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愛紅,荀賢玉,周建生,王春榮
(1.東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東臺 224200; 2.東臺市農業農村局,江蘇 東臺 224200; 3.東臺市溱東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東臺 224200)
近年來,東臺市溱東鎮堅持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依托本鎮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水生蔬菜、稻田養殖、大棚蘆筍、生豬養殖四大產業,按照“立體復合經營,循環提質增效”理念,大力推進生態循環立體種養模式,成功走出一條具有水鄉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創建“荷風菱韻”農業園區,推行“藕-蝦-稻-鴨”立體種養模式,實現水稻(藕)、水產、水禽“三水共生”。以610省道和210縣道沿線為重點,著力打造“荷風菱韻”現代農業園區。近年來,通過農業招商在610省道沿線建成近千畝荷藕種植示范基地,推廣“藕田套養小龍蝦”立體種養模式,今年預計效益可達4000元/667m2以上,實現有風景有效益。同時以210縣道沿線為重點,建成千畝“稻一蝦-鴨”立體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基地以打造綠色和有機大米生產基地為重點,全面推廣應用生物有機肥料和綠色防控植保技術,創樹綠色、有機大米品牌,產品直接對接上海等大中型超市。預計稻田綜合種養產優質稻米400kg/667m2以上,產小龍蝦100kg/667m2,效益可達4500元/667m2以上。
創建千畝綠色蘆筍產業園區,推行“基地+農戶”運作模式,成為蘇北規模最大的產銷一體化綠色蘆筍種植基地。溱東鎮千畝綠色蘆筍產業園位于新229省道沿線,項目規劃占地面積80hm2,總投資5000萬元。園區一期已建成蘆筍大棚種植基地46.67hm2,正在實施二期工程擴建蘆筍及果蔬大棚種植33.33hm2,其中普通大棚29.33hm2,連棟大棚4hm2。項目建成后融田園采摘、休閑觀光、產品展示等功能于一體,將成為蘇北里下河地區最大的產銷一體化綠色蘆筍生產示范基地。基地全程推行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利用萬頭生豬養殖場產生的豬糞作為有機肥料,充分運用干濕分離的模式,通過沼液儲存池暫存,將沼液通過管道輸送到大棚灌溉,這樣既能培肥土壤,又能解決農作物所需的養分。基地2個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產品直接對接上海、南京等各大中城市,基地年產蘆筍2000~3000kg/667m2,每畝利潤可達萬元以上。園區推行“基地+農戶”模式效益明顯,帶動當地200多名農民工打工致富。同時示范帶動本鎮其他農戶新發展大棚蘆筍種植6.67多hm2。創建國興循環農業示范園區,推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復合經營模式,形成“豆一豬一沼一糧”循環農業產業鏈。該農業示范園內設年產2000t的綠色豆制品加工中心、4000m2的生豬養殖場,12000m3的沼氣沼液利用發酵塔、106.67hm2優質糧食生產基地、20hm2大棚西瓜種植基地、3.33hm2蘆筍種植基地。東臺市溱東鎮國興生態養殖場,以大豆生產加工豆腐和卜頁,該產品供應毗鄰的姜堰大半個市場,豆制品下腳料豆渣和生產加工的污水,作為飼養生豬的飼料。據測算,每頭生豬能節約飼料150元,該養殖場全年以飼養生豬10000頭,每年能節約成本150萬元;生豬產生的糞便全部流進大型沼氣發酵塔,每天可產生沼氣1200m3并通過管道直接輸送至鍋爐作為燃料,節省煤炭達2000元/d,全年能節省73萬元 ;沼液沼渣輸送到種植園區生產有機稻,能節省農藥化肥400元/667m2,全年節工省本16萬元,有機大米比普通大米每公斤價格高2.0元,按600kg/667m2稻谷計算,增效達32萬元。該園區總節工省本增效達達270萬元。2017年,園區的公司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建立26.67hm2稻田生態種養綠色高效技術集成與示范基地,被列人中央財政農技推廣重大種養業全程技術推廣項目東臺基地。通過提升拉長產業鏈,暢通經濟循環,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