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廣平,王立非,云永興,陸普選,魏方軍,張輝,羅杰棋,黃銘勇
結核性腦膜炎是肺外結核嚴重的類型,也是中樞感染性疾病中難治的一種。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依賴于臨床表現和腦脊液檢查,影像學檢查主要觀察病變累及腦實質及柔腦膜的范圍,并觀察腦梗死及腦積水等并發癥。影像學檢查另外一個重要作用是觀察治療效果。常用的顱腦MRI增強掃描是T1WI,本研究采用T2 FLAIR增強序列與T1WI三維快速擾相梯度回波(T1WI-3D-TFE)增強序列進行對比,旨在對比兩種增強序列對病變的顯示能力。
本研究選取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68例疑診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行磁共振行MRI常規掃描及T1WI-3D-TFE增強及T2 FLAIR增強進行前瞻性研究。納入標準:選取臨床確診肺結核(確診肺結核標準為痰涂片陽性),并且疑診結核性腦膜炎68例,最終52例經臨床確診結核性腦膜炎,臨床確診標準采用結核性腦膜炎診斷評分標準(2009)[1]中的確診依據:腦脊液結核桿菌抗酸檢測陽性。排除標準:52例確診病例中,排除MRI增強掃描未發現腦實質或柔腦膜病變12例,腦實質病灶數目數不清及彌漫柔腦膜病變8例。余32例患者最終納入對比性研究,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11~29歲,平均年齡(16.9±3.8)歲。本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全部受檢者于檢查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本組病例采用Philips Achieva 1.5 T磁共振進行掃描,所有病例先行常規平掃,然后行T1WI FLAIR增強,延遲20 min后,最后行T2WI FLAIR增強掃描。平掃掃描序列為:(1)聽眥線橫斷面T1WI,TR=8.1 ms,TE=1.6 ms,FOV 20~26 cm,矩陣(192~256)×(256~320),層厚1.2 mm,層間距0 mm。(2)聽眥線橫斷面及冠狀面SE-T2WI,TR=3000~4000 ms,TE=90~120 ms,FOV 22~24 cm,矩陣(192~256)×(256~320),層厚6 mm,層間距1.5 mm。(3)平掃T2 FLAIR,TR=8400 ms,TE=109 ms,層厚=1.2 mm,層間距=0 mm。增強掃描序列為:T1WI-3D-TFE,TR=8.1 ms,TE=1.6 ms,層厚1.2 mm,層間距=0 mm。T2 FLAIR,TR=8400 ms,TE=109 ms,層厚=1.2 mm,層間距=0 mm。對比劑采用釓噴替酸葡甲胺(Gd-DTPA)(0.1 mmol/kg),經肘靜脈注射,注射速率為2 mL/s。在完成T1WI增強20 min后進行T2WI FLAIR增強,獲得兩種增強圖像。
所有圖像由兩名高年資放射診斷醫師進行閱片,有異議病例討論后界定,兩名診斷醫師對患者確診結核性腦膜炎并不知情。結核性腦膜炎影像診斷標準采用結核性腦膜炎診斷評分標準(2009)[1]中的影像評分標準,結核性腦膜炎的影像診斷評分標準有:腦積水1分;腦膜強化2分;結核瘤2分;腦梗死1分;增強前顱底高信號2分。滿足臨床評分≥12分,影像學評分≥2分,且排除其他病因腦膜炎即可診斷結核性腦膜炎。32例均達到診斷結核性腦膜炎標準。本研究針對兩種增強掃描方式,主要觀察腦實質結核瘤和柔腦膜強化,觀察指標有:有或無病灶;病灶數目和位置;強化或不強化;兩種增強掃描方式都有強化者,記錄強化或明顯強化。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兩種增強掃描方式的腦實質及柔腦膜病灶顯示程度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1 腦實質病變位置和數目
32例確診病例中,腦實質單發病灶6例,2處病灶15例,3處病灶10例,4處病灶1例。32例共67處腦實質病灶,病灶見于腦干31例,見于額葉10例,見于顳葉15例,見于枕葉5例,見于頂葉4例,見于基底節2例。
2.1.2 柔腦膜病變位置和數目
32例確診病例中,未見柔腦膜強化10例,單處柔腦膜病變2例,2處柔腦膜病變12例,3處柔腦膜強化8例;32例50處柔腦膜病灶,病灶見于腦底柔腦膜病灶29例,額葉柔腦膜12例,顳葉柔腦膜6例,頂葉柔腦膜2例,枕葉柔腦膜1例。
2.1.3 T1WI-3D-TFE增強和T2 FLAIR增強顯示病灶程度
67處腦實質病灶中,T1WI-3D-TFE增強顯示39處,T2 FLAIR增強顯示57處。50處柔腦膜病灶中,T1WI-3D-TFE增強顯示18處,T2 FLAIR增強顯示46處。T1WI-3D-TFE增強顯示柔腦膜明顯強化6例,強化12例;T2 FLAIR增強顯示柔腦膜明顯強化28例,強化18例。見圖1。
T1WI增強對腦實質和腦膜病變的顯示率分別為58.2%和36.0%,T2 FLAIR顯示率對腦實質和腦膜病變的顯示率分別為85.0%和92.0%。兩種增強方式對腦實質病灶顯示程度有差異(χ2=11.901,P<0.05)(見表1);兩種增強方式對柔腦膜病灶顯示程度也有差異(χ2=34.028,P<0.05)(見表2)。

