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澤笑 朱克西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紅土地景區是以層次感鮮明、規模較大、較為典型的紅土地景觀為主的人文自然景觀,依靠紅土地景區特有的地貌特征、田園風情來吸引游客,并以此帶動周圍鄉村發展以休閑、觀光、度假以及攝影為主的旅游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川地區的礦產資源枯竭現象加劇,產業轉型勢在必行。依托紅土地景區優良的自然稟賦,通過對紅土地景區的生態、自然以及人文等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帶來可觀的“純經濟剩余”,帶動鄉村旅游業飛速發展,推動鄉村經濟結構轉型。然而,在旅游業飛速發展的背后,鄉村旅游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水土流失以及民俗凋敝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紅土地景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1]。因此,要探索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使鄉村旅游在為農民增產增收中兼顧社會和生態效益,使青山綠水造福后代,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建設文明、富裕、美麗的新農村。
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土壤中的鐵慢慢沉積,形成了集中、典型且極具特色的紅土地。村民們耕作的作物點綴在紅土地上如水彩畫般美麗,在每年的春秋兩季會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度假、觀光、攝影。可見,紅土地景區的旅游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依托壯觀的紅土地景觀,周圍的村民通過發展農家樂、度假村、飯莊、酒店以及攝影臺等來滿足游客觀光和休閑的需求,并通過餐飲業向游客展現土雞、有機蔬菜以及菌子等特色農產品,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然而,受限于落后的交通設施,分散的村落分布使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呈現出分散、不規范的特點。紅土地景區的鄉村旅游大多以家庭為單位,規模較小,數量眾多。分散化的經營模式難以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鏈,使當地鄉村旅游業無法形成吸引游客的優勢特色產業[2]。此外,由于缺乏系統的規范與指導,當地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模式不一,缺乏科學規劃,從業人員的科學化經營意識淡薄,對市場導向不敏感,收益浮動較大,難以抵御經營風險。由于相關從業人員的生態保護意識較差,對旅游資料造成了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加之不合理地排放生活垃圾、不及時地清理當地的旅游垃圾,使紅土地景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目前,紅土地景區的人文特色環境優勢還未得到有效開發,紅土地景區周圍的鄉村作為彝族發源地,其特色民俗尚未充分展現給游客。
在生態文明視角下,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要以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動態平衡為基礎,在開發與維護中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平衡發展??沙掷m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因而,在經濟發展中要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各種需要,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使后代人的生存發展受到損害。要追求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以生態持續為基礎,經濟持續為條件,社會持續為目的。
紅土地景區以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自然景觀為主,生態環境破壞后難以修復。然而,目前紅土地景區的鄉村旅游發展方式較為粗放,不規范的經營方式不但破壞了生態環境,減少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阻礙了鄉村旅游業的創新發展。因此,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中,要注重生態、經濟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當地生態、社會以及經濟的平衡發展為基礎,從當地的生態環境承載力出發,結合當地的經濟和文化條件,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推動鄉村旅游業生態化、集約化以及規范化發展。
基于鄉村旅游的分散化和不規范的發展,政府可在生態文明視角下,將鄉村旅游作為當地形象的名片來打造,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建立鄉村旅游合作社,推動當地鄉村旅游業集聚型發展,完善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標準、法規,制定統一的質量標準,科學化地進行監督、管理,并與高校等科研機構合作,科學規劃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普及旅游管理知識,輔助其進行行業調查,提升其經營管理意識,推動當地鄉村旅游業集約化經營。
以落霞溝、七彩坡以及錦繡田園等景點為基礎,可整合旅游資源,加大宣傳力度,立足于獨特、壯美的自然景觀,突出優勢的旅游資源,在規模和服務上進行創新,打造統一的特色品牌。此外,可結合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和民俗文化來推動產業融合,強化特色品牌建設。當地鄉村的山地特色有機農業可與旅游業相結合,立足于壯美的風景和健康、美味的有機農產品,在周圍鄉村開發以有機農產品為特色的農家樂、飯莊等,發展以采摘為主的體驗型旅游業以及以度假為主的居住養生型旅游業,在休閑觀光、度假以及采摘時給游客帶來獨特的體驗感[3]。紅土地景區周圍的鄉村是彝族發源地,可展現彝族傳統文化和當地鄉村的特色民宿,使游客在體驗美景美食之余學習傳統的民俗文化,賦予當地鄉村更多魅力。
由于當地鄉村分布較為分散且地處山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物流成本較高。旅游業的相關服務設施建設不完善,限制了當地鄉村旅游業的創新式發展。因而,要完善當地的交通、通信、水利及其旅游業的相關設施,推動農家旅舍、家庭KTV以及度假村等旅游設施的建設,促進服務業、餐飲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鄉村旅游業的質量,充分滿足游客的需求。此外,交通設施的完善為游客減少了時間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使當地村民生活更加便利,可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度假、觀光,推動當地鄉村的休閑旅游業飛速發展。
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紅土地景區的旅游業飛速發展的同時,當地的生態環境出現了諸如垃圾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許多景區的自然景觀遭到破壞。因此,在旅游資源開發中,要在生態文明的視角下,轉變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以開發和保護并存的發展方式取代原有的“開發—破壞—修復—開發”的循環型發展方式[3]。要在生態文明的視角下,把握紅土地景區的生態環境特點,客觀分析當地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全方位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在自然景觀的開發中,要注重優化產業結構,使旅游業與農業、工商業協調發展。在自然景觀開發前,要對生態環境進行評價,杜絕一切超出生態環境承載力的行為,合理規劃開發的方向,控制開發的強度,建立生態緩沖區,為當地的青山綠水提供更多的自我修復空間,突出紅土地景觀的獨特性。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中,要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以不改變當地自然景觀的特點為基礎,展現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風情,使其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的發展相統一。
在對紅土地景區進行規劃時,要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使制度建設與規劃設計同步。要以生態文明為要求,健全紅土地景區的標準法規、考核機制以及獎懲機制,科學監測紅土地景區的生態環境情況,預測可能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并完善土地開發、耕地保護、水資源管理、污水排放以及環境保護等制度[4],從而在開發自然景觀時為其生態環境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要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要以當地環境承載力為基礎開發景區,明確游客的上限人數,嚴格控制進入景區的游客人數,完善相關的環境保護設施,設置警示牌提醒游客保護生態環境,并懲罰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對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的地區設置隔離帶,使其免受進一步的破壞。同時,要加大對游客的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強化游客的環境保護意識,鼓勵游客積極參與環境保護事業。
要實現紅土地景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要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本文從生態文明視角出發,為紅土地景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些許對策,以期為紅土地景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