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農業(yè)經濟作物管理總站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目前,五味子種植項目已經成為廣大種植戶的首選致富項目,但是五味子本身屬于原生態(tài)木蘭科植物,人工種植成活率較低,所以廣大種植戶不斷改進種植技術,仿照原生態(tài)標準種植五味子,同時進一步提高了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種植效果良好。
五味子別稱山花椒,屬于木質藤本植物,幼枝呈紅褐色,老枝呈灰褐色,雄花花梗長為5~25 mm,雌花花梗長約17~38 mm,聚合果長15~85 mm,小漿果呈紅色,直徑為6~8 mm,五味子的種子為腎形,長約4 mm,寬約3 mm,種皮光滑,呈淡褐色。五味子喜微酸性腐殖土,常常生長于海拔1 200 m以上的山坡、溪旁及溝谷間,耐旱性差,在肥力強勁、排水好、濕度適宜的土壤中,長勢良好[1]。
種植五味子前,應先選擇良種,最好在秋季收獲期間進行選擇,首選形態(tài)均勻、留果粒大的果穗作為栽植的種子,篩選出來的良種單獨存放并晾干,不得為了快速干燥而使用明火熏烤或者下鍋炒制,這樣會造成種子的活性喪失,使其失去基本的生命跡象而成為“死種”。
在處理種子的過程中,首先將自然晾干的種子浸泡在清水中,果肉鼓起后,用手搓去果肉,由于五味子秕粒較多,所以其出種率僅為60%。人工搓果肉時,可以同時去除浮于水面上的秕粒,搓除果肉后,將種子浸泡在清水中約5~7 d,讓種子充分吸收水分,同時每隔48 h換一次清水,換水時要清除表面秕粒。浸泡完成后,將種子表面的水份控干,然后與濕砂均勻混合,濕砂用量大約是種子的3倍左右。混合工作完成后,將種子置于0.5 m深的坑穴中,種子上層可以覆蓋100~150 mm的細土,再覆蓋草簾或柴草,待到第2年的3、4月份,種植人員可以對其進行裂口播種。
由于五味子適合于微酸性土壤,因此在選擇土壤時,要嚴格選擇土地,以免殘留農藥對植物造成傷害。播種五味子所選擇的地塊應有土層深厚、質地松軟、有機質含量高、肥力強勁以及地下水位低等特征,土壤的pH值保持在5.5~7.0。
挖掘土層時,應將表層土與深層土置于溝的兩側,挖好溝穴后,先填入一層表層土,再逐層施加有機肥3~5 m3/hm2,然后將表層土踩實。溝穴回填完畢后,五味子栽植區(qū)域應高出地面約100 mm。架線與架柱工作必須提前完成,架子高度為2 000 mm,設置3道線,彼此間的距離為600 mm,栽種時保證五味子植株的行間距為400 mm×300 mm。
五味子苗木定植坑穴的直徑以300~400 mm為最佳,在挖掘出的土壤當中拌入2.5 kg有機肥料,回填至坑穴內1/2的位置,將坑穴底部壟起圓錐形土堆,把苗木栽種到坑穴內,栽種過程中應確保植株根系的均勻性,然后將其余的挖掘土全部回填到坑穴中。為了確認植株的穩(wěn)定性,種植人員可以用手輕輕搖晃,使植株的根系與土壤層緊密接觸,最后將回填土踩實。植株定植完畢,每株澆水10~15 kg,水分全部滲入后,將直徑500~600 mm的水盤土埂耙平,再將苗木的地上部分用土覆蓋,大約10 d后,將土堆整平。
苗木定植后,種植人員應時時關注苗木的生長情況,保證苗木周圍無雜草,確保土壤疏松,每年清除雜草的次數(shù)不得少于5次,除草深度應達到100 mm。在肥料選擇上,盡量選擇有機肥料、微生物菌肥或者農家肥。第1年的追肥期在4月中旬和6月中下旬,每公頃施用農家肥3 000~5 000 kg,選擇的農家肥必須經過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以便殺死滅病菌、蟲卵以及雜草種子。第2年施用肥料應靠近栽植溝壁。第3年在行中間開挖300~400 mm的施肥溝,施肥過后立即覆蓋土層。通常情況下,施肥量會隨著植株的生長速度而定,長勢越快,施肥量越大。
每年的春、夏、秋3季均可修剪五味子的枝條。春剪時通常在枝條萌芽前進行,主要針對一些枯枝、黃枝與生長過密的果板,在修剪過程中,應時時關注枝條的疏密程度,做到枝與枝之間互不相擾,留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夏剪通常在每年的六七月進行,剪除重疊枝、病蟲枝以及基生枝,對于一些生長過旺,影響疏密度的枝條,也必須進行修剪。如果夏剪效果好,秋剪則可以省去。秋剪一般在植株落葉后進行,以修剪基生枝為主,修剪后,枝條出現(xiàn)傷口,種植人員應及時涂抹防腐膜,加速傷口愈合,防止外界病菌侵入。無論在哪個季節(jié)剪枝,必須預留2~3條營養(yǎng)枝條,以營養(yǎng)枝條作為主枝,將藤蔓引入支架[2]。
根腐病一般在每年的5月上旬—8月上旬發(fā)病,發(fā)病初期,五味子植株的葉片開始出現(xiàn)枯萎現(xiàn)象,這種病變逐漸擴展到根系,植株的根部與地面接觸處腐爛而變黑,根表皮嚴重脫落,幾日后,植株就會死亡。因此,種植人員在巡查過程中,必須仔細觀察五味子的植株根系,如果出現(xiàn)病變前兆,應立即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情惡化。預防根腐病的方法通常是選擇地熱較高,排水狀況良好的土地進行種植,如果植株處于發(fā)病期,應將50%的多菌靈稀釋500~1 000倍,澆灌發(fā)病根系[3]。
植株出現(xiàn)果腐病時,五味子的果實表面會呈現(xiàn)出生褐色,或者表面出現(xiàn)大小不均的黑色斑點,隨著植株的不斷生長,表面的黑點將慢慢變大,顏色也越來越深,導致果實失去藥用價值。預防果腐病的方法是加強田間管理,做好施肥、灌溉工作。果實出現(xiàn)這種病變時,應將50%的代森銨稀釋500~600倍,每10 d噴灑一次,連續(xù)噴灑3~4次即可。
這兩種病害是五味子的常見病害,這種病害的發(fā)病初期,癥狀幾乎相同,時間幾乎一致,因此可以同時進行防止。白粉病一般出現(xiàn)在五味子的莖和根,發(fā)病時,葉片表面出現(xiàn)黃色斑點,逐步擴大為圓形病斑,葉片表面伴有白色粉狀霉層,這種病害會導致五味子植株早衰,嚴重影響產量。白粉病發(fā)作時,可以選用15%的粉銹寧1 000倍溶液、10%的多抗霉素1 000~1 500倍溶液以及2%的抗霉菌素水劑200倍溶液進行噴灑,如果反復使用傳統(tǒng)藥物,會使植株產生抗體,影響防治效果,因此可以交替使用這幾種方法。對于黑斑病,可用5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溶液進行噴灑。五味子植株同時發(fā)生這兩種病害時,應將粉銹寧與代森錳鋅溶液混合,進行一次性防治。
五味子極高的藥用價值已經得到業(yè)內人士的認同和肯定,因此優(yōu)質五味子的種植將是當下乃至未來一段時期內最有價值的種植項目。隨著種植人員的共同努力,人工種植五味子的技術必將實現(xiàn)質的飛躍,給廣大種植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