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山西 晉中 030801)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改革不斷深入,鄉村治理越發受到重視。農業是農村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鄉村治理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對農業生產的治理。現階段,我國很多農村依然保持自然發展模式,很多村民在生產種植過程中采用手工種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產品銷售,幫助農業生產者增收、增產、增效等,是當前關注的重點問題[1]。
近些年,隨著技術進步,農業整體生產效率上升,農業產量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但農民增收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對比國內外農業發展模式后發現,受傳統思想影響,我國農業品牌化發展尤為落后。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具有同質性和替代性。打破同質性制約、凸顯農產品特色、樹立品牌形象,是農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相對優勢的著力點。
品牌農業是經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和加工,產品質量和安全能夠得到較高品質保證的農業。農產品是品牌農業的主要載體,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良好的社會口碑。發展品牌農業,可以實現農民增收、增效,進而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2]。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品牌理念不強。第一,現有的農產品生產形式,決定了品牌塑造基礎不深厚。目前,我國大多農產品生產是農業生產者分別獨自實施,沒有一個專門的組織負責統籌策略,這就導致農產品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農戶分散種植,缺乏統一指導思想,不利于形成區域品牌。說到蘋果,人們會想到山東煙臺、新疆阿克蘇等,這都是因為這些地區有專門組織負責統一指導,按要求統一種植。現階段,大部分農業生產者根據個人意愿進行生產,缺乏集聚力量,形成品牌的基礎比較薄弱。第二,銷售模式不利于農產品品牌塑造。農產品銷售是需求方決定市場,供應方只能根據需求方要求不斷進行調整。農產品銷售較為分散,農業生產者不能給農產品進行適當包裝,農產品附加值不高。
首先,農業生產方式以手工生產為主,現代化生產技術使用度不高。我國地域遼闊,農業生產條件復雜,農機推廣程度不高。很多農民依然采取人工播種、灌溉等,農業生產效率不高,產品產量較低。同時,我國農業防護也相當薄弱。遇到各種自然災害時,農業生產者缺乏有效的技術保護措施。南方遇到臺風、干旱,北方遇到霜凍等惡劣天氣,都會對產量產生影響。
其次,缺乏技術人才。我國農業生產者在生產農產品時,大多根據經驗和傳統進行,不能根據本地區地理、氣候環境進行深入分析和選擇適合本地種植條件的農產品。這樣很可能導致農產品水土不服或缺乏競爭優勢。很多農業生產者技術應用能力不高,不會使用現代化農機。而且,我國農業生產者平均年齡比較大,學習能力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品牌的建立。
目前,我國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品牌營銷手段。農產品營銷比較傳統,缺乏一定的科學性。
首先,農產品銷售過程中沒有進行市場細分。我國農業種植地域非常遼闊,不同地區適合種植不同農產品,不同農產品也適合不同區域消費者。比如,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北方人喜歡吃饅頭、面條等;南方適合種水稻,北方適合種小麥,新疆適合種水果。各地區種植的農產品,應面對不同的消費市場。農業生產者不對市場進行細分,導致品牌效應無法充分發揮,導致品牌建設效率相對低下。
其次,農業生產者不對消費者行為加以分析。我國互聯網發展非常迅速,各行各業都在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開展消費者行為分析。目前,農業生產者對消費者行為分析不夠,不能充分了解消費者行為和需求,不能有效滿足目標市場需求。
再次,農業品牌形象建立不夠深入。目前,我國農產品品牌形象建立較好的有煙臺蘋果、阿克蘇蘋果、金龍魚油等。其他農產品沒有樹立有效的品牌形象,也沒有利用科學手段樹立農產品形象,導致農產品銷售缺乏競爭力。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者涌進城市務工,導致農業勞動力不斷下降。農村剩余人口基本是空巢老人、小孩等。勞動力是品牌建立的基礎,農村勞動力不足,使農業生產不能滿足品牌建立的需要。
品牌能幫助企業樹立市場聲譽和形象,進而促進銷售和提高市場占有率。
首先,改變生產形式。成立農產品生產委員會或農產品輸送中心,由專業人員統一負責和安排。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提高農產品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提高農產品集聚效應,促進農產品品牌建立。應根據本地區農產品特色,打響相應品牌,比如“高山蔬菜”“有機種植”“100%綠色食品”等。根據社會需求和潮流對品牌形象進行調整,以適應社會消費需要。
其次,改變農產品銷售模式。成立生產包裝、營銷等機構,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包裝,提高農產品檔次。加大同農業批發市場、酒店、超市等機構的合作,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保證生產質量,積累聲譽,品牌效應就會逐漸顯露出來。
首先,加大農業機械研發投入及農業生產補助,讓更多農民能夠使用相應技術進行生產,進而促進農民增收。我國農業生產者素質相對較低,對農業機械使用有一些困難。農業機械生產商應委派技術人員對農機使用進行指導。一旦農業生產效率有所提升,規模化和產業化效應就會逐漸體現出來,這也為品牌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提高農民素質。一是提高分析能力。農產品生產有一定的區域特點,要根據地區優勢和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具有優勢的農產品進行生產。提高村民的分析能力,可以提高區域農產品優勢,使品牌效應得到彰顯。二是加強農業生產者技術應用能力。舉辦相應培訓活動,指導農業生產者應用農業現代化技術。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指導,讓農業生產者現場操作,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指導。農業生產者之間要加強交流,相互幫助、相互促進,提高技術應用能力。
營銷策劃能提高產品知名度,農產品銷售也應注重營銷策劃。
首先,要對市場進行細分。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所生產的農產品,并不能被所有市場所接受。要對市場進行劃分,根據不同市場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營銷計劃,采取針對性的營銷手段。
其次,要善于選擇目標市場。細分市場種類很多,農業生產者需要根據其產品,選擇合適的目標市場。根據產品和市場的匹配度,提供相應農產品,可以提高營銷和銷售的針對性,從而顯著提高營銷效果。
再次,樹立農產品形象。農業品牌的建立,可以學習其他農產品牌建立的方式,但一定要凸顯農產品本身特色。我國農業生產大多采取自然生產方式,是純天然綠色食品。鄉村農產品品牌建立時,要充分利用此優勢和特點,開展相應宣傳。在產品包裝上,也要充分凸顯產品優勢和特點,以便消費者能夠第一時間注意到。凸顯農產品特色,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建立品牌,以擴大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農村勞動力不斷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收入沒有務工收入高。要解決農村勞動力流失問題,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政府要對農村務農農民給予相應補貼,讓農業生產者明白農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
其次,村委會應在解決農村勞動力流失的問題上充分發揮力量,采取適當的方式,鼓勵農民務農。農業生產有淡季和旺季,可以根據時間對農民務工做出調整,即旺季時在家務工,淡季外出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