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露萌
(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市 100875)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已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在鄉村振興總要求中指出:農村要實現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農村社區這一新時代城鎮化產物的治理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下顯得尤為重要[1]。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是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農村社區作為一個相對完整區域社會共同體,其是“三農”問題的濃縮載體,在許多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整個社會化進程的現狀。在地緣、血緣、宗族、生產等因素的影響下,村莊經過拆遷將原來的平房瓦屋變成高樓階梯,經過土地流轉農民不再種植田地而從事其他生產活動,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產生很大改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中指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選擇重點[2]。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讓農民較快適應現代農村社區人居環境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目的。本文以期通過發現農村社區人居環境存在的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良好效果,進一步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路徑借鑒。關注農村社區的居住環境,有利于農民主體的健康發展,有利于增收農業經濟效益,更有利于社會發展和諧。如何讓農民更快地適應現代農村人居環境,建構新的人居環境治理結構,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的現實課題。因此,本文對農村社區人居環境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極大的現實意義。
本著“城鄉協同發展”的原則,慶云縣于2013年在嚴務鄉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黃邱社區,位于慶云縣嚴務鄉政府駐地西南,項目主要涉及5個村莊,分別為刁黃邱村、大黃邱村、蔣黃邱村、撒黃邱村、黃邱馬村,共建32棟住宅樓,總建筑面積約10萬m2。村莊拆舊面積38.81hm2,復墾土地面積38.04hm2,安置區占地9.33hm2。黃邱社區人居環境現狀主要表現在:
原來的農村居民都是在村里分配的宅基地上自建住房,各家各戶相對獨立,現在平房變成了樓房,泥瓦土墻換成了鋼筋鋁合結構,在社區里居住后不僅改變了生活環境,也遠離了生產勞作環境。仍然種地的村民將收獲的糧食放在樓下或者停車位、勞作工具放在儲物間,雖然住上了樓房,但是農作物、養的牲畜在社區環境中得不到良好的安置。
在入住社區前,村民生活環境是相對隔離的獨家獨戶,共享資源非常缺乏,但是安置到社區后,村民生活在了公共空間里,公共建筑物、設施設備的使用等因素在考驗著村民的生產生活習慣。
受社區公共環境的影響,村委會干部無論是職能的改變還是角色的調整都需要適應,在社區管理與服務過程中黃邱社區干部的管理職能同樣經受著考驗。
慶云縣黃邱社區這個新聚合體的人居環境面臨來自各方的挑戰,發現亟需破解的治理難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管理人員素質水平低下。據調查,黃邱社區村兩委干部的年齡平均在58周歲左右,存在干部老齡化現象。由于自身的文化素養不足,在管理社區事務過程中接受新事物新政策的適應能力不強。同時,有些干部憑借著多年基層經驗自以為水平較高其實是管理意識薄弱,自身素質不高,導致工作推進落實較慢。
管理制度尚需健全。任何公共環境需要制度的規范治理,農村社區這一新的公共生活空間更是需要管理制度的約束。比如社區安全管理制度、社區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等。黃邱社區的管理制度相對欠缺,導致社區人居環境管理無章可循,無法明確工作人員職責,不能更好的治理社區人居環境。
一些農村社區雖已經實現了社區化管理,但其公共設施設備的維護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在黃邱社區就存在相應問題,比如公用水管存在嚴重老化現象,漏水停水現象時有發生,其供水主管道急需納入城市供水設施規劃。社區里路不平、燈不亮、衛生死角、垃圾桶廢舊老化等問題并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
由于各級投入不足,社區設施維護落后,社區服務的信息化、現代化手段應用不夠,使得社區環境服務的許多功能還難以實現,導致資源造成很大的浪費[3]。黃邱社區散落垃圾現象較嚴重,存在設施維護管理不到位,擺放不規范,保潔不及時等現象。因此,農村社區的環境人性化公共服務水平急需進一步提升。
農村社區距離縣城較遠,有些農民由于文化素質水平低,接受外界新事物的能力較低,面對新的生活境遇處于不斷調適的狀態下,在思想上還是不能夠接受社區的公共居住環境,不能很好的給社區人居環境治理建言獻策,從而導致村民對社區的管理事務參與性不高。
新時代下農村社區人居環境的治理路徑急需提上日程:
各級部門要提高管理服務意識,明確職責,成立專門工作機構,把社區人居環境治理作為鄉村生態振興的主要工作去抓。同時,注重發揮黨員干部作為表率的作用,黨員干部勤跑腿、少動嘴,多彎腰、少指揮,心向一個目標、勁兒往一處使,形成了“黨員示范、群眾參與、全民行動”的良好局面。
加大公共資源投入。政府作為第一負責方應安排專項啟動資金,加大資金投入和人員配備,進一步完善社區基礎設施,使農村社區環境整治工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心工程。
加強環衛工人的培訓。通過培訓環衛工人使其增強工作技能和責任感,環衛管理機構也要不斷更新工作制度,適應新環境需要的同時,提高職業效率和標準,實現服務均等化。
社區要經常性開展衛生“大清理”和“綠色家庭”創建等評比活動。選樹一批保護環境典型戶。積極發揮“美麗庭院”的帶動作用,號召居民倡導文明健康、簡約環保的生活方式,促進家庭與社區協調發展,爭當“整潔家園、人人有責”的主人。
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作用,培養居民的社區意識。通過教育培訓方式,增強居民保護環境習慣的養成。確保教育入耳、入腦、入心,成為廣大居民的自覺行動。利用黨員干部模范作用的示范效應,黨員群眾齊動手,帶動整個社區廣泛參與,讓村莊環境有變化、人民群眾有收獲。
充分利用廣播、網絡等多種渠道加強宣傳教育,讓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的精神深入人心,營造良好氛圍,積極引導居民參與環境建設。
管理部門健全環境監督考核機制,將環境衛生狀況納入精神文明創建、評選先進考核范疇。完善監督評價機制,開設投訴網站或信箱,讓廣大居民自覺自律的同時相互監督,一旦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及時解決。
認真落實長效管理機制,確保環保工作落實到位。加強日常巡查,督促環衛單位提高作業質量,實現定人、定崗、定責。同時,需要推進跟蹤評價工作,通過跟蹤評價對治理中可能產生的明顯不良影響要做到及時調整規劃并提出改進措施,實現對治理人居環境的動態跟蹤。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遠航。”乘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慶云縣黃邱社區必須率先探路鄉村生態振興解決方案,并充分發揮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獲取上級資金、技術等支持,真正助力三農領域人才隊伍培育,推進環境美麗宜居,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壯大,確保農村基層工作順利開展。農村社區是鄉村振興中的新鮮事物,還處于探討和摸索階段,在今后,農村社區人居環境管理既要提升基礎設施等硬件方面,還要完善管理制度等軟件方面,只有軟硬結合、內外兼攻,堅持好發展好治理路徑的方向,才能建設好地質安全、設施配套、環境整潔、鄰里和諧的現代農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