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 宣裕吉 胡君歡 陳榮俊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洞橋鎮政府 315157)
為研究浙江省水稻百畝方高產施肥技術,筆者對不同類型粳稻晚稻品種在無肥栽培條件下的產量表現和土壤肥力同化能力的差異進行了探討,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水稻品種為秈粳雜交稻“甬優12號”“甬優13號”“甬優538”,粳粳雜交稻“甬優8號”,常規粳稻“寧81”(CK)。
試驗于2011年設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洞橋鎮百梁橋村百梁橋高產示范方內進行,前茬作物為小麥,試驗田面積約1333.33 m2。
試驗設1個品種為1個處理,共5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小區面積為50 m2。
播種前使用浸種靈浸種二晝夜。于2011年6月1日播種;6月21日移栽,秧齡為20 d,株行距雜交稻為30 cm×23.33 cm、常規稻為23.33 cm×20 cm。
除不施肥外,其它田間管理措施均按照當地栽培習慣進行:7月22日每667 m2用康寬5 mL+托布津100 g噴霧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8月19日每667 m2用福戈10 g+井岡霉素150 mL噴霧防治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稻飛虱;9月4日每667 m2用三環唑150 g+拿敵穩15 g+銀瑞20 mL噴霧防治稻曲病;9月18日每667 m2用福戈10 g+頂峰15 g+井岡霉素250 mL噴霧防治稻飛虱;10月17日每667 m2用馬拉硫磷100 g+頂峰15 g+三環唑40 g噴霧防治稻飛虱、蚜蟲。7月17日開始排水擱田,共5 d,其余時間保持干濕交替。
由表1可知,秈粳雜交稻“甬優12號”“甬優13號”“甬優538”分別比常規粳稻“寧81”每667 m2增產165.4、164.5、152.4 kg,增幅分別為32.8%、32.6%、30.2%,而粳粳雜交稻“甬優8號”比常規粳稻“寧81”每667 m2增產92.9 kg、幅度18.4%,表明粳粳雜交稻的雜種優勢弱于秈粳雜交稻。

表1 不同類型粳稻品種種植表現
由表2可知,秈粳雜交稻“甬優12號”“甬優13號”“甬優538”和粳粳雜交稻“甬優8號”間小區產量差異不顯著,但這3個秈粳雜交稻品種較常規粳稻“寧81”的小區產量顯著增加,粳粳雜交稻“甬優8號”與常規粳稻“寧81”間小區產量差異不顯著。

表2 不同類型粳稻品種小區產量和顯著性分析
由表3可知,試驗田種植前后各處理區土壤肥力均有所下降,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均以“寧81”減幅最小,水解氮含量以“甬優13號”減幅最大,達7.0%;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均以“甬優12號”減幅最大,分別為17.6%和35.1%。以上結果表明,土壤肥力同化能力從高到低依次是秈粳雜交稻、粳粳雜交稻、常規粳稻。

表3 不同類型粳稻品種種植前后土壤肥力變化
試驗結果表明,在無肥栽培條件下,“甬優12號”產量最高,其次是“甬優13號”和“甬優538”,“寧81”產量最低;秈粳雜交稻“甬優12號”“甬優13號”“甬優538”與粳粳雜交稻“甬優8號”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這3個秈粳雜交稻品種與常規粳稻“寧81”間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粳粳雜交稻“甬優8號”與常規粳稻“寧81”間產量差異不顯著。土壤肥力同化能力從高到低依次是秈粳雜交稻、粳粳雜交稻、常規粳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