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財經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1)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主要內容: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科學合理設置股權是建立完善的股權分配制度的前提,為公平保障集體組織成員中各方利益,當前股權設置主要圍繞集體股和個人股進行分配[1]。本文將討論產權改革中股權設置類型與管理方式,進一步明晰農村產權關系,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益。
集體股中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共有的資產,股份所有權由全體股東集體行使。集體股收益目的是維持社區管理費用和公益性開支,如基礎設置建設、處置遺留問題、村務開支等必要性支出。但由于集體股的權利歸屬不清,仍存在很大爭議。
股權設置主要以個人股為主。個人股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人口股、勞齡股等。人口股依據集體組織成員在村戶口確定,每個具有本村戶籍的村民都可以獲得股權。勞齡股依據集體組織成員在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年限或貢獻大小確定。個人股分為土地確權股、戶籍股、勞齡股、計劃生育獎勵股等多種類型,具體比例采取民主決策。集體組織成員可以同時享有多種股份,按照擁有的份額獲取分紅。
股權管理目前存在動態、靜態兩種模式。動態調整是根據人口變動情況進行調整;靜態管理是保持股權穩定,不隨人口增減變動的管理模式。
2.1.1 動態管理模式
動態管理模式,是根據人口增減變動情況調整股份,新增人口可以從集體新增資產享受股份,賦予其成員權利,從而保障了新增人口的權益。但由于動態管理模式管理成本較高,易引發農民之間的糾紛,在實踐中,較少的地區采取股權動態管理模式。
2.1.2 靜態管理模式
股權靜態管理模式是不隨人口變動的,是“生不增、死不減”的固化管理方式,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后,成員的股份不再隨人口出生死亡、戶籍遷移的變動而調整,消除戶籍遷移帶來的制約。靜態管理模式一般允許股權對內流轉,限制對外轉讓、退出和繼承,不得進行股權抵押和擔保。多數地區在股份制改革中實行靜態管理。
目前,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是將集體資產股份化,全面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占有和收益權能。通過持有股份擁有集體資產及權益的價值,可以自由行使對該股權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能。但對集體資產股份是否享有繼承和有償退出還沒有明確規定,各地都有不同做法,有些規定只能在集體成員之間相互轉讓,股權不能向其他農村股份合作社轉讓,更不能向城市居民、法人轉讓,也有些地方規定股東不得退股,不得轉讓、抵押股權。
集體股是集體組織為解決村務開支、承擔公共服務的需要而設置的,體現了產權改革的集體所有制性質,農村集體資產歸集體組織成員共有,村集體對集體資產并沒有所有權。產權改革將一部分集體資產量化為集體股份,是為了解決公共事務的需要,實質上卻侵犯了集體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的所有權。
集體產權改革過程中,一般由村干部擔任管理人員,使股份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偏向行政化,這樣的管理方式缺乏市場化觀念,并且,很多村干部并沒有接受專業的市場管理培訓和教育,不具備專業化的管理能力和素質,因此對集體資產的管理能力整體偏低,缺乏對集體資產進行大規模經營的專業性,使集體資產不能順利進入市場化經營模式,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導致不能為集體成員創造財富。
現階段,股權只允許對內流轉,成員持有的股份有償退出本集體組織范圍、繼承與贈予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機制空白,抵押和擔保權能更加難以運行,直接阻礙了外來資本的進入,影響股份合作社通過產權交易等方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了集體資產股份的利用效率和靈活性,不利于股份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
集體股的設置,使得這部分股份仍然存在產權不清、模糊的狀態,成為產權制度改革的阻礙,干擾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損害成員權益。只有逐步取消集體股,才能解決產權不清、行政干預、資產流失等損害集體和成員利益的行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對于集體股所承載的社會保障等功能,可以通過提取公積公益金等方式解決,明確成員對集體資產的所有權。
活權放能,制定股份繼承和轉讓的實施細則,支持鼓勵股權繼承,允許股權流轉。探索建立股權抵押、擔保制度,加快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制定交易規則。吸引外來資本,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在流動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獲取集體資產的增值效益,不斷增強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活力。
創新經營方式,改革“政企合一”的管理方式,實行經營管理績效與經營者收入掛鉤的經營責任制,提高管理者的經營能力和素質,將經營職能委托給專業的管理團隊,外聘職業經理人,引入現代的經營理念,使股份合作社真正做到市場化運營。
目前,股權設置的大方向、大趨勢是逐漸降低集體股所占的比例,最終取消集體股,用公積公益金等方式替代集體股的社會保障功能,避免對集體股進行二次分配,這對積極賦予農民股份權能,實現股權對外流轉,盤活農村集體資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