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3003)
黑龍江省位于我國的東北部,自然資源豐富,是我國的產糧第一大省,但是近年黑龍江省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黑龍江省農村地區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保健等各種人力資本投資規模逐年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大大改善,但是與城鎮地區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1]。
黑龍江省農村地區人力資本存量不足,高素質人才緊缺,人力資本投資環境也相對較差。現階段,黑龍江農村地區的勞動力,無論是數量還是素質結構方面,都難以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有效的促進作用。
從總量上看,黑龍江省農村地區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但是與城鎮地區相比,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相對較差,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低。據黑龍江省第三次全國農村普查顯示,黑龍江省農村地區主要的勞動力年齡在35歲以上,黑龍江農村勞動力初中以下學歷占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89.9%,高中以上學歷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是我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高中學歷的人員,新生代高中以上學歷人員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微乎其微。
黑龍江省農村地區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種植業和畜牧業占整個農業生產結構的90%以上。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村地區機械化的普及率也在逐漸提高。在黑龍江省現有數目耕地情況下,農村需求勞動力的數量早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為了推進農村地區產業化的發展,近幾年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地區政策傾斜。據黑龍江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黑龍江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了14.2%,相當于黑龍江城鎮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6.55%。相較于城鎮地區,黑龍江省農村地區在各個行業發展水平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根據2017年的《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東北地區的就業景氣指數為1.4,遠遠低于其他地區。為了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及生活條件,黑龍江省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流向經濟發達地區。
黑龍江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年齡結構正在逐漸趨向于老齡化,而且老齡化的程度要遠遠高于城鎮地區。黑龍江省15~39歲的勞動力人口比例,從2005年的56.42%下降到2016年的43.78%;40~59歲之間的勞動力人口比例,從2005年的43.58%上升到2016年的56.22%。農村的中老年人口比例正在逐漸上升,而中老年勞動能力較弱,創新能力不足,導致黑龍江農村地區產業項目發展緩慢,經濟前景較差。
2020年實現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黑龍江省政府在扶貧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畜牧產業作為主要內容的產業扶貧體系。為了幫助貧困農戶脫貧,黑龍江省的畜牧養殖主要分為兩種方式。
第一,通過小額貸款給予資金扶持,并在貧困農戶養殖過程中給予技術支持的散戶養殖模式[2]。
第二,通過合作社或者養殖企業,讓貧困農戶入股或提供就業崗位,帶動貧困農戶增收,實現貧困農戶脫貧。而政策扶持的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業,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對當地居民造成有效的影響。
黑龍江省貧困地區農戶對于政策的依賴性較強,貧困農戶的收益很大比例來源于政府的扶持項目,自身造血能力較弱。為了提高貧困地區農戶的收益,地方政府不斷出臺政策支持二三產業的發展,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部分扶貧項目對農戶收益的影響效果并不顯著。
黑龍江省是大農業生產格局,農村主要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從黑龍江省各地情況來看,黑龍江省農村基礎建設薄弱,市場體系不健全。農村市場并沒有形成完備的利益機制、競爭機制、淘汰機制、市場供求預測機制。而且由于市場經營主體分散,經濟實力不強,承受風險能力較差,進一步限制了小型商戶的進入。農村信息流通不暢,資源和市場主要向城鎮地區供應,并沒有在區域間發生有效的資源和需求流動,造成農村市場存在著斷裂化,未形成完整的市場整體聯動運行機制。
由于耕地收益偏低,以及青壯年對于高質量生活的追求,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向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而老年人口消費能力較弱,其消費具有特殊性,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農村地區因為勞動力的流動,引起市場需求的流動,導致現有農村市場進一步萎縮。
黑龍江省農業以散戶經營為主,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農業經營主體的年齡結構趨向于老齡化。農戶受自身素質、實力的影響,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黑龍江省目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創新主要來源于農科院、高校等,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動力不足。黑龍江省城鎮周邊農村地區因為靠近城鎮,各行業聯系程度較高,經濟狀況良好。隨著與城鎮距離越遠,經濟發展程度越差。農村地區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外流,雖然減輕了當地的就業壓力,但是也限制了經濟發展。當地的資源及就業崗位已經難以維持當地剩余人口的需求,同時由于剩余勞動人口的性質,造成了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
實現鄉村振興,推進黑龍江省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農村的教育質量決定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質量,關系著農村的長遠發展。
首先,必須合理配置使用農村教育資源,根據各地人口、生源的實際情況,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并且不斷吸納高質量的教師資源,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
其次,強化政府管理。對學校的教育教學進行量化指標分析,完善各類指標。根據教育教學質量制定各類學校的撥款標準,政府加強對投入資金的監管和問責。
第三,建立健全農村的職業教育體系。建立健全農村的職業教育,不僅僅需要政府的資金投入,還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加強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聯系。
增加農民收入是實現貧困農戶脫貧的關鍵,也是鄉村振興的中心任務。在現階段,黑龍江省扶貧事業的推行主要依賴于政府的政策,貧困農戶脫貧對政府依賴性比較強。從總體上看,依然沒能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要想挖掘農村當地的內在潛力,就必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實現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絕對不能與農業割裂,農業是農村經濟的基礎,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必定是以農業經濟為核心,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
首先,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關鍵是實現農業經濟的現代化。在我國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就必須轉變農業經營的思路,在保證產糧的前提下,重視農業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國家政策對農業經濟增長效用逐漸下降的情況下,利用農業經濟的轉型,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是現實之需,也是必定歸路。
其次,農村地區的第二產業,要緊緊圍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的附加價值。
第三,發展農村服務業,尤其是農村旅游、農業觀光、療養等行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黨在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舉措。要實現鄉村振興,加強農村地區與城鎮地區的聯系,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是重要舉措。農村地區要想發展,就必須充分挖掘自身優勢,發揮內在潛力。將農村地區的獨特優勢與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相聯系,讓農村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近年來,黑龍江農村地區的人口大量外流,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地區生活條件、公共服務設施、發展前景和勞動報酬等滿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隨著我國農村地區大扶貧格局的開始,各級政府對于農村地區有著金融、技術、市場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農村地區勞動報酬較低、機會成本較高,二三產業與城鎮地區有很大的差距,難以有合適的就業機會,導致農村地區人口外流,人力資本存量嚴重不足。人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要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吸引優秀人才回流。
第一,提高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按需引進人才。農村基礎設施是關乎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人力資本作用的發揮需要相關配套的基礎設施。基層政府或企業在引進人才時,應根據本地實際,按需引進緊缺人才,給予其更高的收入。提高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人才流入,用人才促進經濟的發展,用經濟的發展吸引更多人才。
第二,政府給予相關的優惠政策。對于有意愿來黑龍江農村地區就業或創業的,政府應該在權限內給予更多照顧。政府自身也應加強自身監管,簡化辦事程序,創建良好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