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堅宇 陳 豪 鄧 鵬 王茂宇
(江蘇省太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15400)
目前,太湖流域單季粳稻高產田每667 m2施純氮總量一般在22 kg以上。雖然氮肥的大量投入能提高水稻產量,但大量施用氮肥會導致氮肥利用效率低下,不僅造成肥料和能源的浪費,而且對農業環境造成立體交叉污染。因此,減少化肥施用量是推動水稻產業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研究表明,減少化肥施用量可以從改進施肥手段、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以及采用綠色高效的新型肥料替代傳統肥料兩個方面入手;在水稻生產中,穗期是其需肥高峰期,是決定水稻每穗粒數及千粒重的關鍵時期。鑒于此,筆者于2017年選用“兆遠”稀土多元螯合復混肥(以下簡稱“兆遠”復混肥)作水稻穗肥,研究了“兆遠”復混肥不同施用量對水稻生育進程、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以期探索并驗證“兆遠”復混肥在水稻上的具體應用方法。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于2017年設在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萬豐村 “現代農業(稻麥)科技綜合示范推廣(太倉)”示范基地內進行。供試田塊土壤為沙夾垅,土壤肥力中等,地力均勻,土壤有機質含量25.65 g/kg、全氮含量1.88 g/kg、堿解氮含量128.92 mg/kg、有效磷含量12.89 mg/kg、速效鉀含量90.57 mg/kg。常年稻麥兩熟,前茬作物為小麥“揚麥16號”。
供試水稻品種為“武運粳30號”。供試肥料為:“兆遠”復混肥,有效成分含量30%(N∶P∶K=15∶5∶10);“雙馬”復合肥,有效成分含量45%(N∶P∶K=15∶15∶15);“渭河”尿素,N含量46.4%。
試驗為大區試驗,每處理區面積2001 m2,采用工廠化基質育秧和毯苗機插栽培。各處理基肥每667 m2施“雙馬”復合肥30 kg,分蘗肥于栽后5 d、10 d每667 m2施尿素7.5 kg。穗肥試驗設處理(每667 m2用量):(1)“兆遠”復混肥20 kg+尿素10 kg;(2)“兆遠”復混肥25 kg+尿素10 kg;(3)“兆遠”復混肥30 kg+尿素10 kg;(4)“雙馬”復合肥20 kg+尿素10 kg(CK)。各處理均于8月4日、主莖葉齡余數3.0葉時一次性施用穗肥。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施肥后記錄各處理水稻生長關鍵時期的生育進程,10月24日進行田間理論測產,11月4日用久保田收割機進行整田實產收獲。
由表1可知,施用“兆遠”復混肥的3個處理間,生育進程沒有差異,但施用“兆遠”復混肥處理的始穗期、齊穗期和成熟期均較對照推遲2 d,全生育期相應延長2 d。這表明,與施用常規復合肥相比,施用“兆遠”復混肥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水稻穗分化時間,從而利于孕育大穗。

表1 不同處理對水稻生育進程的影響
由表2可知,各處理間每667 m2有效穗數無顯著差異,在23.58萬~23.97萬穗之間。但施用“兆遠”復混肥處理的每穗粒數均高于對照,其中以處理(3)的每穗粒數最多,較對照增加8.97粒,差異達顯著水平。施用“兆遠”復混肥處理的結實率均高于對照,其中以處理(2)的結實率最高,為94.53%,較對照提高3.36%。施用“兆遠”復混肥處理的千粒重均較對照有所增加,但差異不顯著,其中以處理(3)的千粒重最重,為28.70 g,較對照高1.0 g。

表2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的影響
由表2可知,施用“兆遠”復混肥作水稻穗肥,對水稻有較大的增產作用;同樣的純氮施用量,處理(1)較對照增產5.89%,差異達顯著水平;隨著“兆遠”復混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產量呈遞增的趨勢,處理(2)、(3)每667 m2分別較對照增產64.50、86.14 kg,其中以處理(3)的每667 m2產量最高,較對照增產14.62%。
試驗結果表明,以“兆遠”稀土多元螯合復混肥作水稻穗肥,可促使肥料養分平衡釋放,延長水稻幼穗分化時間,有利于形成大穗,提高籽粒結實率和千粒重,從而提高水稻產量;隨著該復混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產量呈遞增趨勢。但本試驗使用的“兆遠”稀土多元螯合復混肥產品對水稻的增產機理尚不明確,且本結論僅為一年試驗結果,建議今后繼續在水稻上進行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