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顧建芹 顧艾節 夏 偉 湯梅林
(上海市奉賢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1499)
當前,人們越來越關注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對化肥農藥減量技術的研究也正在全方位地展開。而稻田養鴨技術對減肥減藥的促進作用相當明顯,稻鴨共作可以大大減輕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和危害,水稻生長前期可完全不使用任何農藥。同時,鴨子的排泄物能起到肥水、肥田的作用,可適當降低肥料施用量。因此,上海市奉賢區自2015年開始,利用“稻田養鴨”生態種養手段,開展了以水田種植水稻為基礎、與鴨子半散養相結合的綜合技術模式研究,探究了水稻、水禽生態立體生產的新途徑,最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該種養模式能起到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培肥地力、保護生態環境等作用。為完善稻田養鴨技術,筆者對稻田養鴨摸式下不同株行距對水稻的影響進行研究,現將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上海海習糧食專業合作社(奉賢區海灣鎮)進行,稻田養鴨示范面積為13.33 hm2,土壤為灘涂鹽堿地,含鹽量較高、肥力較差,但排灌設施良好。供試水稻品種為“花優14”,前茬作物為綠肥,種植方式為機插,栽插時間為5月26日。
1.2.1 安裝殺蟲燈
在13.33 hm2稻田養鴨區域內安裝6臺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以誘殺稻縱卷葉螟、稻飛虱、螟蟲等趨光性害蟲,可起到減少用藥次數、降低蟲口密度、延緩害蟲抗藥性的作用。
1.2.2 放養鴨苗
鴨苗選用“鎮江麻鴨”(鴨齡7 d),于6月6日購入,按每667 m2投入15只鴨苗的密度放養。放養時間為水稻秧苗移栽2周后,即6月10日開始將鴨苗分批放入大田內,此時秧苗長勢較為旺盛,鴨苗在田間的活動對水稻生長的影響較小。于水稻施穗肥(8月15日)前結束放養,以免鴨子食用稻穗,影響水稻產量。將趕出稻田的鴨子另外圈養,待其達到銷售標準后開始出售。
放養鴨苗前,需在稻田養鴨小區內搭建鴨舍,用于補飼和作鴨子棲息場所。每天視田間食物量及鴨子個體大小,定時補充1次少量飼料。稻田養鴨實施區四周用尼龍網做成高0.5 m的圍欄。
1.2.3 供試肥料和藥劑
供試肥料為36%(24-12-0)二元復合肥和46%尿素;整個水稻生育期不噴施任何農藥。
行距統一設置為30 cm,依據株距不同設4個處理:TA處理的水稻株距為12 cm、每667 m2種植1.8萬穴;TB處理的水稻株距為14 cm、每667 m2種植1.5萬穴;TC處理的水稻株距為16 cm、每667 m2種植1.3萬穴;TD處理的水稻株距為18 cm、每667 m2種植1.2萬穴。試驗為大區試驗,不設重復,每個大區處理面積為5336 m2。各處理大區除水稻栽培密度不同外,其他施肥、病蟲草害防治措施均與農戶常規操作一致。
由表1可知,從6月23日至7月31日,株距為12 cm的TA處理總苗數均為最高,株距為16 cm的TC處理單株帶蘗數均為最高。株距為12 cm的TA處理高峰苗數出現最早,株距為16 cm的TC處理高峰苗數出現時期比其他幾個處理略晚。

表1 不同處理對水稻莖蘗動態的影響
由表2可知,6月9日—23日,株距為18 cm的TD處理株高為最高;從6月23日開始,株距為16 cm的TC處理株高逐漸升高,且一直為各處理最高。

表2 不同處理對水稻株高的影響 (單位:cm)

表3 不同處理對水稻穗粒結構的影響
由表3可知,株距為12 cm的TA處理個群關系表現良好,穗長、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結實率都優于其他處理,為最后高產打下了基礎,相應理論產量也為各處理最高。株距為16 cm的TC處理有效穗數、成穗率都較低,最終理論產量最低。這可能與株距較大,方便了鴨子在行間穿梭,對秧苗的破壞率相應較高有關。
由表4可知,實產從高到低依次為TA處理>TB處理>TD處理>TC處理。株距為16 cm、18 cm的兩個處理株距較大,鴨子活動區域增加,對秧苗的破壞率較高,導致實產較低。總體來說,株距為12 cm最為合理,既可達到水稻高產,還可滿足鴨子的日常活動。

表4 不同處理對水稻實產的影響
由表5可知,稻田養鴨這一生態種養模式,不僅額外增加了賣鴨的收入,還能提高大米品質。通過銷售優質大米等,每667 m2總收入均可達3200元以上,遠高于常規水稻種植(每667 m2總收入為1860元),去除各項生產成本后的純收入也遠高于常規水稻種植,稻田養鴨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較為顯著。

表5 不同處理對水稻經濟效益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稻田養鴨模式下,機插秧在行距固定為30 cm的前提下,株距12 cm就能滿足鴨子在稻田中的活動,且水稻產量相對較高。雖然稻田養鴨種養模式相比常規水稻種植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但實際生產中還有較多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銷售。一方面,種植戶往往種植和養殖經驗較為豐富,但銷售途徑較為短缺;另一方面,鴨子從稻田趕出后,考慮到鴨肉的品質,還需飼養一段時間才能出售,再加上數量較多,飼養成本較高,這就意味著經濟效益將減少,不利于進一步擴大稻田養鴨種養模式的推廣應用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