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暉
脫貧攻堅工作,是黨中央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鄉規民約在倡導現代社會主義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變農村落后的風俗習慣、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熱情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可以促進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
一、鄉規民約是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鄉村振興要堅持全面振興,通過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統籌謀劃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這為鄉規民約在新時代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一)鄉規民約是我國社會文明歷史的一部分
鄉規民約是人們根據本地區所秉承的道德標準,依據本地區的實際,制定的關于對生產生活、行為道德、約束懲戒的規章制度,體現了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觀念,凝聚了鄉村智慧,是一種以相互協助救濟為目的的制度。鄉規民約產生于基層,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這是人們通過親身體驗得失利弊后自發訂立的,所以其認同感發自內心,能夠得到多數人的自覺遵守。我國最早輯錄的鄉規民約出現在北宋藍田地區,名為《呂氏鄉約》,可謂“以道德建設為中心的全面構筑鄉村自治秩序的藍圖”。其涵蓋四個方面: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德業相勸涉及村民德行、事業、交游、教育等方面的內容;過失相規涉及對“犯義”(違犯道義)、“犯約”(違犯鄉約)、“不修”(不加約束)等過失的勸勉及懲戒;禮俗相交則是把傳統禮儀與鄉鄰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對鄉間諸如婚喪嫁娶、迎來送往等日常生活禮儀加以規范;患難相恤則是強調在災難、疾病、盜竊、誣枉等事件發生時,鄰里之間要盡其所能相互幫助,共渡難關。鄉規民約體現著一個地方傳承不息的精神骨架,雖然它也需要在時代的更替中不斷革新適應,融入新的觀念和價值元素,但是它代表的文明理念從來沒有改變,它對一個地方教化潤養的作用沒有改變。
(二)鄉規民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敝腥A民族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而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鄉規民約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在當前社會狀況下,鄉規民約的完善不僅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相結合,而且要與國家法律法規保持一致,依托中華傳統文化,挖掘傳統道德資源,重建具有正確價值觀支撐的鄉規民約和鄉村道德體系,通過鄉規民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心,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從而為鄉村振興打牢思想道德基礎,提供強大精神支撐。重新構建新時期鄉規民約,要充分吸收和借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追求;樹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秉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滋養傳統鄉規民約,必能使鄉規民約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三)鄉規民約是鄉村文明建設的利器
鄉村文明建設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和重要任務。2017年12月28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齊抓,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鄉村文明建設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是一個全方位、綜合性的發展過程。鄉村文明建設應當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依托,傳承鄉村特有的傳統美德和善行,以符合新時代特色的鄉規民約為著力點來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用鄉規民約來約束和規范村民的各種行為,是有效推進鄉村文明建設的一條重要途徑。鄉規民約的作用,在于維系鄉村的道德,促進鄰里關系和諧,推動鄉村社會和諧。它是國家法律法規在鄉村的有益補充,是德治和法治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好鄉規民約在傳統文化和現代價值觀融合中的作用,能夠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凝聚精神力量。
二、鄉村文明建設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一環
結合農村實際,切實抓好鄉村文明建設,是當前脫貧攻堅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通過鄉村文明建設這個抓手,可以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振奮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堅定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決心。
(一)以鄉村文明建設推進脫貧攻堅開展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鄉村文明建設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這個中心任務,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繼續深化移風易俗,不斷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著力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素質,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著力提高農村文明程度,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讓農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這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在實踐中,要把鄉村文明建設與產業培育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文明鄉村的生產、休閑、體驗、觀光、養生、生態等綜合功能,著力培育新型農民,突出產業富民,努力建設宜居、宜游、宜悅的美麗鄉村。
(二)以勵志和增智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在農村實際工作中,可以利用文化大院、體育廣場、黨建書屋、道德講堂、善行義舉榜等載體,在貧困農村打造一批貼近生活的文化公園、寓教于樂的活動樂園和傳承價值的精神家園,引導農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樹立“貧困并不可恥,安于貧困才可恥”的觀念,引導貧困群眾增強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全面宣傳“脫貧不等不靠,幸福自己創造”的思想,形成勤勞致富、脫貧光榮的良好氛圍。同時,通過建立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院校參與的技術技能培訓機制,利用實地授課、網絡傳播、遠程教學等系列手段,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甚至足不出戶就能學到各種農業知識,學到各種專業技能。還要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提高市場經濟意識,拓寬致富思路,做到因地制宜、因戶制宜、因人制宜,從而增強其自主創業能力和脫貧致富能力。
(三)以村民的自治行為鞏固脫貧攻堅效果
要善于利用鄉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努力引導農村群眾增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踴躍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活動,改善村莊公共環境、家庭環境和生態環境;要結合縣、鄉、村以及行業部門的文明創建活動,主動將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納入文明創建的體系之內,推動幫扶工作出實招、見實效;要發揮鄉規民約中法制宣傳和行為規范的作用,引導農村群眾增強法治觀念,建設平安鄉村,為脫貧攻堅營造穩定和諧環境;要積極開展新農村德治建設,將移風易俗、扶危濟困、鄰里和諧、家庭和睦等作為著力點,建立完善的村級道德評議制度;要開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評比活動,通過自評、互評、他評,激發農村群眾的榮譽感和上進心。
三、鄉規民約對脫貧攻堅工作的促進作用
建立完善的符合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村實際的鄉規民約,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是加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徑,是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重要抓手。
(一)革除陳規陋習助力脫貧攻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各類社會基礎設施逐步得到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在部分鄉村中,各種陳規陋習依然根深蒂固,諸如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好吃懶做、酗酒賭博、不講衛生、環境臟亂差等種種現象,嚴重阻礙了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甚至影響了農村社會向前發展的進程。在實踐過程中,結合農村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讓廣大群眾從心底認同的鄉規民約,從環境衛生、村風民俗、婚姻家庭、鄰里關系、社會治安、消防安全等各個方面加以規定和約束,能夠加強村莊管理,規范村民行為,提高人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能力,并促進脫貧攻堅工作順利開展。
(二)強化民主自治助力脫貧攻堅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條規定:“村民會議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贝迕裎瘑T會是村民選舉產生的群眾性自治組織,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現行的一些制度及其組織框架,幾乎都能在傳統的鄉規民約中找到模板,毫無疑問,這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社會主義政治體系中的體現。依法加強村民委員會建設,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在脫貧攻堅中的職能作用,以黨建促扶貧,組織、引領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將是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關鍵之一。
(三)構建法治鄉村助力脫貧攻堅
在傳統鄉規民約里,“調解”是一種理想的司法手段,是解決鄉村家庭矛盾、鄰里矛盾、社會矛盾的重要方法,對于當下在脫貧攻堅中營造積極和諧的工作氛圍、避免各類民間矛盾影響脫貧進度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并對當今的司法調解、鄉村法治建設等也具有借鑒意義。
鄉規民約作為宣傳國家法律法規和黨的各項政策的重要手段,能夠有效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通過鄉規民約對農村群眾的婚姻家庭、繼承、喪葬、分家析產、所有權、相鄰權、債權、買賣、借貸、租賃、集體經濟利益分配等各種民事關系進行修正、梳理,從鄉村鄉情的角度來彌補法律、法規細節方面的不足,可以充分發揮鄉規民約在現代基層自治中營造、凝聚社會正能量的作用。
鄉規民約是一種文化力量,更是一種文化自覺,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鄉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引導村民制定和不斷完善鄉規民約,讓鄉規民約煥發新的生命力,更好地助力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工作。
【作者系開封市人大常委會內司工委秘書科科長、杞縣扶貧辦副主任(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