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慧 劉香香 王 旭 王富華
(1.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公共監測中心,廣東 廣州 510640;2.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就是為了保證消費者對農產品知情權的一種重要手段[1],從而更好地界定生產者和銷售者的主體責任,是信息化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創新舉措,已成為智慧監管的重要建設內容和引領方向。
2013年,習近平提出要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近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廣東省委、省政府連續對追溯體系建設作出重要部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邁出新步伐。2017年至今,筆者跟隨領導小組開展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工作,現將追溯體系建設的亮點、取得的成效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及農業農村部大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要求,廣東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率先推進追溯體系建設。筆者總結出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經驗和亮點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從田間到餐桌”的系統工程,全方位、多角度開展,以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為重點,大力開展重點企業重點品種追溯管理工作,保證群眾吃得放心。一是抓好農業系統認定的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100%納入追溯管理,實現“帶證上網、帶碼上線、帶標上市”。二是抓好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條件的“菜籃子”縣等規模生產主體產品實現全程可追溯。三是加強與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等的工作銜接和溝通協調,推動建立追溯協作機制。一方面設法讓銷售者提高“賦碼”上市自覺性,另一方面讓采購者主動索“賦碼”訴求,形成以入市查驗追溯碼或索取農產品追溯憑證為主要手段的市場倒逼機制。四是推動追溯產品產銷對接,充分借助區域性博覽會、推介會等展銷活動,宣傳展示可追溯產品,不斷提高公眾對農產品追溯的認知度。
省市縣積極開展多層次應用培訓,學好用好追溯平臺。各地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和指導轄區內監管、監測、執法機構的業務人員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全面應用國家追溯平臺,及時采集信息,使用全國統一的追溯標識,強化線上監控和線下監管。
建立健全追溯信息共享機制,推動省級追溯平臺與國家平臺對接、市縣或企業追溯平臺與省平臺對接。按照國家和省有關系統對接要求,制訂對接方案,實現“統一平臺入口、統一主體登錄管理、統一追溯標識、減少重復操作”。推進追溯業務協同開展,促進與其他行業、部門追溯平臺及主流電商、大型商超平臺互通。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是一項新工作,堅持治標與治本相結合、開展追溯與健全機制相結合、與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事件應急預案實施相結合,建立健全質量預警和安全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結合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安全信用評價機制、農業標準化生產工作機制等。
狠抓農產品生產環節的規范化管理,從根本上杜絕禁用農藥、“瘦肉精”“孔雀石綠”等禁用藥物的使用,加強對藥物殘留和飼料的專項整治。鼓勵規模生產經營主體通過內部追溯系統或地方追溯平臺記錄品種、產地環境、用施肥藥、監測檢測和產品加工等生產過程信息,實現全程追溯管理。
廣州市、佛山市、惠州市、韶關市、江門市、肇慶市和清遠市等部分市、縣(市、區)及企業開展了本地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建設。同時,江門市建立了農業投入品追溯試點,推動農藥生產企業、經營企業等進入系統備案,新會區107家農資經營店安放追溯專用POS機200臺,對農資零售示范點實行“四統一”經營(即統一門面風格、統一上墻制度、統一分類貨架展示、統一追溯經營)。廣州市建立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產地出生證)試點,著力構建種養殖環節與市場銷售環節監管銜接機制。佛山市高明區實施“大數據監管”,整合農業、市場監管部門的農產品快檢數據資源,構建從種養殖到市場環節的“互聯網+快檢”體系,實現監管信息共享。
廣東省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安排資金,于2014年正式啟動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項目建設。廣東省已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門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微信公共賬號服務子系統、企業端生產檔案管理系統、系統管理5大平臺系統,支持省到鎮的四級監管、企業生產檔案數據上報、省內農產品溯源數據直接收集與間接收集,能開放式地對接各地已有溯源系統,實現了企業主體追溯及產品分類追溯服務。
作為全國3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試點省份之一,廣東省先后制定了《廣東省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試運行工作實施方案》及《廣東省全面推廣應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實施方案》,推動全省各市通過國家追溯平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監測和執法工作,推進食用農產品賦國碼入市[2]。目前,廣東省已組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追溯主體人員共700多人參加業務培訓,分發追溯培訓資料3 500多份,全省已有3 850家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250家監管機構、165家執法機構、89家檢測機構在國家追溯平臺登記注冊應用,發布省級例行監測任務46次、專項監測81次,基地巡查登記1 772次,執法檢查69次,農產品追溯信息3 708條。
廣東省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印發了《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掛鉤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各級農業項目安排、農業品牌推選、農產品認證和農業展會掛鉤的追溯掛鉤機制,實施追溯審查和退出制度。從2019年1月1日起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農業農村重大創建認定、農業品牌推選、農產品認證、農業展會等“四掛鉤”工作。
雖然目前國家已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為追溯體系建設做好了準備,但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方面沒有硬性規定,對于“怎樣的農產品才是符合要求的”“事故出現后責任如何認定”等問題的解決,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撐。
追溯系統涵蓋監管、監測、執法及追溯4大模塊。無論是監管、檢測、執法部門或生產經營主體,要把追溯系統真正用起來,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而較高的成本增加了政府部門建設及應用追溯體系的難度,降低了生產經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
農產品打碼追溯對直接進入零售終端有一定的幫助,但對進入批發市場等中間環節的功用發揮不夠,大多數農產品追溯標識及憑證到達農產品批發市場或屠宰廠等中間環節后即出現斷鏈,未能實現全程追溯。
各追溯平臺互不兼容,沒有統一的平臺入口、統一主體登錄管理、統一追溯標識等,導致多碼使用、重復操作,增加了管理成本,造成了信息資源的浪費,不利于消費者信息查詢,也不利于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建設。
推進省級追溯平臺與國家追溯平臺對接融合,推進各地現有的追溯平臺與省級平臺對接,實現統一平臺入口、統一主體登錄管理、統一追溯標識、減少重復操作,推進追溯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
發達國家從法律制度上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正常運轉,使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有法可依。我國的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監管涉及多個職能部門,因此,要建立完善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和標準,出臺追溯管理地方性法律法規,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追溯制度和標準,推動追溯管理法規化、規范化。
要充分借助區域性博覽會、推介會等展銷活動,宣傳展示追溯產品,提高公眾對追溯產品的認知度。建立市場化拉動機制,加強與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商超的合作,推動追溯產品進入大型商超、電商,推進產銷對接,促進優質優價,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參與追溯的積極性。
全程追溯是追溯管理的發展方向,要積極創新工作方法,延伸追溯鏈條,支持以電子追溯等信息化方式開展追溯管理,加強農業農村部門與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追溯工作銜接為手段,建立倒逼機制,推動追溯管理與市場準入相銜接,推動農產品全程可追溯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