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華
2018年,南京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經濟運行在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實現良好開局。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1%,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7%、總量首次突破1萬億元。
2019年,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中央決策部署,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南京工作提出的要求,牢牢把握“五個堅持”,緊扣“強富美高”總要求和“創新名城、美麗古都”新愿景,突出發展第一要務,抓住用好戰略機遇,積極應對風險挑戰,切實做到變中求穩要有“進”的信心、優化結構要有“穩”的定力、走在前列要有“新”的作為、解放思想要有“深”的拓展,奮力彰顯經濟發展高質量的省會擔當、省會作為。
一、深化創新名城建設,爭當科技創新策源地。2018年,南京創新名城建設起勢良好,累計組建市場化運行的新型研發機構超過200個、孵化引進企業862家;新增科創型企業近2.4萬家、增長17%;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4萬、增長60%;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282家、增長近70%;專利授權量和PCT專利分別增長43%和170%。下一步,我們將久久為功抓創新,努力打造創新名城升級版。優化創新政策。堅持市場化、高端化、國際化、融合化、集群化、法治化導向,制定實施2019年市委1號文件,進一步完善政策舉措,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提升創新能力。實施新型研發機構提質、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全球創新資源集聚等“六大計劃”,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確保凈增高新技術企業900家、新備案新型研發機構100家。做強平臺載體。強化政府賦權、市場賦能,加快“1+N”都市型高新園區、環高校知識圈、城市“硅巷”等建設。高水平打造江北新區法治園區、河西法律服務園,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啟動建設“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推動紫金山實驗室取得實質性進展,努力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生態環境科技原創等方面實現突破,走好自主創新重點跨越的路子。
二、落實自主可控要求,打造現代產業新高地。2018年,我們聚力培育“4+4+1”主導產業,四大先進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四大現代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增長12%以上,軟件業務收入達到4400億元。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我們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繼續種好移大樹、育新苗、老樹新芽“三棵樹”,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扎實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5%以上、提升3個百分點,凈增規上工業企業200家。重點培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地標,推動制造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制造發展水平。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力度,有序推進“兩鋼兩化”企業轉型轉移,繼續關停不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落后企業。培育壯大新經濟和總部經濟。鼓勵發展高水平商業模式和高科技創新產品,在城市建設和綠色發展等場景應用中加大首購首用等扶持力度。積極招引和培育龍頭型、旗艦型總部企業,打造總部經濟集聚地。依托蘇寧云商、阿里巴巴和小米科技區域總部等,構建平臺經濟生態圈。加快推進河西金融集聚區建設。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充分利用省組建機場、港口、鐵路集團機遇,堅持空港、江海港、高鐵港協同發展,建設南京長江國際航運中心,增設保稅物流中心,創建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
三、建設強大內需市場,形成經濟增長強支撐。堅決落實“六穩”要求,把培育強大內需市場作為重要發力點,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全力以赴穩投資。繼續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認真落實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投資環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抓住國家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的機遇,加大交通、環保等市政基礎設施投資,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壓實責任抓招商。我們把2019年確定為“招商突破年”,建立“一把手”輪流招商制度,堅持圍繞主導產業謀招商,聚焦產業鏈條促招商,緊盯龍頭企業抓招商,加強對11個經開區、15個高新園區招商工作的督查考核,努力跑出新一輪高質量招商的加速度。千方百計促消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出臺更實舉措,促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等產業發展,培育消費新增長點。完善消費領域基礎設施和信用體系,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構建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智慧物流,推動傳統商貿創新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好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
四、打好三大攻堅戰,沖刺高水平全面小康。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主要是深入推進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專項行動,壓降存量風險,嚴控增量風險。密切關注、積極穩妥化解重點企業資金鏈風險,用好轉貸互助、紓困和發展等基金,嚴防風險傳導和擴大。加強政府顯性和隱性債務管控,嚴格規范政府融資行為。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深化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推進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設,依法嚴打“三股勢力”,守牢安全穩定底線。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主要是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長江兩岸環境整體性保護、系統性修復。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和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持續鞏固黑臭水體整治成果,全面開展劣V類水體整治,確保境內入江支流水質持續穩定達標。打好藍天保衛戰,以控制PM2.5濃度和提升空氣優良率為重點,開展減煤控煤、揮發性有機物等綜合治理,完善經濟政策激勵企業主動減排。打好脫貧攻堅戰,主要是兜牢“兩不愁三保障”底線,重點解決好“病殘孤老災”特殊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實現市定標準低收入人口和經濟薄弱村全部摘帽。加大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力度,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五、改革開放再出發,營造聚力發展好氛圍。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走得更穩、行得更遠,不斷激勵新擔當新作為。深化市場化改革。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864”目標。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減輕市場主體負擔,優化營商環境,發展民營經濟,讓企業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深化國企國資改革,試點職業經理人制度,完成一批重點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升互聯互通互融水平。組團赴全球創新型國家和地區,與世界一流高校院所對接合作,引進一批高端項目、人才團隊和科技服務機構。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復制推廣自貿區政策,不斷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深化江北新區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兩城一中心”建設,構筑對外開放重要平臺。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5%,實際利用外資40億美元。加快國際化步伐。完善與國際接軌的商務商貿、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生活配套等設施,爭取開展中新智慧城市合作試點,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塑造歷史文化特色品牌,舉辦一批重大展會活動,不斷增強南京的國際影響力。
責任編輯: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