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夢鴿
(洛陽農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26)
在我國傳統農業模式的影響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在農業經濟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因為政策性資金不充足、農業資金流動性不通暢等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對農業綜合開發產生了很大的制約,這也反映出我國農業發展機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我國必須不斷改革與創新農業融資機制,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通過資金流動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才能促進我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綜合農業開發,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優勢,將生產經營與規模經濟結合起來,防止因生產活動的分散化而降低農業生產效率。這也需要對當地農業發展優勢進行科學評估,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發展適合本地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項目,進一步優化和升級農業生產方式,才能在農業發展中實現農業產值最大化。
農業綜合開發是以農業項目為投資內容,通過不同經濟體按一定的比例投入資金,根據生產經營狀況進行收益分配。在這個過程中,資金的來源有中央扶持資金、地方財政投入、商業貸款等,均為農業項目經營活動提供了資金支持。有效的資金投入,可以使農業綜合開發活動根據投資比例要求劃分使用,為農業綜合開發的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1]。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具有綜合性強的優勢。其不僅可以加強對農業優勢項目的開發,還可以提升生產基地的生產力,甚至可以合理運用深山、荒地等土壤資源,提高產出效益,進一步推動整個農業綜合項目的開發水平。同時,農業綜合開發可以不斷優化項目內容,圍繞整個農業開展項目實現生產收益最大化、最優化,同時可以通過有效的溝通、配合,提高整個綜合開發活動的開發質量。通過充分利用多樣化的生產要素,充分利用資金、技術、勞動力激發農業綜合開發活力。
從農業綜合開發現實情況來看,目前大多數經營實體仍然需要面對融資困難和融資費用過高等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融資渠道較少、貸款額度偏低、利率過高、期限設計不合理、融資產品和服務跟不上時代發展以及風控體系仍存在不足等。
近年來,雖然農業相關金融機構增加了對農業的信貸支持,并推出了各種信貸產品,但大部分金融產品的設計初衷仍然是為傳統農業發展而設計的,其額度都比較低。而農業綜合開發初期所需投入較大,對于從事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綜合開發企業和個人而言,遠遠無法滿足其資金所需。另外,農業綜合開發所需投入資金周期較長,而金融機構對資金的用途與時效的嚴格控制顯然無法達到農業綜合開發企業的要求[2]。
金融機構的貸款一般要求貸方必須提供與所需資金相應的擔保,通常采用貨物抵押擔保來降低金融風險。而對于農業綜合開發企業而言,其所擁有的抵押權更多的是土地使用權、土地收益權,還有部分農業機械和農用物資等物權。但由于這些權益在融資時缺乏相應的政策和制度給予認同與肯定,所以這些產權與物權無法得到相應的抵押價值。首先,土地收益抵押缺乏相應的科學評估和評估體系的認可。其次,農業機械和農業物資又沒有相應交易市場對其價值給予認可,其流動性較差也導致其在融資中的價值不被認可。再者,因我國相關土地制度和政策的限制,農業綜合開發企業雖然可以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但并未賦予土地轉讓抵押和擔保權。
發達國家農業經營規模較大,農業生產科技水平高,農業機械化已經得到普及,加之政府對農業發展給予大力支持,這些都使其農業發展進入良性循環。而中國對農業實體的財政支持明顯不足。第一,目標方面。農業實體可得到的資金支持相對較少,大多數支持資金仍然是針對傳統農業。雖然多年來資金綜合利用效率一直不理想,與國家政策要求有較大差距,但由于政策慣性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多年來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調整。第二,支持量小。傳統農業的財政資金需求普遍較小,且呈分散狀態,使得農業資金利用效率較低。第三,資金支持方法與農業的需求不匹配。大多數支持資金以補貼、低息、貼息的形式發放。對于在生產開始時面臨巨大財務壓力的農業綜合開發實體而言,這顯然不夠及時。以常見的貼息為例,其前提條件是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才可以享受貼息待遇,但現實是農業綜合開發實體根本無法從金融機構獲取所需的貸款,貼息也就無從談起[3]。
完善農業金融支持體系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的進一步發展。但是,為了促進農業健康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的融資功能。通過研究發現,完善市場機制的融資功能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在農業綜合開發實體的融資中充分發揮銀行信貸的重要作用。在中國的農業融資結構中,農業發展銀行是農業發展的重要融資機構。但是,由于發放農業貸款產生的利潤低,農業發展銀行減少了相關農業貸款的比例。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重新定義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發展范圍,積極完善農業發展銀行的信貸制度。積極探索農業相關抵押、擔保制度,實現農業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業綜合開業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第二,建立農業產業股份制,增強市場融資能力。積極實施股份制改革,拓展農業綜合開發的融資渠道,緩解農業開發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壓力。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農業發展潛力巨大,但農業綜合開發的融資任務十分艱巨。因此,我國應擴大農業融資渠道,完善農業融資機制,充分利用外資進入農業綜合開發。中國農業綜合開發應以區域差異和區域資源差異為基礎,積極制定適合本地區發展的不同融資政策,同時加強外資融資政策的引導,推動外資在農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另外,依據我國農業發展現狀,結合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引導農業綜合開發企業對新技術的應用。應該指出的是,在引進外資時,應盡可能避免國際商業貸款,同時要進行必要的風險防范規劃。可以充分發揮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積極引進各種證券資本參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保持證券市場的創新能力,不斷引入和創新融資工具,從而為農業綜合開發提供持續的融資保障,推動農業綜合開發的順利、可持續發展。
針對農業綜合開發中融資方面存在的問題,政府政策導向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政府應著眼于農業發展融資現狀,制定和實施相關優惠政策,從而為農業綜合開發融資提供便利。例如,對于具有重大社會效益和低利潤的項目,政府可以采用融資補貼和貸款利息補貼來吸引社會融資;對于風險較高的經營性融資項目,政府可以在建設初期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或者由政府融資來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對于農產品加工、儲存、運輸和保存等二三產業的發展,實施減稅和輕稅政策。同時,對現代農業股份制企業,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扶持,如股份制企業可以在其初始階段給予一段時間的優惠的貸款利率。通過優惠政策的實施,有利于改善農業融資環境,增加對投資機構、金融機構的吸引力,更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農業融資體系,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資金。
農業綜合開發是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的一種新型發展方式。與過去主要依靠人力投入的傳統農村生產模式相比,農業綜合開發具有良好的規模優勢、先進的生產與管理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益。但是,在融資方面,農業綜合開發需要較多的資金支持,其效益產生周期較長,資金利用優勢不明顯。而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業經濟,需要在農業綜合開發方面給予充分的關注,通過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差異化的資金引導,實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