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改進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和法治價值觀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通過將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與高校思政教育進行有機融合,以促進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高校思政教育;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體系完整,意蘊深邃,已臻成熟,可以稱為“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
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使其進學校、進課堂、進大腦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引導大學生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法治思維、提高法律素養、增強法治意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嶄新使命,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責任擔當。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改進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和法治價值觀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和國家向來重視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專門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高校也著力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以促進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
一、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從理論上看,全面梳理習近平法治觀點,系統歸納十八大、十八屆四中全會、十九大以及相關會議的法治理論內容,高度凝練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的要點亮點,有利于新時代習近平法治理論的系統化,有利于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從實踐上看,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幫助高校師生全面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習近平法治理論,堅定法治信念,樹立法治思維,養成法治方式,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發展的新境界。
從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學生法治價值觀養成的角度來看,法治是國際社會共同認可的治國方式,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蘊含許多新穎、深刻、震撼的新觀點;同時,法治建設中還有許多鮮活有趣、富有思辨價值的典型案例,法治教育中也有專家講座、觀摩審判、模擬法庭、實務部門走訪等豐富有益的第二課堂教學方式,若能把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與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將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吸引力、改進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
以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導原則、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育、教師培訓為現實路徑,將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可以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
(一)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與思政教育指導原則的融合
法治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導原則和重要內容,高校思政教育是宣揚、普及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的重要途徑和抓手。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以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為總指導思想,按照“為什么要搞法治”“什么是法治”“怎么搞法治”的邏輯體系,通過“法治必然論”樹立學生正確的法治觀點,使學生明白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通過“法治內涵論”和“法治體系論”,幫助學生梳理具體包括“憲法法律至上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論”“權力制約論”“正當程序論”和“良法善治論”等五個方面的依法治國的精髓,樹立依法治國、憲法至上的觀念和法律權威意識;通過“法治建設論”,促使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培養具有堅定政治信仰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人才;通過“法治關聯論”幫助學生厘清黨的領導與法治的關系以及“黨大還是法大”、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法治與改革的關系,把“黨法一致論”“法德結合論”“法治與改革互動論”作為處理黨政與法治關系的指導原則。
(二)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與高校思政教材改革的融合
在教材改革上,以滲透式融入為主,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法治的基本內涵、原則、體系、建設路徑等觀點滲透式地轉化為教材體系,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內容、內在邏輯、本質內涵。作為高校法治教育主渠道、主要教材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根據新時代的法治精神作出相應的改革:一是增加法治教育部分的比重。各大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整體課時應由原來的48課時增加至60課時,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法律部分的課時應至少保證在2/3(40課時)以上。相對于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部分,法律部分實踐性、案例性更強,“硬性知識點”更多,學生的學習意愿更強、可塑性更大,教學的邊際效果更好。因此,教師應在法律部分加大教學比重,并在法律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通過法律條文和案例分析來引領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及時擴充習近平新時代法治思想的新內容,將“法治可靠論”“憲法法律至上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論”“法德結合論”“法治與黨的領導統一論”等最新的觀點貫穿于教材之中。三是修訂教材時要注意對法律條文、相關制度條例進行更新,突出時代性,結合各種熱點難點問題、案例的闡釋解讀,消除大學生思想上的模糊認識,提高他們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的自覺性。
(三)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與思政教學方法改革的融合
一是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及時把實踐經驗升華到理論層面,轉化為理論研究成果和課堂教學案例,不斷增強理論說服力和課堂教學感染力。二是要以案例教學法為重點,加強案例教學法與網絡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的整合互動,推動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形式更加多樣化。三是要開展法治教育第二課堂實踐。充分運用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的號召力,大力發揮專題講座、社會實踐和網絡平臺的重要作用,形成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教育合力,增強思政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四是要在以新媒體新技術為載體的教學方法上下功夫。如今新媒體新技術不斷被應用,使得大學生的知識獲取、社交途徑等發生了深刻變化,導致其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模式也有所變化。因此,以新媒體新技術為載體,融匯新思想、新內容、新教材,變灌輸式教學為互動性教學,寓教于樂,寓教于新載體、新活動、新事物中的教學模式,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四)注重思政教師法治理論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發揮培訓的實際作用
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課程輪訓、骨干研修、專題研討等活動,對思政教師進行法治理論、法治精神、法治思維的系統培訓,使廣大思政教育一線教師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和法治體系,提升其回答法治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承擔起思政教育和法治理論教育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五)創新思政教育的社會實踐,將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融于生活、化為行動
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要融入思政教育課堂,并轉化為學生的法治思維、法治行為,需要在思政教育實踐創新上下功夫。具體來講,可以從社會和學校兩個層面推進:一是引導學生融入法治社會,走進公檢法機關、法律援助所、法律宣講會等社會法治機構,使學生親身體會法治的權威。二是豐富校內法治教育“第二課堂”的內容、形式。如邀請知名律師、法官、法學專家等來校進行新時代法治理論宣講;開展法治知識競賽、法治熱點辯論等法治教育主題的校園社團活動;組織一支有法學背景的教師團隊開設模擬法庭的體驗課程和校園法律援助咨詢等。三是依托新媒體開展法治教育。如通過微信、APP、課堂派等載體,將最新的法治理論、法治案例、熱點難點問題輸送到大學生群體中,通過調查、平臺互動、測試等方式,促使大學生踴躍參與,最終實現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的實踐化、生活化、普及化。
此外,思政教育要與習近平新時代法治理論相融合,不僅要在融合路徑上下功夫,也要處理好法治與德治之間相輔相成、互補共促的關系,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杜艷艷.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9).
[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4]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京華時報,2016,12.
[5]歐海燕.論我國大學生法治價值觀養成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9).
[6]歐海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與系統性視角下的思政課案例教學法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6).
【本文系珠海市2017—2018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習近平法治理論及其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2017YBC15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