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琦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風景園林藝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100)
1979年建筑學家諾伯舒茲提出了“場所精神”這一概念,認為所有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有其守護者。任何場所、地點都具有其特性和精神內涵,呈現出場所本身別具一格的氛圍。這類場所使人置身其中,產生特定的情感。不同的傳統民俗村場所精神大多與地域文化息息相關,被賦予獨特的感情因素和個性特征,體現了村落自身的內涵精神,有著其獨特的文化意象,充斥著當地的歷史底蘊。
民俗村文化建設是以村內居民以及外來游客為主體,以村落為主要空間,以傳統民俗文化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建設。民俗村一般有著互動性、傳承性和滲透性的文化特性[1]。本質上不單單是為鄉村居民服務,還為外來游客等群體服務,受眾極為廣泛。民俗村落在一定程度上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應當如同常春藤始終保持著極強的生命特征和活力,并不斷注入新鮮血液,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發展。
鄉村作為最基本的聚居形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特色和環境氛圍。場所精神是居民主觀感受與客觀環境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狀態。在近些年的鄉村建設中,快節奏的民俗文化景觀建設忽視場所精神對鄉村景觀營造的意義,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鄉村傳統文化基于歷史發展、精神內涵和地域特征的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景觀特征,進一步反映出文化內涵。當前,民俗村景觀建設千篇一律,偏向于同質化,部分文化內容生硬套用,特色薄弱,漸漸形成觀賞者的厭倦心理和審美疲勞,地域文化內涵傳播功能基本喪失。
民俗村落景觀建設應當有其獨立的特性。鄉村公共空間應基于區位、功能和文化環境賦予該場地獨特的場所精神,使之有著不可替代的場地特性,使人產生特定的感受與情感影響[2]。但是,目前民俗村建設千篇一律,往往缺乏特色與設計感,在喪失部分游客的同時,也限制了鄉村內部發展。
沒有人進行活動交流的場所空間,不能稱為一個合格的空間建設。民俗村文化景觀建設的服務對象是人,盡管民俗村是以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為主要特征,但文化景觀建設不能過于注重強調文化,造成設計單一空洞,缺乏相應的人文關懷,缺乏互動性。文化景觀建設不是旅游活動、鄉村經濟發展的背景,而是旅游活動與村落發展的一部分。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傳統民俗村文化景觀的更新設計中應當保留傳統民俗村落文化,將傳統歷史文化以場所精神的形式融入文化景觀建設中,運用新的手法重新演繹古老文化,賦予新的精神內涵,增強民俗文化村的特色,提高村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3]。建立健全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更新設計的綜合價值評價體系,為具有文化遺產底蘊的傳統民俗村落文化景觀建設工作提供理論參考。這對鄉村振興戰略下構建和諧美麗鄉村環境,提高居民的文化自信,對村落遺產保護傳承機制的良好運行有著重要意義。
3.1.1 地域特色的延續。傳統民俗文化是鄉村建設中精神內涵的重要體現。每個鄉村有著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發展歷程,而地域特色是鄉村建設中應當重點體現的方面之一。將地域特色從諸多文化要素中挖掘出來,在鄉村景觀建設中進行延續和發展,是區別于其他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一步。
3.1.2 構建合理的空間環境。鄉村公共空間場地因其地形結構、發展歷程的不同會形成多種多樣的公共空間類型。各個場地由于地理位置、空間區位會呈現出不同的空間形態和內部微氣候,可采取保留和更新2種改造手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場所中呈現出來的特色建筑、景點,并注入新鮮血液和生命活力。
3.1.3 合理搭配景觀要素。合理運用視覺廊道、道路引導進行合理的植物、建筑和景觀視線規劃,并恰當運用色彩搭配,采用借景、組景、透景以及隔景等景觀表現方式,將自然環境、周邊特色建筑引入鄉村景觀建設中,設計形成布局緊湊、張馳有致、豐富多變而又引人入勝的特定空間效果,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較為獨立的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4]。
3.2.1 提升村民歸屬感。在鄉村建設中,村落地形是建設的骨架,環境要素是血肉,地域文化是村落獨立的思想精神。因此,尊重當地文化是根本。傳統民俗村的文化建設在服務于外來游客的同時,服務于當地村民。保護和傳承當地文化特色是民俗村景觀建設的內涵所在,通過融入獨特的景觀元素,采用獨特的景觀塑造手法烘托出場所精神,以此為穩固的根基使得村民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增強村民對家園的喜愛和依賴,合理把控居民需求,從發展的視角促進民俗村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宜居的家園。
3.2.2 增強民俗文化景觀參與性。在民俗村景觀建設中,景觀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載體。一部分從景觀形態美學中體現地域文化和場所精神,同樣也有很大一部分地域文化、場所精神是從人與景觀之間的互動中展現出來[5]。可見,互動性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點。景觀的服務對象是人,視覺景觀的建設往往浮于表面。一個合格的景觀建設將會利用不同的感官體驗,抓住場所精神要點,創建一個合格的精神家園來增強村民的認同感,從而對展現的地域文化進行進一步的保護與傳承。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為基本、更為深沉、更為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離不開傳統文化。鄉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村景觀建設伴隨著地域文化的傳承任務蓬勃興起,而場所精神是一個場所地區最為基礎的精神文明。民俗村作為新時代應運而生的獨特村落形式,以文化傳承為基礎,進一步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涉及到原住居民宜居的生活要求和文化傳承要求,將場所精神融入到民俗文化建設的互動性、滲透性與傳承性中,對原有地域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促使其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