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專業化商品市場亦稱專業市場,是一種以現貨批發為主、集中交易某一類商品或若干類具有較強互補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場所[1]。專業化商品市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創新產物[2],在歷史上經歷了3個階段,即初始期、成長期、成熟期[3]。
1990年,我國專業化商品市場共有6 236個,成交額為343億元。到“九五”后期的2000年左右,我國專業化商品市場達到44 000個,成交額為24 000億元,其數量增長了7.06倍,成交額增長了69.97倍。分析近10年的數據,我國專業化商品市場的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由專業化商品市場轉向億元以上的專業化商品市場。2005年為2 214個,成交額為21 281.16億元,到2015年達到3 573個,成交額為75 680.89億元,億元以上專業化商品市場數量增長了1.61倍,成交額增長了3.56倍。
2015年,商務部出臺《“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2016年,阿里巴巴馬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專業化商品市場進入第4個時期,即“新零售”時期。面對“新零售”的沖擊,專業化商品市場發展面臨危機。截至2017年底,億元以上的專業化商品市場數量為3 308個,相較2015年減少了265個。在“新零售”視角下探究其原因,專業化商品市場面臨著線上、線下和物流等問題,其進行轉型與升級是一種狀態的變更,也是一種獲利能力的提升[4]。本文基于“新零售”的視角,從專業化茶葉市場入手,旨在闡明專業化商品市場如何形成一個以互聯網為依托,對線上電子商務、線下實體店及現代物流進行融合改造的“新零售”模式。
目前,我國部分專業化商品市場依托第三方B2B、B2C網站開通了線上電子商務的平臺,這些線上平臺當作與線下并存的銷售渠道。在“新零售”的視角下,可以兩方面來分析其問題。
一方面,線下代表實體渠道,線上代表電子商務渠道,但是大部分專業化商品市場是實體渠道與PC端電子商務渠道相結合的多渠道零售模式。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多渠道模式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索羅門”消費者,所謂“索羅門”消費者就是隨時隨地產生購物想法并伴隨著購物行為,并樂于分享到本地社交圈的一類群體,這類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具有移動性、沖動性和即時性的特點。
另一方面,線上平臺有兩方面作用,即宣傳引流和銷售渠道[5]。具體來說,線上的媒介可以作為一種銷售渠道,但也可以為商品提高曝光率、制造話題,為線下實體店進行時時引流。目前,我國專業化商品市場嚴重依賴于第三方線上銷售平臺,導致重“渠道”而輕“宣傳”,僅僅把線上當作一種銷售渠道,不重視線上宣傳為線下引流、口碑和名聲的建立,不了解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喜好,這也是目前存在的較大問題。
由于我國大部分的專業化商品市場建立時間比較久遠,如義烏小商品市場、海寧中國皮革城,雖然經過幾次調整,基礎設施得以改善,但是仍有歷史局限性。從配套設施看,傳統的專業化商品市場經營主體,僅僅提供商品流通場所,以招租的形式入駐新的商戶。商戶之間可能存在獨立運營,聯動性差的問題[6]。
同時,因為經營主體以盈利為導向,所以最關注的是經營場所的入駐率,不太關注商戶品牌的關聯性和集聚效應。如果市場上的產品同質化嚴重,容易產生不良競爭。在這種模式下,作為運營主體很難把握各個商戶的具體數據,難以分析客戶群體,而進行精準營銷,難以把握市場行情規避風險,難以引入金融、物流等其他配套服務,總體上表現為配套設施目的性模糊、整體協調性差。
而且,大部分專業化商品市場功能創新意識不足、定位不高,其功能僅是一個商品流通貿易的平臺,文化價值、品牌傳播、科技教育、休閑娛樂等功能難以體現。就商業流通貿易平臺來說,僅滿足商品的零售與批發,消費者體驗較差,難以實現會展與銷售融合一體化、行業規范制定、新技術新模式的探索等功能。
在傳統專業化商品市場中,由于經營主體沒有對市場統一運營管理,各個商戶“獨立自主、自負盈虧”,商戶在物流方面大多自行選用不同的第三方物流。這種模式有以下4個問題。
首先,單次需要運輸的商品規模少,但總體頻率高[7]。對于各個商戶來說,每次交易的商品數量不多,而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交易頻率較高,單個商戶難以進行有效的統一管理,無形中增加了運輸成本并且交易效率較低。
其次,因為物流公司的準入門檻較低,所以各個物流公司提供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運輸管理系統陳舊,沒有條碼技術、POS技術、EOS技術、智能分揀技術等作為支撐,智能化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無法應用;另一方面,物流公司的冷藏運輸、包裝技術、裝卸技術等運輸技術不完善,無法為如茶葉、冷鮮品類等對運輸條件要求嚴格的高檔商品提供精包裝、運途質檢等專業化服務。
再次,由于信息不對稱,物流公司很難預測在特定時間內,市場上貨物運輸服務需求量,無法提前調配好車輛、人員和主動精準提供運輸服務。
最后,由于各個商戶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經營實力較弱。國際貿易會經歷質檢、通關、國際運輸、保險、結匯等環節,對其業務水平有極大的考驗。
