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啟星 黃建軍 李 丹
(河南師范大學社會事業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2017年,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田園綜合體是以田園景觀和農業生產為基礎,以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為核心,以綜合開發為手段,以村容綠、村業興以及村民富為目標,以觀光休閑功能為主題的鄉村發展平臺[1]。
我國第一批田園綜合體試點首先在河北省、河南省以及山西省等18個省份開展,共建設國家級試點項目20余個。從地區分布上看,試點地區大多建設在二線以下城市,如浙江省麗水市、海南省海口市以及云南省保山市等。田園綜合體分布地區相對較散,大多分布在東南沿海,西南次之,中部和西北地區所占比例最小。從投資規模上看,大多在10億元以內,占比達60%以上。從特色產業來看,大多有自身特色農業,兼具農業觀光及旅游等功能。從用地規模上看,已獲批的田園綜合體項目大多占地面積為10~30 km2,建設在土地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優美以及農業基礎好的縣市。
總體來說,田園綜合體大都通過休閑娛樂、農耕文化與農副產品相結合來吸引人流,重現活力,但仍以初級農業的生產、種植和養殖為主,休閑農業仍然以觀賞為主,體驗性不夠。由于建設田園綜合體需要較大面積的農業土地,一般由政府主導,投資發展主體多元化,經營主體企業化。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通過全面推進和實施,基本實現了產業興盛、鄉村美好、環境優雅以及農民富裕的景象。
2.2.1 田園養老模式。該模式以農業休閑為主導,利用鄉村自然景觀和休閑農業產業,融合觀光體驗、文化娛樂以及森林度假等,是一種集田園生態休閑、飲食養生、農耕勞作體驗以及鄉村社區生活于一體的新型養老模式。
2.2.2 產業園區模式。該模式以本地優勢特色產業為主導,以產業鏈條為核心,從對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進行開發,打造特色園區[2]。首先生產特色產品,形成品牌后通過休閑農業的平臺吸引消費者,促進產品銷售,從而帶動形成以產業為核心的生產型、加工型以及綜合型的田園綜合體。
2.2.3 農業觀光園模式。該模式以生態環境為主,依托各地地勢,興建休閑、娛樂設施,滿足游客餐飲、娛樂以及度假等多方面的服務。結合市場需求,開發現代化農業休閑觀光項目,吸引農村及城鎮居民到農業觀光園參觀、休閑及娛樂[3]。
2.2.4 農事體驗模式。該模式依托農業生態資源,以特色創意為核心,打造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農業博覽園等科普教育基地,開發精品民宿、民藝體驗以及創意工坊等特色文化產品,打造以農事體驗為目標的田園綜合體。
當前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大多農民面臨資本匱乏和投資運營能力低下的問題。城市產業資本、產業力量進入農村非常困難,存在較大的制度障礙。
大多田園綜合體建設內容單一,產業融合過程中欠缺合適的“消費流”導入渠道,導致產業無法完美融合。需對田園綜合體植入適宜的產業項目,完善產業融入制度,促進產業落地。
產品打造、消費設計、消費環境營造以及投資收益預測等部分構成合理的盈利模式。大多地區建設田園綜合體沒有解決旅游項目的資金籌措途徑、投資戰略布局和收益模式設計。當前,田園綜合體策劃設計專家數量少且能力低下,缺乏真正的策劃設計專家,致使不少項目失敗在偽劣的策劃、規劃設計上。
整體升級農業生產過程中涉及的相關設施,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體系,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優化當前農產品供給結構。
建設田園綜合體從單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促進產業融合。建設過程中把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加工業、餐飲業、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結合,堅持以農為本。在農業生產的同時,形成“農業+”生產體系,最大化提高農業行業的價值,提高產業活力,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拉動區域經濟增長。
“農業+文旅+地產”的規劃設計,要求各地區要結合地形及地理環境,設計特色項目。農事休閑體驗的目標在于提升參與感,打造的核心在于形成觀光、旅游、養老以及定居等多業態、多功能的集合,以滿足當前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在生態體系構建方面,建設優良的自然環境,創新發展循環農業,利用農業廢物處理、農業生產中的新技術來優化田園景觀資源配置,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在配套服務體系方面,引入先進管理方法,完善生產服務體系,提高農業休閑質量。打造農業資本、市場、人才等生產要素服務平臺,完善各類公共服務的設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農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引導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農村龍頭企業等組織的發展。通過土地入股、代耕代種以及土地托管等方式,優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增加農民收入[4]。
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根本問題。田園綜合體全面化發展產業和跨越化利用農村資產,是縮小城鄉二元差距、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加大力度建設田園綜合體,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及農村農業快速發展,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