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

中國傳統的消費觀念講究量入為出,貨比三家。即便是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大多數的長輩們將“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理念貫徹到底。如今消費已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類打著“高額返利”的消費騙局層出不窮,在歲末年初的時候,消費者更要小心防范,以免被有心人利用。
在揭秘消費返利騙局前,讀者不妨先來了解一家消費商城的返利模式。這家線上消費商城規定,消費1元等于100個白積分,累計超過10000分后,白積分后才會轉換成紅積分,繼而用紅積分便可換算成現金。舉例來說,在該平臺消費了100元,將會獲得10000個白積分,之后,每天返還的額度是在總額的基礎上減去已返還的金額,再乘以萬分之五左右。簡單點說,返利的資金看作一個金融產品,那么5年的收益就是60%,10年就是84%。
乍一看,返利確實很誘人,但換算成簡化復雜的流程,觀感就不會很強烈了。當消費者在商城消費1000元購買產品,達到返利標準,按照萬分之五計算,消費者第一天可以獲得0.5元,隨后返還的金額越來越少,需要2000天回本,也就是6年才能拿回1000元本金。依此類推,消費金額越大,返還的期限會越長,且不論物價上漲對未來收益的影響,在波譎云詭的市場中,企業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消費商城背后的這家公司又憑借怎樣的資質能夠維持運營6年?
洗腦的力量
今年上半年,這家名為“云聯惠”的消費商城被廣州警方成功摧毀,黃某等多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在行動中落網。
依托2014年建立的“云聯商城”,根據云聯惠官網之前披露的數據,截至2018年5月8日,云聯惠的累計交易金額約為3300億元。雖然“吸金怪獸”被制服,但滿目瘡痍、留下一地雞毛的現場讓人唏噓不已。
《經濟》記者輾轉聯系到廣州的一位云聯惠投資者黃大煒,當年他不顧妻子和女兒反對,投入的300萬元早已化為云煙。即便人平安無事,自詡閱人無數的黃大煒還是很受傷,他向《經濟》記者講述起自己是怎樣一步步走到悔恨的境地。
2016年初,黃大煒從朋友口中獲知云聯惠項目。當時猶豫不決的朋友向黃大煒詢問他的意見。黃大煒抱著謹慎的態度,建議朋友實地考察一下。在朋友的請求下,黃大煒跟隨他一起參加了線下的宣講會。
會上,一位領導模樣的男子首先介紹了云聯惠的概況,將創始人黃明的經歷以及媒體的報道羅列開來,鼓吹消費新模式,最后再放出優惠政策:凡是參加會議的嘉賓都可以獲得一定的積分,用于商城的返利積累。
被鼓吹到血熱的黃大煒心動了,他在會議人員的幫助下注冊了會員,并在云聯商城買了一些推薦產品,過了幾天收到貨后確實不錯,價格也比其他電商平臺便宜。在“消費等于存錢、積分買東西”的錯誤觀念下,兌換到紅積分的黃大煒漸漸不滿足于此,在宣講會認識的張天華告訴他,還有一種辦法能夠讓收益回報更高。“想要得到更多積分除了多消費外,可以參加創富聯盟,成為‘創富小組的一員。”
這種模式被張天華稱作“左手創新、右手創富”。首先消費全返還,給會員帶來了巨大的優惠和提供了新興的理財方式,將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其次將優惠分享給他人,幫助商家打開知名度,開發新的消費者和商家,鼓勵消費,拉動內需,給市場經濟增添活力。
“他說為了結識更多資源,打通現金流通道,需要交納30000元服務費,推薦成功一位消費者或商家進駐平臺會獎勵3000元,還會給30萬白積分。”也就是說,拉到10個人不僅可以回本,還能獲得更高的現金返利。黃大煒在商場打拼多年,靠代加工空調設備經營一家工廠,認得一些企業,產品本身過得去,介紹企業還能幫朋友打開銷量,抱著這個想法,黃大煒接受了張天華的意見。
不到3個月,黃大煒拿回了本金,刨除壓在商城的20%不能提現,還賺了8萬元錢,到2016年年底,黃大煒擁有了自己的“創富小組”,并擔任組長,投入的金額已經突破80萬元。
黃大煒前兩年癡迷在云聯惠的項目上,家人意識到這點時,黃大煒已經聽不到任何人的勸誡,他開始逢人便推薦、宣傳云聯惠。“我女兒拿著云聯惠售賣的小米WiFi放大器與小米商城作對比,價格貴出兩三倍,她告訴我很多產品比其他平臺都貴很多,這哪里是要‘干掉淘寶、餓死天貓的商城?”黃大煒苦笑地說,“當時已經被利益蒙住了眼睛,一心想賺積分,心里還想著‘小孩子懂什么的幼稚想法。”
揭露消費返利騙局
一個云聯惠的轟然倒下,背后還有著多少個云聯惠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圍繞消費返利的騙局真實存在著。
今年上半年有媒體曝光了一份“消費返利傳銷騙局名單”,名單中150家平臺中逾三成平臺已經崩盤,出現提現困難、跑路等情況,從這份名單中,《經濟》記者在一些打著“多花多得”的消費返利商城中發現了一些貓膩。
在其中的一家云支付零購平臺上,商家貼吧上的吧友介紹消費者在云零購返利網合作的線下聯盟商家進行日常消費,第二天開始會得到返現,最終實現購物“零”成本。《經濟》記者發現,該平臺沒有專門的購物網站,而是需要消費者分享微信二維碼分享頁面進入,并下載APP。在網站上,記者正常消費了一件商品,在積分兌換頁面似乎也沒看出不同,但是根據網友分享的界面,明確提到添加一位名為金博士電腦(微信號:jbsdnkj)的用戶,可以教授“零元創業”秘籍。
記者加入該網友微信,不一會兒就收到通過認證,不過這位金博士沒有向記者推薦云支付零購平臺,而是極力推薦了銷巴科技,并表示這兩者是同一家公司。然而,經記者在企業信息平臺企查查上查詢得知,云支付零購平臺所屬的蘇州市那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股權圖上,并沒有浙江銷巴科技有限公司的身影,看來金博士跟記者用了一招偷梁換柱。
