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逸琦
(周口市川匯區農業農村局,河南 周口 466000)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因而,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和發展工作,對于促進河南省周口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快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截至2018年底,周口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共計17 461家,村均4家。其中,種植業合作社12 446家,養殖業合作社3 103家,服務業合作社1 912家。2018年度,實現營業收入300多億元,輻射帶動周邊農戶45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當一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自身經營優勢,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同時,集中精力專注于某項農牧業的生產經營,主動應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提高了單位投入產出率。
農業合作社出于自身發展需要,傾力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把零星分散的地塊集中起來,通過平整治理、消除田埂等措施,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再按照生產經營需求,進行統一規劃,發展規模經營。
農業合作社通過批量購進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實行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大大節省了生產成本。同時,通過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操作規程、統一產品質量,打造優質品牌等措施,極大地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與效益。
多數合作社發展規模偏小,運行質量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土地流轉速度慢且周期短,造成了多數合作社的土地規模小而分散、形不成規模效應。二是大部分農民合作社仍是以直接出售初級農產品為主,并未實現農產品的再加工,抵抗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偏低。三是從創辦動機來看,部分創辦者的“初心”不是為了發展生產,而是為了套取國家在某些項目的優惠政策和補貼資金。因而,其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也是制約合作社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原因。
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經營周期長,受自然災害和市場等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每年的農業收益難以估計。出于對風險的規避,大多數金融機構對涉農信貸相對謹慎,提供資金支持的意愿不強。另一方面,土地承包權確權發證工作雖已完成,但如何進行抵押貸款缺少相關的細則或先例。而現階段合作社的其他資產如倉儲用房、大型農機具等又不能作為抵押物,在客觀上導致出現了金融機構不能對其發放貸款的尷尬局面。
由于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辦人是一些年齡偏大、素質不高且缺乏正規職業教育的中老年人。盡管這些創辦人大都農業生產實踐經驗豐富,但受年齡、學歷、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其文化水平、知識結構、管理能力普遍較差,特別是缺乏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知識,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趨勢。
一是個別合作社的章程制定不規范、組織結構不合理,合作社成員對本組織的運行宗旨、機構設置、職責劃分等缺乏清晰的認識。二是部分合作社運營機制不科學,管理不民主,存在“一言堂”現象。同時,收益分配不夠規范,與成員之間的利益聯結仍然是以“訂單”合同為主的單一購銷關系,遠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普通成員獲得實惠不明顯,對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強。
近年來,農村土地流轉價格不斷上漲,帶動合作社經營成本持續走高。加之多數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路徑仍然是生產要素的簡單擴大化,產品質量不高、檔次低、經濟效益差,導致農民合作社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差。
一是國家現有政策對合作社缺乏有效的支持措施,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合作社難以獲取資金和項目支持。比如,合作社承接土地流轉、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等,缺乏有效的財政支持政策。二是個別涉農補助項目福利化。土地流出方無需耕種即可獲得種糧直補、綜合補貼等各項補貼,而流入土地的合作社一方卻得不到任何補貼,既削弱了其承接流轉土地的主動性,也不利于調動其擴大經營規模、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一是在完成土地確權登記、明確農民對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細化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土地經營權向農業合作社傾斜集中。二是建立健全市、縣、鄉(鎮)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市場,為流轉雙方提供法律咨詢、供求登記、信息發布、價格協調等服務,引導其簽訂中長期租賃合同,促進流轉關系的穩定和土地連片集中。
一是針對合作社實際情況,創新金融產品和信貸擔保抵押方式、擴大信貸額度和發放專項信貸等。同時,探索推廣農作物預期收益抵押貸款、流轉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新模式,試行權屬清晰、風險可控的大型農業機械、加工貯藏設備和種養設施等抵押貸款新機制。二是建立支持農業合作社的貸款擔保平臺,選擇具備條件的合作社開展資金互助試點,建立適宜的信貸評級制度。金融機構按照“先評級、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把農民合作社納入信用評定范圍,緩解其資金緊缺問題。
一是要營造有利于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環境、搭建鄉村創業、創新示范平臺,吸引進城農民工、大學生、科技人員及鄉村走出去的工商業主等回流,鼓勵他們為發展農業生產、促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二是要制定適宜的中長期培訓計劃,免費進行“綠色證書”培訓。著力培訓一批種養業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等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把人力資源變成人力資本。同時,針對農業合作社的帶頭人和骨干人員,逐步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的“三位一體”培訓機制,使之真正成為懂政策、會經營、有眼光的新型職業經理人。三是建立人才引進激勵機制,支持和鼓勵職業經理人、專業技術人才、優秀大學生畢業生等,以人力資本出資或合作的模式參與農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或者直接創辦農業合作社,為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貢獻力量。
一是要建章立制,指導合作社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制度,以制度促規范。二是要創新管理機制,一方面完善支持合作社的發展激勵機制,著力培育一批省級、市級示范合作社,通過示范社的帶動和引領,提高合作社的整體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切實可行的激勵評價機制,采取明查、暗訪、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合作社的項目建設、財務管理、盈余分配、規章制度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對好的合作社提升獎勵,對差的合作社進行約談批評、誡勉談話,督促其落實整改。三是要建立合作社與普通農戶之間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推行實物計租貨幣結算、勞動工時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利益分配方式,使管理者與內部員工、土地轉入方和轉出方及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同時推動合作社管理的進一步規范化。
一是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以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為動力,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合作社。二是積極引導農業合作社朝著產業基地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組織化、產品品牌化和銷售市場化的方向發展,著力把合作社培育成為“產權清晰、機制靈活、運營規范、管理民主”的市場主體。三是堅持量質并舉的發展原則,推進合作社的轉型升級。篩選一批運營良好、有發展潛力、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合作社,予以重點扶持,引導其適度規模經營并引入“互聯網+”技術;實時記錄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的各個環節,打造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體系。同時,與國內外知名電商合作,發展線上綠色有機農產品專賣網店,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