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國,岳國良
(豐寧職教中心,河北 承德 068350)
一是形成農民工培訓體系。形成政府統籌、部門聯動、學校培訓、農民受益的農民工培訓體系。先開展初級工培訓,逐漸進行中級乃至高級工的培訓,以滿足更多人的培訓需求。二是提高農民工素質,促進農民致富。通過學習,提升農民工的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能,根據他們從事的工種或未來就業的需求舉辦培訓班,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憑職業技能資格證外出務工增加收入,早日脫貧致富,提高生活水平。三是促進學校辦學模式改革。對外出務工人員免費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根據他們的需求,開辦不同工種的培訓班,讓更多的人獲得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學校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增加工種,擴大規模,這種培訓體系的形成充分發揮職業學校服務社會的職能作用,促進學校辦學模式的改革。
政府高度重視。縣長把農民工培訓作為“民心工程”,政府下發紅頭文件,把培訓列入對鄉(鎮)政府的目標考核,并組織召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教中心、財政局、安監局、住建局、鄉鎮等部門參加的部門聯席會,安排部署農民工培訓工作。
各部門職責明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抓總,負責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檢查、督導、考核,推薦持證人員優先就業;財政部門及時撥付農民工技能培訓的各項補貼;各鄉鎮及時、準確掌握返鄉農民工的時間、人數以及春節后的就業打算,動員并組織人員參加培訓;職教中心負責培訓,確實做好農民工參訓期間的日常管理、教學、建檔工作。
加強培訓宣傳與組織管理。充分利用會議、村鎮集市、廣播等各種形式做好宣傳發動,在縣電視臺開辦專欄,集中宣傳報道與農民工培訓有關的內容,做到家喻戶曉,使返鄉務工及在家務農人員充分了解培訓的目的和必要性。農民工技能培訓安排在春節前后農民工返鄉時機和農閑時節,依據工種需要每期培訓7到30天。針對缺少就業技能或就業技能單一的外出務工人員,設置了鋼筋工、木工、瓦工、混凝土工、水暖工、育嬰員、餐廳服務、客房服務、家政服務等工種,對從事特種行業需要的人員,設置了低壓電工、司爐工、建筑電工、建筑架子工等工種。堅持需求導向,農民工需要什么就開設什么工種。形成了“理論+實踐+技能鑒定”的培訓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習難度,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有效保證了培訓質量。理論課教學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以淺顯、實用為主,采用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實踐教學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二,注重教師示范指導、學員動手操作。建立培訓專家師資庫,保證了培訓的高質量。每期培訓班達到規定的學時數后對學員進行嚴格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學校申請建立了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設有技能鑒定考核訓練車間,滿足17個工種訓練鑒定。學校充分發揮技能鑒定站的優勢,能對每位學員進行技能鑒定,為考試、鑒定雙合格者免費頒發職業資格證書。
由鄉鎮勞動保護站為報名學習人員到就業局統一辦理就業失業登記證,報到時需帶齊相關的證件,進行登記注冊。簽署免費培訓協議,培訓明白卡,培訓完成后填寫培訓學員意見反饋調查表,并交就業證明一份,培訓期間需要學員每日簽到,培訓處為培訓班建臺賬。收齊所有的組檔資料后,培訓處人員按照勞動人事和社會保障局的要求,進行歸檔、裝訂、上報。免費培訓、免費提供食宿是農民工培訓的一大特色,減輕了參訓學員的負擔。對于從事新工種或根據專業有就業需求的,持證到就業局登記由就業局推薦就業。培訓班結束,邀請相關企業、公司來班,舉辦雙選會,簽就業合同。
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加強合作,搞好聯絡銜接,既分線作戰,又團結協調,合力攻堅,切實把技能培訓工作落到了實處。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副校長為副組長,社會培訓處全體成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民工技能培訓領導小組,統一組織領導,規范培訓行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培訓處),負責日常培訓工作,高標準完成培訓任務和檔案建設工作。
根據縣情實際,結合冀人社[2012]275號文件精神,學校申請建立了職業技能鑒定所,能夠承擔很多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學校加大投入,改善培訓條件,有專用培訓教室、考核實訓室、住宿樓、餐廳,保障培訓需求,使培訓順利開展,培訓效果越來越明顯。
培訓由政府出資,培訓機構按國家規定標準申請補助。免收培訓費、教材資料費、鑒定費、辦證費、食宿費,減輕了學員的學習負擔,解決了培訓的后顧之憂。為了做到精準扶貧,對于貧困村的貧困戶,還給予交通補助。
我校積極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豐富了辦學職能,提高了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創新了技能扶貧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條助推農民奔小康的創新發展模式,受到上級領導的贊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農民工通過培訓,掌握了一項實用技能,成為有技能的勞動者。持證外出打工,既有尊嚴、又提高了工資標準,為他們更好融入現代化城市搭建了金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