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霞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河南省是我國第一糧食大省、農業大省,在全國糧食供給和安全方面占據重要地位。河南省的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全局,影響重大。國務院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指出:“到2018年,進一步深化互聯網與社會經濟各領域的融合發展”,為河南省農業經濟的繁榮發展拓寬了新的渠道,即開辟了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融合模式。
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不僅體現在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改造傳統農業,還要將現代農業發展新技術應用到農業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運輸等各個環節。一是打造河南省特色“智慧型”農業。近年來,河南省一直在探索通過互聯網技術達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和提升目的。例如,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施“高標準良田”,在田間安裝攝像頭,將田間風力、日照以及濕度實時實景傳輸到監控平臺,便于實時調控田間作業。二是推動河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自2014年河南省推進“國家級電商進農村行動”以來,河南省從事農業經營的網店超過了5.2萬家,相關就業人員超過8 000人,首批的7個國家級示范縣交易額超過66億元[1]。三是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目前,河南省已經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借助電子化手段監管并追蹤農產品的生產環境、生產經營及銷售和運輸情況等。消費者通過農產品自帶的條形碼、二維碼或網址可以隨時了解農產品的產地來源、生長環境以及質檢情況等,從而保障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四是完善農業市場信息體系。目前,河南省已經建立用來連接從農村到城市發展的農業門戶網站已達180多家,12316[2]等熱線服務的上線標志著農村現代農業信息化網絡體系的實現。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可見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正積極向上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來,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和成果,但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滯后、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互聯網思維欠缺、農產品低價競爭以及缺乏品牌龍頭企業等。
與傳統農業相比較,“互聯網+”現代農業主要利用物聯網、大平臺以及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以及運輸等各個環節的對接。因此,基礎設施的完備是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良性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必備條件。
雖然河南省推行了一系列“電子商務進農村”“信息進村入戶”等扶持政策[3],農村網絡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但與“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滯后的問題。一是缺少上網設備和網絡接入條件,河南省部分經濟落后的村莊家庭電腦擁有率極低,限制了現代農業借助互聯網的發展;二是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薄弱,導致很多偏遠農村不能被第三方物流覆蓋,物流通達率較低,物流成本較高;三是農業科技資訊平臺較少,由于缺少專業的農業技術支持,河南省大多數農村不能夠提供農村信息數據庫建設、農業專家在線解答以及遠程監控診斷等服務,嚴重制約了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
“互聯網+”現代農業在利用互聯網、遠程監控等高端技術手段操作現代化農田過程中離不開專業人才。然而,目前河南省農村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農民缺乏互聯網思維及互聯網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嚴重制約了“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①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的有機融合,需要相關工作人員既具有互聯網相關的知識,又具備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相關知識。然而,我國高校在有關專業設置方面,兩個專業是分開的,尚未有互聯網及農業的交叉學科,易導致單方面技術的匱乏,影響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的融合進程。
②河南省缺少從事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高端人才。目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的14個科研院所,僅有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研究高標準糧田、“智慧農業”等,其他院所尚未涉及“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相關研究工作。
“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本質是農業和農產品。目前,河南省農村電子商務日益增多,許多農民紛紛模仿農產品電商銷售和運輸模式,競爭力加大的同時,暴露出的問題主要是農民低價營銷、不重視農產品的品質和影響力。此外,雖然河南省出現了“菜籃網”“中華糧網”“綠興農業”[4-6]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農業互聯網企業,但是目前仍缺少能夠起到示范作用的、能被大眾廣為熟知的品牌龍頭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
為了解決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將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推進發展策略:加快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強化人才培養;打造龍頭企業,創立品牌效應。
“互聯網+”現代農業是一種新型模式、新業態,必將引起新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全面建設。因此,政府應引導、鼓勵社會資金和力量積極投資相關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首先,深入落實“寬帶中國戰略”,加快偏遠農村地區網絡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提高寬帶在農村的普及率和應用率,解決互聯網“村通村”問題。其次,盡快研發并普及在農村應用的低成本智能終端,加大農村移動網絡投入力度,建立農村信息化平臺。再次,建立農業大數據信息共享機制,形成農業和農產品“生產—加工—存儲—銷售—分析”全產業鏈格局[7]。最后,加快完善農村物流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規劃物流服務站布局構建,推動物流樞紐站和物流中心建設,從而有效解決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中物流配送環節的相關問題。
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和人才隊伍的建設,是促進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支撐條件。第一,設立與“互聯網+”現代農業相關的專業。各高等院校應緊跟國家政策,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及時設立“互聯網+”現代農業相對口專業,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在課程設置上,應增設信息化技術、農業技術基礎、物聯網與農業應用等課程[8]。從職業認證上,應設立相關專業考試,頒發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有效幫助“互聯網+”現代農業相關企業快速尋求高素質人才。第二,注重人才的流動和下放。從目前河南省實際情況來看,掌握“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高素質人才很少,且大部分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平時較注重理論研究,對實踐過程的試驗、摸索較少。而“互聯網+”現代農業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需要較高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河南省需注重高素質人才的流動和下放,將“產、學、研”緊密結合,從而更好地促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良性發展。
要想實現“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良性融合發展,河南省應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打造具有河南省特色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未來,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目標是在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周邊建立農業企業群,形成依托互聯網高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集聚地,努力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打造河南省“互聯網+”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著力發展大型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