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劍
長期以來,黨管農村工作一直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和重大原則,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這五個方面的總要求中,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保障。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進而在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優化新時代鄉風文明實踐的機制建設,傳習踐行文明實踐活動,久久為功,不斷提高農民道德素質和鄉村文明程度,凝聚起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科學思想引領機制
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要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情的建設路子,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記得住鄉愁,留得住綠水青山。強調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要保留鄉村風貌,堅持傳承文化。強調搞新農村建設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因地制宜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盡快改變農村臟亂差狀況,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飽含對農村和農民的深情,不僅為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為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要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弘揚共筑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深入推進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利民為民惠民,把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同精神文明創建緊密結合起來,重在建設、久久為功,方能取得實效。
二、產業發展支撐機制
當前,我國城鄉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農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做好農民群眾的思想工作尤為重要。要深入宣傳中央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等重要舉措,把黨和政府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講清楚。要密切圍繞土地流轉、農產品價格、農民工權益、征地拆遷、合作醫療等農民群眾關心關切的問題,把對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解疑釋惑、疏導情緒,增強信心、凝聚共識。要廣泛開展科學知識、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民群眾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觀念,提高創業本領和致富能力。要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努力使農村農民美起來。要發展生產,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品質,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培育新型農民是關鍵。沒有新型農民,就沒有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具有較高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新型農民。要在農民群眾中深入淺出地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宣傳教育,開展法治意識、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宣傳教育,開展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
三、生態環境助推機制
美麗鄉村建設是小康社會在農村的具象化表達,是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凝練概括。它既有傳承古樸民風的一面,也有創建現代文明風尚的一面。綿延五千年之久的中國鄉村文明,正處在歷史十字路口。從生態文明時代大背景看,鄉村文明復興會成為時代的必然,從文明與歷史視角看,文明鄉風是基因的攜帶者、中國文明之載體、文化傳承之根、文化自信之源、復興之動力、夢之根魂,必須加快發展、強化載體、完善機制。
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呵護好農村生態環境,努力使人居環境美起來,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一要堅持規劃先行,讓田園風光、農家情趣永駐鄉間;二要整治臟亂差,建設干凈整潔、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三要加強環境保護,還農村綠水青山藍天白云。
四、文化自信傳承機制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戰略任務。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弘揚共筑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深入推進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文明鄉村的過程中,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一要大力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努力使文化生活美起來;二要在加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上下功夫,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三要在傳承鄉村文明、鄉土文化上下功夫,留住鄉韻、記住鄉愁;四要深入推進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繼承發揚傳統美德,傳承弘揚中華文化。要繼承和弘揚有益于當代的鄉賢文化,從中提煉出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思想精華,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培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與美麗鄉村建設相適應的新鄉賢文化。要發揮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示范引領作用,用他們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文明鄉風。要以鄉情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界成功人士回鄉支持農村建設,用他們的學識專長、創業經驗反哺桑梓,支持家鄉發展,建設美麗鄉村。
五、鄉村治理復合機制
核心價值觀是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努力使鄉風民風美起來,就要精心設計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主題實踐活動,在貫穿結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比如用新鄉賢文化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植根于鄉村社會土壤,蘊含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善等優秀文化基因。新鄉賢文化作為一種“軟約束”“軟治理”,有利于健全鄉村居民利益表達機制,營造新鄉賢參與家鄉建設的氛圍,激發村民參與鄉村事務的積極性,建設鄉村共同體,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
培育優良家風。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典故世代相傳、流芳千古。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風建設的重要性,把家風建設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位置來抓,推動文明家庭建設,在全國人民心目中取得了共識共鳴。培育優良家風就是要適應農村家庭組織、家庭結構的深刻變化,切實加強農村家庭文明建設,廣泛開展誠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勞節儉教育,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將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發揚光大,讓核心價值觀在家庭里生根、在親情中升華。
培育文明鄉風。幾千年來,淳樸敦厚的鄉風一直備受推崇,孕育了農村敦親睦鄰、融洽祥和的生活氛圍。要發揮傳統文化在農村底蘊深厚、流傳久遠的優勢,充分運用村規家訓、牌匾楹聯、俗語格言等鄉風教化資源,使優秀的傳統鮮活起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廣泛發動村民按照核心價值觀要求,制定完善鄉規民約,樹立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使農民群眾內心有尺度、行為有準則。廣泛開展鄉風評議活動,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促進移風易俗,用民間輿論的力量引導農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廣泛開展農村志愿服務活動,以農村社區為依托,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為重點,把志愿服務做到村村寨寨、做進家家戶戶,營造你幫我、我幫你的良好風尚。培育文明鄉風,既需要正面引導,也需要依法治理。要下力氣整治農村黃賭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問題,打擊黑惡勢力和涉農犯罪,激濁揚清、抑惡揚善,把不良風氣壓下去,把新風正氣樹起來。
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要方案,實踐中,這種鄉村復合共治、多種方法相互參照使用的治理方案,能較好地處理鄉村矛盾事務,各個地方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運用村規民約因地制宜綜合施策。
六、基層黨建質量機制
加快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組織力如何,直接關系到能否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宣傳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凝聚農民群眾一心一意跟黨走的信心,在創造美好生活中提升文明素養和鄉村文明的程度。這就要求我們基層黨員領導干部不斷提高工作水平,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司其責的農村精神文明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黨建促進脫貧攻堅、促進民生發展,持續抓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率先垂范,帶好隊伍,辦好實事,打造一支懂農村、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干部隊伍。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法,不斷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發揮好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要充分認識到,鄉風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久發力、久久為功,還要不斷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明鄉風建設的常態化機制的深入研究和探討,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按照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提升廣大農村的社會文明程度,讓鄉風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持久活力。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