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偉
(高郵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江蘇 高郵 225600)
小麥在我國種植時間較長,多使用面粉制作包子、饅頭、苗條等食品。我國長江以北或以南區域都有小麥種植區域,所以種植人員若想提高小麥產量就必須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并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種植中盡可能采用綠色、無毒、無害的防治技術,在確保小麥安全前提下盡可能提高小麥產量、質量。
小麥品種較多因此在種植前要根據各地區土地特點,選擇適合種植的小麥品種,具體講就是我們在小麥種植前要結合當地的環境、土壤條件、氣候環境、種植方法等選擇合適的小麥品種進行種植,但為確保小麥質量、純度,要盡可能選擇抗病能力、產量高的小麥品種進行種植。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若想有效地降低病蟲害的小麥的影響,種植人員需對小麥種植模式進行完善,例如:小麥若3~6年均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不僅會導致種植土壤養分流失,還會因生長所需養分不夠增加小麥發病率,因此種植人員在某一塊區域種植小麥1~3年后,便輪流種植大豆、花生、玉米,以降低種植區域細菌數量,當然若想提高小麥產量建議1年更換一次種植區域,在增強土壤肥沃程度同時,降低小麥田細菌滋生數量。
在播種小麥過程中,種植人員要進行精量播種,并加強對氣候溫度、濕度、播種深度、播種數量的控制,以提高小麥產量,在播種時盡可能將播種溫度控制在10℃,深淺適宜為小麥的發芽、出苗鋪墊。
1.3.1 底肥應充足
種植人員在播種小麥前,要根據自己種植面積施入腐熟肥,2000~3000kg/667m2,還可以根據根據種植面積施入其他肥料,復合肥50kg/667m2、磷肥10kg/667m2、鉀肥10kg/667m2,以確保小麥種植區域土壤養分充足。
1.3.2 科學、合理追肥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種植人員要根據小麥實際生長情況進行追肥,確保小麥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例如:根據小麥返青、拔節、抽穗等過程生長需求進行合理的施肥,在小麥出苗后要根據小麥生長情況在進行施肥,若出現葉子發黃、生長萎靡情況要合理使用氮肥10kg/667m2[1]。
小麥種植過程中不同時期對水分也有不同需求,種植人員在合理選擇小麥品種、種植方式、施肥同時,還要科學灌溉小麥。一般情況下冬至前要及時對來年小麥種植區域進行灌溉,確保小麥地可以安全過冬,在返青期要根據小麥返青、生長情況結合適量肥料進行灌溉,但要加強對灌溉水量的控制,為確保小麥質量在拔節期、灌漿期要供給適量水分給小麥,避免田間干旱影響小麥質量[2]。
小麥播種過程中極易出現地下害蟲、黑穗病、根腐病、白粉病等,因此在進行播種前要我們盡可能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質、高產品種,還要在此基礎上使用包衣種子或者將小麥種子和藥劑攪拌,達到預防小麥播種期病蟲害的目的。
冬前麥苗病蟲害以地下害蟲、蚜蟲等為主,種植人員可使用50%辛硫磷(150ml)進行防治,還可在辛硫磷基礎上添加適量水進行噴拌50kg的細沙,以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對出現的蚜蟲可使用50%辛硫磷進行噴霧防治[3]。
白粉病、麥田雜草、根腐病、紋枯病等是小麥返青、拔節期常見疾病,因此我們在防治過程中要將除草劑、殺蟲菌進行融合噴霧,在噴霧防治過程中要將氣溫控制在10℃以上,從而確保各藥物藥效充分發揮,但我們在用藥時要加強對藥物劑量的控制,為小麥生長過程中返青、拔節質量奠定基礎[4]。
孕穗到抽穗期間以銹病、白粉病等為主要病蟲害,種植人員可以通過“一噴三防”方式進行防治,還可使用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等進行噴霧防治病蟲害,在增加小麥粒重同時提高小麥的產量。
灌漿期到成熟期是防治小麥病蟲害的關鍵環節,蚜蟲、銹病、干熱風、白粉病等為此時期常見病蟲害,種植人員可使用氧化樂果、磷酸二氫鉀等混合灌溉進行防治,在控制蚜蟲同時,對小麥白粉病的蔓延進行預防,且氧化樂果、磷酸二氫鉀藥物還可刺激小麥葉片的光合作用,達到抵御夏季干熱風的目的,進而提高小麥種植質量、產量[5]。
小麥的產量、質量不僅可以決定我國糧食安全性,還可影響我們農業發展速度,因此在種植過程中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還要加強對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從而提高整體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