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軼舒 徐亦成 (浙江省嘉興市種植技術推廣總站 314000)
糧食生產事關國家戰略安全。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同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糧食生產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糧食生產的必然趨勢。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有力的政策驅動下,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得到了快速發展,為穩定糧食生產做出了較大貢獻[1]。
近年來,浙江省嘉興市立足實際,以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為進一步促進嘉興市糧食規模經營發展、穩定全市糧食生產,筆者擬在調查研究嘉興市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其在糧食規模經營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發展對策及建議。
近年來,嘉興市糧食產業發展形勢較好,這不僅是政策帶動、政府推動的結果,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也功不可沒。自2015年以來,嘉興市幾次遭受低溫冰凍、連續陰雨等不利氣候的影響,糧食市場一度處于低迷狀態,對本市的糧食生產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隨著種糧政策的完善,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的逐步發展壯大,本市的糧食生產一直保持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一直處于全省前列。據統計,2017年嘉興市糧食規模經營面積達7.8×104hm2,占全市糧食生產總面積的42.8%;規模經營的糧食產量約為56.6 t,占全市糧食總產量的46.1%。隨著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春糧生產的穩定,還帶動了糧食復種指數的提高。據調查,2017年嘉興市規模經營主體的糧食復種指數約148%,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另外,糧食規模經營主體在生產上受支農政策的影響也較大,如在嘉興市種植小麥可享受補貼,所以有條件的經營主體大部分會種植小麥。
糧食規模經營主體對農作物優新品種、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運用更為積極[2],尤其在農機領域。散戶對一些大型機械的需求不高,一般都是規模經營主體購買耕整機械、插秧機、收割機等,有的經營主體還會面向周邊農戶開展社會化服務。
由于種糧效益不高,散戶會將土地流轉給糧食規模經營主體后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同時,在農忙時節,規模經營主體還會給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臨時就業崗位。
在2015年以前,種糧面積達1.33 hm2以上的農戶就被稱作種糧大戶,自2015年實施農業三項補貼綜合改革后,糧食規模經營主體被定義為全年稻麥復種面積達3.33 hm2以上的農戶。據統計,2017年嘉興市共有糧食規模經營主體3499戶,比2016年增加208戶、增幅6.3%,比2015年增加686戶、增幅24.4%。從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的分布情況看,嘉興市糧食規模經營主體分布較為分散,各區縣均有一定比例,其中海鹽縣、嘉善縣、平湖市、秀洲區等地的糧食規模經營主體流轉經營規模較大,占當地糧食生產總面積的比例較高,均達到45%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見表1。

表1 2017年嘉興市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發展情況
據統計,2017年全市3499戶規模種糧主體合計種糧面積達7.78×104hm2,戶均種糧面積為22.23 hm2,比2016年戶均種糧面積提高11.60%,比2015年戶均種糧面積提高43.14%。
另外,由表2可知,2017年嘉興市種糧規模在3.33~6.67 hm2的農戶共有741戶,經營面積為0.33×104hm2;種糧規模在6.67~33.33 hm2的農戶共有2105戶,經營面積為3.58×104hm2;種糧規模在33.33~66.67 hm2的農戶共有495戶,經營面積為2.19×104hm2;種糧規模在66.67 hm2以上的農戶共有158戶,經營面積為1.68×104hm2。由此可見,經營規模在6.67~33.33 hm2之間的經營主體數量最多,約占全市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總數的60.16%,種糧面積約占規模經驗主體總種糧面積的46.02%。

表2 2017年嘉興市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生產情況
近年來,隨著土地租金、人工、農資等成本的不斷上升,種糧成本越來越高,現階段,嘉興市土地租金一般為15000元/hm2(有的甚至高達18000元/hm2),短期人工成本為80~120元/天(農忙季節可達200元/天以上)。同時,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嘉興市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的利潤均在3000元/hm2以下,經營管理不善的主體甚至會虧本,大部分經營主體是以政府補貼作為主要收入來源。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發展各類經濟作物也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途徑。而種植經濟作物雖然經濟效益較高,但土地流轉費也相應較高,因此,農戶更愿意將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給種植經濟作物的生產主體。同時,在經濟作物土地流轉費提高的帶動下,嘉興市的土地租金不斷上漲,糧食規模經營的效益又不高,這導致糧食規模經營主體要擴大規模較困難。
近年來,嘉興市本地農戶已逐漸退出種糧行業,目前在嘉興市從事糧食規模經營的主體大部分是外來人員。據統計,2017年除海寧市外,嘉興市3114戶糧食規模經營主體中,外地戶籍的經營主體有1708戶,占除海寧市外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總數的54.85%。在技能素質方面,嘉興市大部分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的文化程度不高,對本地氣象規律、種植條件等情況了解不夠,存在盲目引種、靠天吃飯、適用技術落實不到位等現象。同時,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青壯年進城、進廠務工的現象普遍,缺乏大量農機操作手,從而限制了全市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糧食生產是基礎性產業,各級政府應予以大力支持,不僅要在糧食產銷的各環節做好服務保障,還要加快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創新種植模式,以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種糧效益。
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轉移,降低或解除土地對農民的社會保障功能,讓農民能真正自由、有保障地流轉土地,推進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同時,還要創新土地流轉模式,開拓思路,創新載體,嚴格規范土地流轉行為。
加快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職業農民的培育,強化生產技能培訓,創造激勵機制,鼓勵有意愿的年輕人加入到糧食規模生產經營隊伍中去;同時,要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此外,要提升糧食生產隊伍的整體素質,以培訓強化技術為保障,著力解決“有機無人用”和“有機看病難”等問題,提高農機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安全意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