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本軍(馬鞍山市生產力促進中心)
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線,大力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著力構建“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創新”的創新鏈條,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科技投入方面,2017年全社會研發投入43.6億元,占GDP比重達2.51%,居全省第3位。成果創造方面,2017年全市有效發明專利3643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6件;2018年1—9月,全市有效發明專利4396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9.31件,均居全省第3位。成果轉化方面,2017年全市技術交易額12.25億元,截至2018年10月份完成9.37億元,均居全省第4位。產業培育方面,2017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348家,居全省第3位。2018年以來,馬鞍山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近三年開展產學研活動876次,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939項。


一、健全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政策體系,增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驅動力
1.出臺科技創新扶持政策
先后制定印發《馬鞍山市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若干政策》《馬鞍山市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新創業扶持資金管理辦法》《馬鞍山市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管理辦法》《馬鞍山市專利資助辦法(暫行)》《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形成了“1+N”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引導扶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學研合作機構,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如:對引進的高水平研發機構,給予最高3000萬元支持;對列入市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技術研究院,3年給予新增研發儀器設備最高1500萬元資助;對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成立的股份制科技型企業,最高給予50萬元獎勵等。2018年首批共796個項目兌現市科技創新政策,兌現扶持資金8837.17萬元,組織147個項目申報2018年度安徽省科技創新政策,申請兌現資金3807.2萬元。
2.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
財政科技資金重點投向產學研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以及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綜合運用“撥、投、貸、補、獎、買”等手段,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投入方式由原先單一的“事后”補助向“事前、事中、事后”有效結合轉變。對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實施科技“小巨人”、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等政策,做好事前引導。對處于技術攻關期和突破期的企業,積極幫助爭取國家和省科技項目,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做好事中支持。對已經取得科技創新成果的企業、項目等,落實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做好事后獎補。
3.健全完善投入機制
探索建立財政引導、多方參與的科技成果轉化投入機制。設立6000萬元的市創業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共同設立天使投資子基金。通過保費補助、貸款利息和評估費補助等方式,大力推進科技保險與專利權質押貸款,2018年共12家企業投保科技保險,保額達6.16億元,6家企業申請辦理專利權質押貸款7600萬元。
二、搭建政產學研深度融合載體平臺,增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承載力
1.大力深化校地合作
加強與大院名校合作,積極招引大院大所。市政府先后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市校合作關系。市政府及縣區先后與安徽工業大學共建3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25項、各類研發專項11項,授權發明專利21項。市科技局與清華大學科技開發部簽訂共建產學研合作辦公室協議,繼續開展深度合作。馬鞍山慈湖高新區與中科院過程所簽訂協議共建中科戰略新材料科技園及創新平臺,已促成2個重大創新項目在馬鞍山落地。近期,正積極對接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北京輕量化研究院,目前已凝練出全市產業發展共性技術需求及重點企業技術需求9項、重點技改需求24項。
2.積極組建研發平臺
依托馬鋼、華菱、安徽國星、中冶華天等重點企業,新建了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全市共有各類研發平臺682個,其中國家級14個,包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重點(工程)實驗室2個、企業技術中心6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個。先后組建了安徽工業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安徽工業大學和縣化工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冶華天(安徽)節能環保研究院、南京大學(馬鞍山)高新技術研究院、南航(馬鞍山)智能裝備研究院等12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實現了縣區、開發園區全覆蓋。
3.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聯合多家高校、科研機構與馬鞍山市企業共同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借助外腦助推全市優勢主導產業創新發展。先后組建“高性能建筑用鋼”“冶金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2個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及機床刃模具產業、LED產業、磁性材料、冶金及礦山裝備再制造等7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全市相關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4.借力區域創新合作
參與起草《南京都市圈科技專委會合作框架協議(2018—2020)》,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創新協同發展。對接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建立戰略合作,謀劃在馬鞍山建立技術產權交易分中心、設立技術轉移中心等。目前,全市企業正在與南京市高校院所及企業開展合作的產學研項目共90余項。
三、培育壯大政產學研深度融合企業主體,增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吸納力
1.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
積極引導企業依托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借力登高”,迅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2018年,81家企業通過高企認定省級評審,75家重新認定的高企全部通過省級評審,預計凈增高企61家。扎實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作。2018年,42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國家科技部備案。切實做好政策兌現工作,為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排憂減負。2017年,高新技術企業減免所得稅約2.56億元,143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稅收優惠4.39億元。

2.實施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
科技“小巨人”企業隊伍不斷壯大,承接、吸納先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2014年以來,全市已累計認定科技“小巨人”企業200家,實施了一批產學研項目。2018年上半年通過驗收的首批36家科技“小巨人”企業,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42.77億元,較2015年年均增長29.04%,3年培育期內新增授權專利786項,其中發明專利87項。目前有78家企業經部門聯合初審,進入2018年度科技“小巨人”的評審。
3.實施“詩城英才”計劃
注重強化人才培養引進,為政產學研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智力支撐。2018年,馬鞍山出臺了《關于聚力打造人才高地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實施“詩城英才”計劃,推進“龍馬”“駿馬”“驛馬”工程和本土人才培養“1221”工程、人才能力提升工程。2018年新組建院士工作站3家,累計組建省級院士工作站15家,柔性引進院士21名。累計招引培育44個市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184人,扶持資金累計1.68億元,其中8個團隊入圍省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2018年又有28個團隊申報市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已完成評審并推薦了16個團隊進入江東控股遴選程序,將擇優扶持。
四、構建政產學研深度融合良好生態,增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聚合力
1.對接活動有聲有色
以化解企業發展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目標,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產學研活動。2018年,與清華大學共同舉辦2018清華大學(馬鞍山)產學研合作辦公室簽約儀式暨產學研對接會;赴合肥參加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對接會,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的4個科技成果轉化及產學研合作項目現場簽約,組織70余家企業攜117項技術需求到會發布并尋求合作;組織華菱重卡、東海機床等10家企業赴上海飛天眾智中國制造科技服務平臺,與中國航天八院及平臺專家進行技術對接。
2.強化科技項目支撐
發揮大型龍頭企業工業基礎好、行業競爭力強的優勢,聯合高校院所開展技術攻關,著力突破重大共性和關鍵核心技術瓶頸。近3年,全市獲得省級以上重大科技專項29項、科技攻關項目63項,爭取項目資金5590萬元。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5項。2018年,新獲批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項目19項,組織申報2018年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8個。
3.知識產權保駕護航
2018年,全市共獲12項國家專利獎、38項安徽省專利獎,組織9家企業申報第20屆中國專利獎、26家企業申報省專利獎。2018年,5家企業入選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4家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居全省第1位;累計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0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24家。先后組織7家企業開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中國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華菱汽車2家企業評議項目入選2018年省知識產權評議重點項目。在省內率先開發應用“專利掌中寶”移動查詢軟件,鼓勵群眾利用手機發現、舉報假冒專利。全市共有專利行政執法人員30人,專業隊伍日益壯大。2018年以來,開展市縣(區)聯合執法檢查活動7次,有效地維護了專利權人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