的短板。
首先,我國農業機械維修以農業機械維修服務中心為依托,各地建立了綜合類一級、二級、三級維修服務中心,但技術人員資質水平及服務范圍略有不同,規范、專業的農業機械維修中心不多,汽車維修兼營農機維修的比較多,雖然從業人員較多,但專業水平有待提高。其次,依托農機銷售企業實施“三包”服務,售后服務只針對本企業銷售的機型,服務面較窄,且“三包”期滿后企業不再履行保修服務,而維修網點沒有配備先進的維修設備,依靠維修網點難以保證維修質量。最后,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自有技術人員維修不夠專業,維修效率不高;許多農戶自己維修出現小問題的農機,受限于技術水平,維修效果往往不良,長期積累,小問題容易變成大問題,影響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和壽命。
農機庫房建設用地配置目前無章可依,申批臨時用地十分困難。當前大力推廣的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和糧食機械化烘干技術,要求占地面積較大,需要有配套的機房。農機具庫房配置難度大,大量農機具露天存放,嚴重影響了機具的維修保養及使用壽命。用地難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農機合作組織的發展。
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坦地占20.32%。就龍游縣而言,地處金衢盆地,地形地貌除沿江或溪流兩岸沖積平原外,多丘陵。地處小山間的垅田,總面積小且田與田間落差大,大部分沒有機耕路,農機轉移困難,不適宜大型農機作業;即使農機進入作業,燃油消耗及時間浪費大,作業效率低,收費較高,農機主和農戶都不合算。如龍北塔石鎮連塘村車塘垅,面積6.3 hm2,沒有配套機耕路,農機進出不便、作業困難,加上種糧效益低,所以土地拋荒嚴重。
目前農村青壯勞動力極度缺乏,年輕人不愿意學農機操作技術;年紀大的人學農機操作又不容易。而培養一個合格的農機操作手,需要年紀比較輕、頭腦比較靈活、反應比較快且有吃苦耐勞精神等條件,具備這些條件的現有農村勞動力少之又少。即使大戶培養出農機操作手,也因種植業有較強的季節性、農機作業時間相對較短、工作辛苦而離開。
首先,針對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提升難的實際,在繼續推廣應用水稻機插技術的同時,積極開展水稻機械化穴直播、條播、噴播技術的試驗研究與示范應用,實行水稻機插與機播兩手抓,進一步提升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其次,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提升主導特色產業機械化水平,以農機農藝融合為突破口,加強各單位、部門的聯合,開展果蔬生產、名優茶采摘、水產養殖、畜禽養殖等方面適宜配套機械的引進試驗與示范,加快農業特色產業生產機械化發展,拓展農機應用領域,提升農機裝備發展層次,補齊農機化發展不平衡的短板。
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證糧食種植面積,要加大農田基本建設投入,做好農田的水渠、機耕路等配套設施建設和大田平整。
以建成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點為樣板,積極開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工作,積極舉辦培訓班,提升農民對全面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的認識,并結合農機科技下鄉活動,發放技術資料,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同時通過廣播電臺、電視臺、報刊對水稻機械化育插秧、農機購置補貼、“機器換人”進行重點報道,宣傳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
當前,浙江省的各項農機化工作都圍繞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示范創建而展開,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在工作中,要用足用好各項扶持政策。強化各類補貼政策宣傳與操作業務培訓,規范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和農業機械報廢補償更新政策,深化完善補貼申請受理“最多跑一次”工作措施,加快補貼資金結算撥付進度。
國家惠農政策要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促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目前在農村,農業勞動力老年人多、年輕人少,農業正面臨缺乏新鮮血液補充的尷尬境地,再過數年就可能出現“糧食由誰來種”的難題。必須直面這一發展趨勢,未雨綢繆,盡早布局,出臺相關政策,扶持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促使其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