很快,在銷巴科技APP上,記者就發現了發展會員的選項。金博士介紹說,復利返投只是通過消費,每天用返還的微幣消費返還積分,消費越多,積分越多。“朋友消費多了,自己收入也多了。”
金博士向記者展示自己的會員數量,目前已經達到2486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傳銷的認定,“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組織,其組織內部參與傳銷活動人員在三十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應當對組織者、領導者追究刑事責任”。銷巴生活APP涉嫌傳銷活動。
《經濟》記者隨后撥打報警電話反映情況,警方提醒,對于消費返利騙局舉報人雖多,但深入打擊傳銷卻并不容易,受騙者需要帶上證據向當地公安機關進行報案。
傳銷的刑事立案標準有兩條:涉案人員達到“三十人”、組織層級在“三級”,并不包括涉案金額。不過,“三十人”意味著要認定超過30名有名有姓、身份確鑿的傳銷參與者及30份真實可信的口供,但警方想確定傳銷人員名單及體系卻很困難。
打擊高額消費返利平臺的難點在于,很多傳銷參與者不配合公安機關調查取證。除了高額消費返利平臺的“洗腦包”外,用“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來解釋投資者的心理會更形象。
廣州的媒體同行告訴《經濟》記者,前兩年云聯惠的廣告隨處可見,家里不少親戚也向她推薦過。據她了解,參與的人非常多,多數都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做生意多年的商人。
當前,除了銷巴科技通過網站、購物平臺及發展線下實體聯盟商家等方式外,還存在著借助“消費返利”名義,要求會員及加入者交納入門費或者變相交納入門費,靠發展下線盈利,同樣值得消費者警惕。
高額消費返利成
投訴重災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金錢的誘惑總是巨大的,每個人都自認為不是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黃大煒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受騙者。
隨著電子商務市場的日益擴大,消費糾紛問題也逐漸凸顯。據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內零售商城投訴占全部投訴60.6%,在消費者投訴中排名一騎紅塵。
隨著科技的深入發展,以“互聯網+實體店”為代表的消費返利模式儼然成為諸多商家寄予厚望的銷售利器。各種消費返利平臺也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平臺中返利網、淘粉吧、易購返利網等存在不正常返利、商品質量差、無法提現等問題,消費返利不同于正常的消費促銷活動。
像云聯惠這種打著消費返利的新型傳銷平臺,發展為上千億元規模并非一日而起,市場中做得風生水起的網絡傳銷組織也不會僅有云聯惠一家,它們仍潛伏在黑暗中,侵蝕著人們的財產。
云聯惠此前被廣東省有關部門基于對外融資,起初被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當時云聯惠為了所謂上市融資,兩輪手續上存在問題,但從云聯惠壯大本質上看,“拉人頭”是典型的傳銷方式。對于這類平臺,有關部門如何來界定消費返利與傳銷的差別?怎樣做好風險防范?以云聯惠為例,如何保護消費者權益?記者就消費返利相關問題聯系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及中國消費者協會,但截至發稿時,未得到具體回復。
“一般而言,如果返利平臺在促成商家對消費者的真實貨物銷售,并明示返現的速率,因消費者的資金已兌換成貨真價實的商品,資金由實際商家收取,該模式為正常的商品交易,并未違法。”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告訴《經濟》記者,在林林總總的商業營銷中,有著錯綜復雜的運營思路,不能對所有的消費返利模式進行蓋棺定論,消費者可以依據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具體內容去識別違法犯罪的消費返利經營模式。
2018年4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提示:防范“消費返利”風險,謹防利益受損。
六部門提醒,按照有關規定,參與非法集資不受法律保護,風險自擔,責任自負;參與傳銷屬違法行為,將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對于黃大煒這樣的受騙者,肖颯為其支招。“受騙者應當樹立正確的投資意識,不貪圖小便宜,不要被高利潤所蒙騙,增強識別商業騙局的能力;當身陷消費返利騙局時,應保存證據,及時報警,也可以與其他被騙者取得聯系,聘用法律顧問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維權過程中,保持冷靜,與辦案機關積極溝通,接受專業人士指導,依法合理維權。”
理論轉化實踐的消費返利
市場上部分全額返現的平臺,涉嫌龐氏騙局,它們通過線上、線下途徑,以“預付消費”“充值”等方式吸收公眾和商家資金,大量資金由平臺控制,存在轉移資金、卷款跑路的風險。那么違法平臺掛在嘴邊的“消費返利”,是如何在我國興起和發展起來的?
