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珊
(佛山市高明區楊和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廣東 佛山 528513)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大棚蔬菜已成為我國蔬菜種植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對于蔬菜品質的要求隨之提升。因此,大棚無公害蔬菜逐漸成為人們關注與追求的熱點。隨著大棚蔬菜規模的不斷擴大,為有效提升大棚蔬菜的質量與產量,需要規范大棚蔬菜的種植技術,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本文針對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進行深入分析。
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大棚蔬菜種植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大棚中的濕度很難控制。大棚空間屬于半封閉式的,一般大棚都是利用塑料薄膜半覆蓋,或者是全覆蓋。其中,半覆蓋大棚的另一半基本都是利用泥土和水泥進行搭建。在此情況下,保溫工作和控溫工作相對較為容易,而控制濕度的工作就相對較為困難。半封閉空間導致大棚的通風都是利用太陽照射、除濕器及預留通風口等操作來實現,無法對大棚內濕度進行有效控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棚蔬菜的口感。其次,部分大棚環境中存在有害氣體,若工作人員沒有及時通過合理有效的手段進行排散,將會嚴重影響蔬菜的生長情況,進而導致蔬菜的品質大大降低。最后,種植大棚蔬菜時,由于自然原因,會出現較多的病蟲害。這些病菌和害蟲會破壞大棚蔬菜,或者是以大棚蔬菜為食,進而使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受到一定影響。
種植大棚蔬菜時,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如氣候、陽光及雨水等,挑選滿足當地市場銷售需求的蔬菜品種[1]。因此,種植大棚蔬菜前,相關人員需要深入到市場中進行調研工作,并制定出具有較強可行性的分析報告,對要種植的蔬菜品種進行確定。此外,還需要結合種苗對旱澇、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挑選出優質的種苗。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蔬菜在不同地區生長的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
大棚蔬菜的種植過程中,選址是非常重要的。搭建大棚時,最為科學的手段就是挑選土壤層較為厚重的地區進行大棚的搭建。厚重的土壤可以便于種植戶對土壤進行翻耕,進而使土壤的價值可以充分發揮。同時,厚重的土壤可以使種苗的存活率得到提升,進而降低資源的浪費。此外,選址時,需要堅持安全性的原則,盡可能避免選擇一些自然災害區。需要保證大棚周邊有合適的水源,并保證可以及時把水分輸送給蔬菜。
一般大棚都是搭建在平地,制訂搭建方案時需要保證方案足夠合理和科學。例如,利用空心磚作為大棚的建筑結構。搭建完大棚后,需要注重消毒滅菌工作,并對大棚內的土壤進行1 m以上的深耕,進而使病蟲害的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還可以有效提升土壤的透水性。深耕工作后,需要保證土壤獲得充分的光照。農家肥完全腐熟后,把農家肥施到土壤上進行均勻攪拌。最后,實施播種工作,播種后覆蓋薄膜,進行高溫悶棚[2]。
大棚蔬菜基本上都是生長在全封閉環境或者半封閉環境中,因此水分蒸發速度較慢。在陰天或者是傍晚,大棚中的濕度處于飽和狀態,若大棚溫度較高,會對蔬菜的生長產生抑制作用,并且容易出現病蟲害。因此,可以利用膜下滴灌澆水的方式,對大棚內的環境進行改善,進而對大棚的溫度進行控制,對大棚的濕度進行調節,對病蟲害的發生進行有效控制。采用膜下滴灌澆水技術,可以節約水資源,還可以有效調節大棚內的濕度。
首先,防蟲網隔離技術。在大棚的通風口處,可以放置防蟲網,使病蟲害的發生率得到控制與降低。該種技術主要適用于防治飛蛾和青菜蟲等。其次,殺蟲燈誘殺技術。基于害蟲趨光的特點,利用相應的波長光波來吸引害蟲,將其吸引到高壓網上進行消滅。這兩種技術可以有效防治蚜蟲、菜蛾及菜青蟲等害蟲。最后,其他病蟲害防治。種植大棚蔬菜時,蚜蟲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蟲害,特別是在溫度處于16~20℃時,該種害蟲具有較高的繁殖能力;在溫度超過25℃、濕度處于75%以上時,蚜蟲的繁殖速度相對較慢。因此,為使種苗可以正常生長,需要保證大棚的溫度處于25℃以上,進而對蚜蟲的繁殖進行抑制。
種植大棚蔬菜時,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技術對病蟲害的發生進行預防。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天然植被的保護作用,創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而使大棚蔬菜可以避免受到病蟲害的侵襲與影響。例如,可以利用水旱輪種的方式,對一些遷移性相對較弱和食性單一的害蟲進行抑制,防止其不斷生長和繁殖?;蛘呤抢锰追N和間種的方式,提升病蟲害的防治成功率。通風處理大棚時,需要適當地放入一些半大雞,通過生物捕食的方式,使大棚內部的病蟲害數量得到控制與降低。或者是可以引入捕食螨、赤眼蜂、七星瓢蟲、大草蛉及草蛉等,通過蟲害天敵來防治蟲害?;蛘呖梢栽诖笈飪仍O置一些招引箱,吸引瓢蟲進入招引箱中過冬;在大棚兩側可以種植一些蜜源植物,進而對蟲害天敵進行吸引。此外,可以利用化學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或者是利用臭氧、微波及滅蚊燈等手段相結合的防治措施。
挑選蔬菜品種時,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情況對蔬菜的生長過程進行掌握,對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進行了解。因為部分蟲害是來源于植物的根部,因此大棚蔬菜種植前,需要對蔬菜的種子進行農藥噴灑,對種子原有的病蟲害因素進行消滅,然后充分晾曬種子[3]。種苗嫁接時,需要盡量避免感染病蟲害,以防傳播病蟲害。施加糞肥時,需要保證糞肥沒有攜帶蟲子,以防蔬菜的根系被蟲子侵害[4]。此外,需要對蔬菜生產過程中發生的變化進行記錄,如果個別蔬菜出現了病變,需要及時進行適量農藥的噴灑,進而防止出現病蟲害大面積傳染的情況。一定要根據說明書來使用農藥[5]。
種植大棚蔬菜時,經常會受天氣和氣候等外界因素與環境的影響。如果長期降水,或者是短期大量降水,有可能會使大棚的頂部出現滲水問題,進而使大棚蔬菜難以健康正常生長。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可以影響到農作物生產的微生物和病毒,都較為適合在酸性環境下生存。因此,可以利用生態調控的形式,通過對種植環境的有效調整,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可以在大棚蔬菜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堿性物質進行噴灑,進而對霜霉病等問題進行有效防治[6]。堿性物質噴灑后,可以在陽光炙熱的午后對大棚實施密閉操作,進而起到良好的消毒殺菌效果。
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對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可以提升蔬菜品質和產量,而且可以促進大棚蔬菜產業長期穩定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蔬菜的要求隨之提高。因此,種植大棚蔬菜時,相關人員需要規范種植技術,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使蔬菜的質量與產量達到人們的要求,進而使大棚蔬菜產業可以長期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