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綠
2月15日至17日,筆者所在的全球化智庫(CCG)受邀參加了在慕尼黑舉辦的安全會議,并首次承辦分論壇。三天的時間讓筆者感受到當今世界在不確定的大環境下,國際社會對中國話題的普遍關注以及來自中國解釋聲音的不匹配。
慕安會開幕前發布了年度安全報告《全球拼圖:誰來拼起碎片?》,提及全球秩序正在重新洗牌,而中國崛起被認為是全球新秩序重組的關鍵。所以“中國挑戰和應對”議題就被與會的北約相關國家及歐美國家傳統盟友所討論。他們先入為主地認為中國會成為“挑戰者”而非“建設者”。
會議官方邊會中至少有七、八場直接涉及中國話題,包括南海爭端、中國崛起與跨大西洋聯盟的應對、中國軟實力全球影響力、中國網絡技術安全帶來的“威脅”、中國區域倡議與全球多變秩序重塑、“一帶一路”與印太戰略以及北約防務等。但筆者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情況是:中國議題遠超到會參與的中國嘉賓。除了“‘一帶一路:中國、歐盟及‘16+1合作”研討會由中國人主辦,另外南海問題一場有兩位中國專家出席以外,其他各場官方邊會有關中國主題的研討會竟沒有一位正式的中國研討嘉賓。
走訪其他各個分會場房間,即使不是以中國為主題的邊會,很多時候也必提中國,而且其中普遍存在對中國的誤解和成見,卻極少能舉出具體有說服力的案例和數據支撐。因為沒有中國人在場,這種負面情緒更容易擴散和加深,并形成氛圍,這種缺失也讓中方沒有做反駁或解釋的機會,對爭取國際理解很不利。
在“一帶一路”分論壇上,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羅恩·約翰遜毫不客氣地“開炮”,聲稱中國正在強迫外方企業轉讓技術,盜用知識產權,指責中國存在不公平貿易等。而與會中方嘉賓先是指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同時針對美方提出的技術轉讓問題用美國商會的數據進行了有力反駁,最后表達中美兩國應該用對話而非對抗來解決兩個大國之間的問題。有力回應美方挑戰同時,也讓現場聽眾了解了中方的進步和立場。
會場外也是發出中國聲音的重要舞臺。中國智庫更多參與國際會議的重要性在這里也體現出來。因為慕黑會的會場只設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亞莊園酒店,以致空間并不大的酒店十分擁擠,各國首腦,防長、外長、學者隨時在早餐和電梯里碰到,這也為我們與各國人士溝通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很多政要和智庫人也把會議作為雙邊會見交流的好機會,比如筆者參會前就收到新當選德國基民盟主席克蘭普·卡倫鮑爾的邀請,會議期間專門約見了我們。
以中國目前所處的國際地位和實力,一舉一動都會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我們需要主動走進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話語體系中,消除誤解、增進理解、實現合作、避免對抗。這些工作都需要更多的主體走出去,為一個多元、和平、建設性的中國發聲。▲
(作者是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兼秘書長)
環球時報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