“首先消費返利的概念改為消費返還更合適。”消費金融專家劉洋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消費者主權論影響下,加之市場競爭、產能過剩、高庫存等因素,從促銷、擴大銷售規模和利潤總額、提升品牌、維護用戶忠誠度、打擊競爭對手等利益考量,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消費返還的方式,讓用戶享有一定的消費資金返還。
消費者主權論(Consumer Sovereignty)認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在商品生產這一最基本經濟問題上起決定性作用。消費者用貨幣購買商品是向商品投“貨幣選票”,其投向和數量取決于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體現了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和意愿。生產者(廠家)根據消費者“貨幣選票”確定生產資料、產品產量、雇傭勞動,以及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增加品種等,以滿足消費者需要,獲得最大利潤。在此過程中,消費者具有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作用。
解釋消費者主權論的最好例子便是國人熟悉的安利品牌。1975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以詐騙等罪名起訴安利公司,最終安利公司勝訴,主要原因在于安利公司耶格經銷商系統提出的消費獲利模式,而不是推銷獲利,證明自己的商品確有實用價值避免將自己列為多層次金字塔式傳銷公司。耶格系統認為,團隊成員自用消費占80%,剩余的20%才是產品推銷與分潤。“時至今日,消費返還的基礎依然是消費者的真實消費。”劉洋說。
劉洋談道,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消費投資的概念。當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生產廠家根據消費者的消費額,把企業利潤的一部分返還給消費者。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不再是單純消費,同時變成了一種儲蓄和投資。如果將一個家庭的日常消費視為一種投資或理財,并加以有效控制和管理,那么消費利潤也能像資本一樣實現源源不斷地返還,從這個角度看,消費也是資本。消費資本與貨幣資本相比較,貨幣資本主要體現為流通性,消費資本則主要體現為循環。
如果消費者真能得到利潤分紅,甚至成為企業股東,確實是一件好事,也能夠刺激消費,消費者花錢也能更大膽、放心。不過從近年來的實踐來看,消費資本化的爭議較大。“企業能否真正讓利?和當前的商場會員卡模式有何區別?都是目前值得思考的話題。”
“我之前也走訪過一些消費返利平臺,最開始他們可以按照基本經濟規律進行合規經營,但是短期利益驅動,讓很多人走岔了,做起類金融的違法違規活動,最終后悔也晚了。”劉洋直言,如果消費是為了后面所謂的投資收益,那么剛性消費就可能異化為感性消費、綁架消費、投機消費。如果消費者購買的產品價格高,額外支出成為消費返還、購買企業股權的代價,實則是消費陷阱。
在合規合法中發展
由此看來,消費返利更像是一個工具,發揮的作用全在使用者一念之間。商業模式本身沒有錯,只是如何利用這種方式去進行商業行為。從合規角度看,監管層并未將消費返利進行一刀切處理,若定性某平臺的消費返利商業模式為違法行為,僅對存在部分特定行為的消費返利平臺運營模式警示為非法集資或傳銷。
在支持與質疑的爭議聲中,消費返利平臺并沒有停止探索。消費返利平臺中經商城CEO張忠文告訴《經濟》記者,“越花越有”的消費返利平臺目前面臨阻礙。因為大家的顧慮在于平臺方是否存在圈錢、拉人頭傳銷和涉嫌以新還舊的龐氏手法。
在籌備消費返利平臺之初,張忠文團隊對商業模式進行了考慮。“現在一些消費返利網站打出‘購物返還現金的口號,卻還設置了提現門檻,為邀請更多會員注入消費代扣資金,是典型的‘寅吃卯糧式違規。”因此在設計運營上,張忠文格外注意合規安全,“沒有資質和牌照就不要干‘越紅線的活”。
眾所周知,如果機構沒有獲取金融牌照,向不特定公眾吸收資金,可以初步認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另外,企業缺少第三方做存管,卷款逃跑的風險就很大。
“現在違法手段即使翻新再多也離不開熟悉的套路,加上媒體正向宣傳,消費者也會有自己的判斷。”即便是準備好面對外界的爭議,中經商城選擇進駐商家時也是頗費周折。
“考察完合規商家,跟人家談合作,他并不理解這種商業模式,最開始都是我們求著商家加入,等他體驗到網上銷售能夠吸引人氣,提升營業額,才放下心來。”張忠文補充道,效果好不能一概而論,商家逐漸增多,還會出現一個實際情況,有的產品依然沒有會員愿意去消費,這與商家本身的服務質量、口碑和產品質量有關。“參與消費返利并不是一勞永逸,它只是消費的一種形式,沒有那么可怕也不會成為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