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杰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陽明街道農辦 315400)
胡鐵軍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總站 315400)
大量研究表明,硅是水稻生長中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促進水稻干物質積累、增強抗病抗倒能力等方面作用突出,硅肥也被譽為“調節性肥料”“保健肥料”[1]。為進一步驗證高效水溶性硅肥在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水稻生產上的應用效果,筆者于2017年進行了相關田間試驗,以期為硅肥在水稻生產上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設在余姚市朗霞街道新新村內進行。供試水稻品種為“甬優15”,單季、手插移栽,2017年5月26日播種,6月16日移栽,11月6日—8日成熟。供試肥料為高效水溶性硅肥(Na2SiO3·nH2O,SiO2含量為29%)。
試驗設處理:(1)常規基肥、不施硅肥(CK),(2)常規基肥+高效硅肥0.36 t/hm2,(3)常規基肥+高效硅肥0.72 t/hm2,(4)常規基肥+高效硅肥1.08 t/hm2。每處理重復3次,小區面積為80 m2,小區隨機排列,各小區用田埂隔開,單排單灌,小區四周設保護行。硅肥于水稻移栽后30 d左右(水稻處于有效分蘗結束到拔節孕穗之前),在稻田中保持適當的距離均勻撒施,施后田面保持水層3~5 d。其余生產管理方式同當地常規大田管理一致。另外,試驗田不施用其他如鈣鎂磷肥等含硅肥料。
參照“技術規范”要求,分小區進行收割、全田驗收,詳細記錄小區水稻產量、株高、穗長、每穗粒數、千粒重和水稻紋枯病的發生情況等,并進行統計分析。
由表1可知,處理(3)和處理(4)的始穗期較處理(1)提前1 d,處理(2)、(3)、(4)的成熟期均為11月6日,較處理(1)提前2 d,可見施用高效水溶性硅肥能促進水稻早熟。

表1 水稻生育期比較 (日期:月-日)
由表2可知,處理(2)、(3)、(4)的水稻紋枯病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低于處理(1),以處理(3)的水稻紋枯病發病率最低,為50%,較處理(1)降低20%,說明施用高效水溶性硅肥能有效降低水稻紋枯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

表2 水稻紋枯病發生情況比較
由表3可知,處理(2)、(3)、(4)較處理(1)均有增產,且各處理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其中處理(3)的水稻產量最高,為10.990 t/hm2,較處理(1)增產29.8%;處理(4)次之,為10.864 t/hm2,較處理(1)增產28.3%;處理(2)較處理(1)增產7.1%。處理(2)、(3)、(4)的株高、穗長均比處理(1)高。施用高效水溶性硅肥對每穗總粒數的影響不大,但能顯著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處理(2)、(3)、(4)的結實率、千粒重平均較處理(1)提高6.3%、5.3%。

表3 水稻產量和產量構成情況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由于水稻是喜硅作物,故施用硅肥有利于促進水稻生長,起到促早熟的作用;同時,施用硅肥能改善田間通氣條件, 有效降低水稻紋枯病的發病率,增強水稻抗病性,促進水稻進行光合作用,提高水稻結實率和千粒重,促使稻谷成熟度整齊,達到多穗高產。本試驗條件下,高效水溶性硅肥施用量以0.72 t/hm2為宜,對水稻的增產效果明顯,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該肥料可在實際生產中推廣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