表1 兩種增強方式對腦實質病灶顯示程度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two enhancement methods in displaying cerebral parenchymal lesions

表2 兩種增強方式對柔腦膜病灶顯示程度比較Tab. 2 Comparisons of two enhancement methods in displaying leptomeninges lesions

圖1 男性,26歲,結核性腦膜炎。平掃T1WI (A),T1WI-3D-TFE增強未見異常柔腦膜強化(B),T2 FLAIR見柔腦膜明顯增厚強化(C,箭)Fig.1 Male, 26 years old, was diagnosed with tuberculous meningoencephalitis. A: T1WI plain scan; B: No abnormal leptomeninges enhancement was observed on T1WI-3D-TFE contrast-enhanced image; C: The T2 FLAIR contrast-enhanced image showed marked leptomeninges thickening and enhancement (arrow).
結核性腦膜炎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非化膿性炎癥[2-3]。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表現、腦脊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和其他部位結核依據進行綜合診斷[4-5]。目前臨床上尚無一種方法完全解決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問題[6]。結核性腦膜炎的影像學檢查主要觀察柔腦膜和腦實質累及的范圍、腦積水的程度等,并為臨床的治療效果判斷和預后提供依據[7]。目前,常規應用的顱腦MRI增強掃描是T1WI FLAIR增強掃描,由于T1WI FLAIR增強掃描對病變柔腦膜強化的判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探索應用T2WI FLAIR增強掃描診斷結核性腦膜炎,為臨床診療結核性腦膜炎提供新的影像學依據[8]。
常用的MRI增強對比劑Gd-DTPA在T1WI增強時能明顯縮短T1弛豫時間,而在T2 FLAIR上也能輕微縮短T1弛豫時間,表現高強化[9-10]。因此,T2 FLAIR增強掃描也可以應用對比劑Gd-DTPA進行掃描。在低對比劑濃度時T2 FLAIR增強具有高的腦組織對比,在對比劑濃度約0.3 mmol/L時,腦組織對比較好,而在高對比劑濃度(>2.5mmol/L)時,強化幅度減低,腦組織對比降低,表現為負性強化。相對于T1WI增強,柔腦膜強化幅度更明顯,而硬腦膜強化幅度不如T1WI增強。T2 FLAIR增強圖像上皮層血管無強化或者低強化[11]。
相對于T1WI增強,T2 FLAIR增強能夠更敏感地顯示柔腦膜強化,并且能夠去除皮層血管強化的干擾,能夠提高診斷信心[11]。本研究發現,早期的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腦脊液檢查結果依據充分,但T1WI增強圖像上由于皮層血管強化干擾,柔腦膜增厚強化輕微或未見強化,而在T2 FLAIR增強圖像上診斷柔腦膜增厚強化的幅度、數目和范圍明顯優于T1WI增強,統計表明,兩組診斷結核性柔腦膜病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在腦實質病變,由于T2 FLAIR抑制了水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腦灰白質信號,病灶的強化面積也增大,邊界也較前者模糊,也能夠增加診斷信心。對腦實質的病灶的診斷,兩組的差異也具有統計學意義。
由于高濃度的對比劑能夠降低T2 FLAIR增強作用,在掃描時應使用較低濃度的對比劑注射量,或者在進行常規T1WI增強后延遲一定時間才能進行T2 FLAIR增強,再加上T2 FLAIR序列本身掃描時間較長,因此T2 FLAIR增強掃描時間明顯長于常規增強[10]。本研究是在T1WI增強后延遲20 min后進行,平均掃描時間約48 min。由于掃描時間較長,臨床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發現,T2 FLAIR增強相對于T1WI增強不但能更好地顯示結核性腦膜炎的柔腦膜病變,也能更好地顯示腦實質病變,對臨床的診斷、治療效果和預后判斷具有重要意義。但T2 FLAIR增強掃描時間較長,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T2 FLAIR增強掃描可在特殊的疾病條件下使用,能達到更好的臨床診療效果。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