隨著“電子商務”競爭的白熱化,線上產品開始出現同質化現象,電子商務越來越無法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以及“最后一公里”難以解決,很多電子商務企業開始接受“新零售”模式,進行反向操作,在線下開設實體店。以互聯網起家的企業開設線下實體店,這種“空”轉“陸”模式本身就具有先進性和戰略眼光,擁有互聯網思維,而專業化商品市場經營者面對互聯網的沖擊選擇電子商務,這種“陸”轉“空”模式本身就具有落后性和被動性,經營者目前僅僅把線上平臺當作“空中支援”,線下才是“主戰場”。在“新零售”模式的沖擊下,傳統專業化商品市場經營者仍思維陳舊,在線上無法抗衡將PC電子商務和移動電子商務相結合的立體線上電子商務模式,在線下無法戰勝突出以“人”為核心的線下體驗零售新模式。
我國大部分的專業化商品市場剛建立時,存在粗放管理、低端競爭嚴重等問題,雖然經過調整,基礎設施得以改善,但是項目選址、設計規劃、物業管理制度等仍有歷史的局限性。一方面,不少專業化商品市場因為城市發展、人口遷移,出現人流基數小、交通不便等現象。另一方面,大部分專業化商品市場早期定位就只是一個商品流通貿易的平臺,其物業僅僅是“管家”,缺乏戰略眼光,沒有對市場進行總體規劃。物業僅能提供經營場所、衛生服務、水電管理等基本后勤工作,同時物業公司缺乏資金融入、創新管理意識,新技術、新模式無法應用到管理實踐中。
物流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供應鏈視角下,市場信息具有不對稱的特點。供應鏈管理涉及企業的上游和下游廠商,跨企業進行管理。傳統專業化商品市場沒有采用供應鏈管理技術,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企業各部門和各部分之間沒有形成完整的鏈狀網絡,下游物流企業難以精準把握運輸信息,這就導致了物流系統效率低。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物流更多強調“大物流”的概念,更加突出信息流的作用,強調物流與企業其他活動配合最佳,是以滿足消費者為核心的企業外部事物。從供應鏈的角度看,傳統專業化商品市場物流僅僅當作企業的內部事物,沒有突出其核心地位與價值,故而物流效率低且成本高。
全渠道零售模式是指線下實體店、PC端電子商務和移動電子商務完美融合,解決了多渠道、跨渠道零售模式的渠道少、渠道相互獨立、渠道機械相加等問題。作為專業化商品市場,一方面,要開發獨立電子商務平臺且支持移動電子商務,使線下實體渠道、PC電子商務渠道(自營商城、代理網站)、移動電子商務渠道(社交商圈、移動商圈)進行有效結合,增強店鋪的立體化、真實感,應用滿足“索羅門”消費者的全渠道零售模式。另一方面,專業市場需要轉變線上媒介運營思路,把線上宣傳和線上銷售聯系起來,重點在官方商城、微信、微博等社交圈推廣旗下商戶的商品,通過精準營銷方式增加消費者到實體店消費次數,并注重打造品牌效應。以合肥華夏國際茶博城為例,其開發了自己獨立的PC端電子商務平臺,正在開發移動電子商務平臺。據調研,目前已經開展了諸如春茶采購節、香茗旗袍秀、華夏茶書院修學等線上線下營銷活動。在未來,移動電子商務將開發新茶預定、采茶旅游、茶藝培訓等功能,并在線上發放一定量的到店消費優惠券,拓展銷售渠道打造品牌效應,同時為線下引流,實現線下實體店、線上PC端電子商務和移動電子商務的3向融合全渠道零售模式。
專業化商品市場統一管理、統一規劃,有利于其發展運作。作為專業化商品市場的經營者,需要在招商前就規劃好不同區域的經營業務和配套設施,引入完善的物流運輸、金融咨詢機構,為入駐商家提供完備的服務設施。在市場創新方面,需要一批定位高、有特點、專業化,兼顧文化與品牌價值的專業化商品市場。以合肥華夏茶博城為例,其定位為世界級茶葉專業化商品市場零售與批發地、別具一格的茶文化博物館、中國一流的茶文化產業旅游基地;其特色在于充分發掘茶文化內涵并將其作為核心文化價值,經過精心選址、設計管理、配套設施建設,具有一定品牌效應;在配套設施上擁有品牌茶企旗艦中心、華夏茶品貿易中心、國際茶品貿易中心、國際茶文化會展中心、茶里水街、總部商務區、茶城配套住宅區、茶主題社區、茶博館、世界茶研基地中心、茶城商業配套區、茶文化養生區、茶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區和茶主題公園等主題功能區。合肥華夏國際茶博城集商貿、會展、時尚、文化、休閑旅游于一體,是茶文化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代表作。
目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專業化商品市場,在前期,首先應該自建網絡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物流倉儲園,引入“長江一號”物流技術,倉儲中心應由立體倉庫區、閣樓階梯貨架區、訂單復核區、自動分揀區4大區域構成,智能完成入庫、存儲、補貨、揀貨、復核、分揀等環節。其次,加強物流準入門檻,統一規劃與第三方快遞公司合作,積極發展國際物流能力,將專業化商品市場打造成為國際化采購中心。在后期,應該發展自營的專業化運輸物流服務,減少對第三方物流的依賴性,同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輸效率。目前,合肥華夏國際茶博城已經建立茶葉倉儲中心,除了常溫倉庫,還有專門維持茶葉新鮮度的4個不同溫度的冷庫。茶博城采用RFID技術由倉庫統一提取調配管理,這種倉儲模式能夠有效提高物流質量和效率。在未來,茶博城將自建大中小城市的冷藏、冷凍商品倉配一體化物流中心。
在“新零售”的背景下,專業化商品市場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存在轉型遇到的瓶頸問題,而借鑒合肥華夏國際茶博城的運營管理模式,有利于其進一步轉型與發展。在未來,專業化商品市場深度融合移動電子商務、無人零售、“大物流”等技術,對線上線下物流進行改造,將會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