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1)
在2015年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河北省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按照這樣的發展目標,河北省城鎮化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年底,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01%,城鎮化發展持續推進。與此同時,2018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河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積極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河北省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補齊自身發展短板、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河北省必須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雙輪驅動,可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城鎮化建設,城鎮化發展應與鄉村振興戰略同步實施、平和發展、相輔相成[1]。縣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縣級行政單元,而城鎮化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只有河北省縣域城鎮化得到健康發展,才能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因此,縣域城鎮化發展和鄉村振興已成為河北省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于實現河北省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縣域是承載新增城鎮人口的主體空間。2017年河北省新增城鎮人口在縣(市)及以下城鎮的占到85%,顯示出就地城鎮化特征。從地域上看,河北省85%以上的縣處于平原地區。隨著近些年河北省農村地區快速工業化發展,特別是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生活服務業為主的傳統產業為主,工業發展低端化勞動力需求量大,與之相伴的就是人口就地城鎮化。
縱觀河北省縣域城鎮化發展過程,21世紀初的10年間河北省縣域城鎮化率年均增加0.53個百分點,同期全國層面的城鎮化率年均增加1.34個百分點,河北省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河北縣域城鎮化過程呈現出起步低、發展速度慢的特點。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城鎮化過程不僅要促使農民向工業就業轉移,更要向服務業就業轉移,即實現非農化的過程。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發展過程必須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緊密關聯。從產業結構演變的角度看,河北省縣域產業發展的非農化速度很快,但是對推動城鎮化進程作用有限,城鎮化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未能實現協調促進發展,最終導致縣域城鎮化水平低[2]。
河北省縣域數量眾多,是河北省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著力點,更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途徑。2016年,河北省轄121個縣(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4.73%,較2015年增長2.43個百分點。同期,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3.32%,較2016年增長1.99個百分點。從數據可以看出,縣域城鎮化速度高出全省城鎮化發展速度0.44個百分點,呈現出發展速度快的特點。
河北省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縣域城鎮化發展區域差異性比較大,如石家莊市、廊坊市的縣域城鎮化水平較高,2016年正定縣、香河縣、固安縣等縣城鎮化率在55%以上,但是個別縣城鎮化水平低于25%。整體來看,唐山市、石家莊市、廊坊市是河北省縣域城鎮化水平較高的3個地區。
社會智庫北京中郡研究所發布的《2018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監測評價報告》中公布的中國縣域經濟強縣名單中全國共338個縣,河北省有20個,其中廊坊市、唐山市所轄縣就占據了12個之多。這既證明這兩個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水平較高,同時也反映出河北縣域城鎮化水平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區域性差異。
2010年京津冀地區總體城鎮化率為56.23%,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分別是85.96%和79.44%,而河北省只有43.11%,河北省縣域城鎮化率則更低,僅為34.16%,呈現出城鎮化水平整體落后的事實。但是,從2000年到2010年,京津冀地區城鎮化率平均提高17.73%,其中北京市提高8.41%,天津市提高12.22%,河北省提高16.78%,而河北縣域城鎮化速度則比2000年提高了19.04%。河北省縣域城鎮化增長速度不僅高于河北省城鎮化速度,更是明顯快于京津。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城鎮化率初始水平較低的縣域地區發展速度較快,而城鎮化率初始水平較高的地區處于低速增長狀態,區域城鎮化差距在逐漸縮小。同時,由于高城鎮化率地區對于周邊城鎮化率較低的地區有一定的發展帶動作用。因此,盡管河北省縣域城鎮化水平整體還是較為落后的,但是,通過縣域城鎮化發展,河北省正在快步追趕,特別是在實施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宏觀背景下,通過京津輻射帶動促進河北省縣域城鎮化發展,最終實現河北省縣域經濟良好發展。
河北省總人口數量從2000年的6 674萬人增加至2017年的7 520萬人,年均自然增長率在5.5%左右。同一時期,河北省農村人口一直在3 500萬~5 000萬,2000年左右河北省農村人口5 000萬人,占全省人口的73.7%,2017年河北省農村人口數量約為3 383萬人,占全省人口的44.9%。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人口絕對數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但是,2017年全國農村人口比重為42.5%,河北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說明河北省鄉村人口絕對數量盡管在下降,但是與全國平均情況相比基數仍然較大,縣域城鎮化發展仍然非常迫切。
隨著鄉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民增收顯著,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 881元,增長速度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0.1個百分點。從消費支出來看,2017年河北省城鎮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2 324.3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3 583.3億元,同比增長11.4%,高于10.2%的全國平均增長速度。從絕對數上來看,鄉村市場零售額僅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9.1%,2017年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之比達到2.44∶1.00,說明一方面河北省農村的消費市場總體發展情況仍然滯后,另一方面隨著農村消費增長速度的加快,城鄉消費水平差距呈現出逐漸縮小的趨勢。
河北省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省,近年來隨著河北省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河北省正向著農業強省轉變,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不斷增加。據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河北省糧食總產量3 365萬t,比2016年增長1.4%;蔬菜產量突破8 000萬t,占當年全國蔬菜總產量的10%,位居全國第2位;禽蛋、牛奶的產量均居全國第3位;肉類總產量居全國第5位。河北省糧食總產不斷增加,蔬菜、畜牧產品及果品3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產品產量在全國農業經濟中的地位凸顯,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隨著農業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特別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河北省農村經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目前仍存在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的問題。首先,在農業產值構成上,河北省農業、牧業占比較大,而畜牧業產業比重偏小且增長緩慢。其次,農業產業鏈較短,對農產品包裝、運輸等深加工環節不夠重視,使得農產品附加值較低、流通效率低,農產品加工產業沒有有效加快發展導致農村一二三產業未能有效融合發展。
根據縣域特色走適合的、可持續發展的縣域城鎮化發展路徑,可以借鑒其他省份的做法。例如,四川省閬中市歷史文化悠久,旅游資源豐富,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其依托文化特色推動城鎮化發展已成為一個典型例子,2015年成為國家第二批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城,其城鎮化率接近50%。在閬中市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利用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本地旅游業和相關服務業,另一方面深入開發當地的文化特色,同時依托當地產業現有基礎和資源,發展絲綢、棉紡等輕工紡織產業、釀酒等食品加工產業。通過這些符合當地特色和資源條件的產業發展來實現居民就業,推動了城鎮化發展。根據河北省地理位置特點,一方面可以圍繞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培育特色產業小鎮;另一方面可以依靠太行山區旅游資源培育文化、旅游小鎮。只有因地制宜發揮縣域特色,才能更好地推動其城鎮化發展[3]。
針對縣域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附加值低等現實問題,要依靠科學技術來推動農業結構改革,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走具有縣域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河北省農業結構中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占比較大,畜牧業特別突出,其生產過程需要消耗一定數量的自然資源,同時會帶來很多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必須在農業發展中堅持農業可持續性生產,調整傳統的農耕結構。進行農業生產體制創新,特別是通過科技來推動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綠色農業健康發展。
鄉村的振興離不開文化的振興,在縣域城鎮化發展中要注意對古村落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河北省境內的太行山區有資源豐富的古村落,有著無可取代的文化價值,是承載鄉村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城鎮化發展在有效保護鄉村各種反映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以生態環境保護、特色產業培育和歷史文化傳承為重點,開展美麗鄉村建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