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法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葛文博 青木 本報記者 倪浩 ●任重
法國一家法院當地時間20日裁定,瑞銀集團非法招攬客戶、稅務欺詐等罪名成立,判處37億歐元罰款,并向法國政府賠償8億歐元的稅收損失及利息。對此,瑞銀方面表示,強烈反對這一判決,并將提出上訴。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稱,如果判決最終成立,法國將為洗錢和避稅處罰設立新的全球標準。
罰款超全年凈利
據路透社20日報道,法國初審法院認為,瑞銀集團和瑞銀(法國)在2004年至2012年期間,幫助富有的法國客戶在未申報的瑞士賬戶藏匿現金,構成非法招攬和稅務欺詐收益洗錢罪,判處瑞銀集團和瑞銀(法國)分別為37億歐元和1500萬歐元的罰款,以及8億歐元的民事賠償金。
法國政府對瑞銀一案的調查始于2012年,2017年3月雙方和解談判因在罰款金額上存在分歧而破裂。此案去年10月在巴黎正式開審。路透社稱,法國法院的裁決標志著歷時7年的調查結束。罰款額是創紀錄的,超過瑞銀2018年的總凈利潤(約合43億歐元)。《華爾街日報》稱,瑞銀此次因洗錢被罰款的數額是歷史最高的。此前,匯豐因為幫助墨西哥毒梟洗錢被罰19億美元。
這不是瑞銀第一次涉及此類案件。據美國《紐約時報》20日報道,此前瑞銀在美國和德國也發生過類似案件。2009年,瑞銀分別接受了7.8億美元和3億美元罰款,原因是幫助富豪客戶避稅。此外,瑞信也因為類似指控,2014年被美國罰款26億美元,2017年被法國政府罰款3億歐元。
瑞媒:一個危險的先例
當地時間20日,受裁決影響,瑞銀在美上市股票下跌3.2%。瑞銀于21日表示強烈反對這一判決,并稱將就此提出上訴。瑞士《巴塞爾日報》21日報道稱,法國法院的判決“創造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可能對瑞士其他銀行產生影響。未來,其他國家可能也會以法國的方式處罰瑞銀及其他瑞士銀行。
瑞士《阿爾高日報》21日刊文認為,法國的判決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過程。目前,巴黎面臨法國公眾的巨大壓力,馬克龍希望擺脫“富人總統”的形象,而瑞銀被認為是法國資本伎倆和逃稅的象征。在此案中,政治比法國的任何法律都重要。現在瑞銀收到罰單,這不僅僅是對這家銀行的懲罰,也將損害到整個瑞士金融業。
法國《巴黎人報》則采訪了本案舉報人尼古拉斯·福西西爾,其因涉嫌“嚴重不當行為”而于2009年被瑞銀解雇。他說,該案不是肥皂劇的終結,而是打擊逃稅最重要階段的開始。法國的判罰決定將成為新的法理依據,給其他歐洲國家提供參考。
法國《回聲報》的文章則指出,判罰使之前指責法國對銀行過于寬容的人閉上了嘴。這一法國司法所施加的最嚴厲懲罰釋放的信息很明確:如果在逃稅案件中被判有罪,將受到嚴厲懲罰,這無疑會對金融機構的非法行為產生阻嚇作用。文章同時指出,隨著企業數量的增長和社會環境的變化,避稅天堂的黑名單變得越來越長,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的數據交換已經構成,法規已經收緊,瑞士的銀行保密制度正式宣告結束。
專家:中資須引以為戒
法新社21日稱,判決出爐之際,正值整個歐洲在2008金融危機以后打擊逃稅和可疑的銀行活動。一系列泄密和調查暴露了國際組織和世界名流的稅務欺詐行為。壓力最終讓瑞士終結其堅固的銀行保密傳統,和世界90多個國家一起,共享客戶信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曲強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可以肯定的是,法國和瑞銀圍繞焦點問題展開的抗辯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雙方最后可能會互相妥協,以瑞銀交納一定的罰款而結案,因此該案不會對瑞銀造成太大影響。但由于法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之一,瑞銀在歐洲的很多業務都繞不過法國,未來在法業務會受到一定影響。
曲強表示,目前歐洲市場監管風潮主要指向的目標是打擊壟斷和非法金融收入,頻繁拿一些大的國際資本集團開刀,除銀行業以外,谷歌、臉書、微軟等跨國壟斷企業都難以逃脫。但這起案件背后有著深深的政治意味。法國財政赤字問題比較嚴重,拿大型銀行集團開刀并進行罰款是一種手段,尤其是在“黃背心”肆虐的背景下,法國經濟前景普遍不被看好,政府民粹主義也開始泛濫。因此,中資機構也必須十分慎重,要盡力規避類似風險。▲
環球時報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