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菊霞(平頂山學院)
全球一體化背景影響下,國際貿易市場愈加活躍,許多國內企業的國際商務活動日漸增多,為拉動國內外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保證貿易順利推進以及規避風險損失等目的,貿易雙方會簽訂商務英語合同,由于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件,是解決經濟糾紛的有力支持,故而企業要保證翻譯的準確性。
商務英語合同是貿易雙方經濟往來的主要憑證,具有極強的法律效力,能夠在發生經濟糾紛時充當法律證據,因此為了避免造成過大經濟損失,企業在對商務英語合同進行翻譯時,應遵循并落實嚴謹性原則,保證用詞的準確性,以此避免語義出現歧義。例如,對于貿易雙方約定使用輪船運輸貨物,合同規定“If the buyer fails to make payment as scheduled in accordance with clause 3 of this contract, he shall pay 10% interest to the seller within 15 days after the delay.(如果買方未能按照本合同第3 項條款按期付款,應在逾期后的15 天內支付給賣方10%的利息。)”這項英語條款中的“interest”表示“利息”,而不是“興趣、愛好、利益”[1]。
為了避免在后期貿易中出現經濟糾紛或法律糾紛,貿易雙方必須保證商務英語合同翻譯的完整性,盡量將英語合同內容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闡述清楚,不能僅追求詞語表面含義,否則必然會給另一貿易方造成嚴重損失。例如,無論貿易雙方約定使用何種運輸方式,都需要對信用證支付方式進行約定,如果貿易雙方在商務英語合同中約定“Payment: By irrevocable L/C at sight to reach the.”該約定的深層含義是“對于不可撤銷的即期信用證,買方要采取見票即付的支付方式,在裝船前30 天將信用證開到賣方”,在翻譯時必須將原文表面并未表達出來但實際隱含的內容落實。
在對商務英語合同名詞化結構的主語性質進行判斷時,需要優先考慮核心詞的詞性,若是核心詞表現為復數,那么謂語應與主語保持一致也采用復數,例如“商品購買(the purchasing of goods)”是指所有采購的貨物;反之則采用單數,比如“包裝損壞(the damage of package)”便是指每個商品的包裝損壞。
對于并列名詞結構的翻譯,翻譯人員要遵循主謂一致原則,分析“and”所連接的組合是否是成套的東西,若是表示“同一概念”或“特指某個人(貨物)”,應采用單數形式,反之需要使用復數形式。比如,某英語商務合同中表明“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other products, the seller shall provide the needle and thread as samples to the buyer(為了保證其他產品質量,賣方應將針線作為樣品提供給買方)”,由于“針線”屬于一套樣品,在翻譯時應劃分到“同一概念中”,所以主謂語應采用單數形式[2]。在對名詞化結構下的詞語進行翻譯時,應在不違反漢語表達規范的基礎上先找出核心詞,再對原文進行直譯,這是保證翻譯結果準確性的基礎。例如,“Terms of payment:L/C”,核心詞“payment”的名詞譯意是“付款、支付、報酬”,所以該句應翻譯成“付款條件(支付條款):信用證”。
為了盡量降低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貿易雙方在擬定合同時會附加諸多條件,尤其是在簽訂英語商務合同時,雙方會出于避免權責糾紛、法律糾紛、經濟糾紛在合同中詳細闡明各自的責任與義務,這就增加了合同冗余信息,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翻譯人員的工作負擔。由于冗余信息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所以翻譯人員在處理該信息時應懂得適當刪減,在不損害企業利益與降低糾紛風險的基礎上,采用適當方法對英語合同中的不同冗余信息進行翻譯。
1.增詞法
相較于漢語,英語單詞能夠表達多種意思,精確性比較低,采用增詞法對商務英語合同進行翻譯,主要目的是能夠更加準確的將英語合同原文表達清楚,避免因為翻譯不當給某一貿易方帶去損失。比如,出于經濟效益與貿易安全考慮,我國某企業在向國外出口機電產品時,在合同中對“Material breach(重大違約)”進行了明確,指明“Delay in performance of obligations, failure to perform obligations, breach of contract, submission of false statements and warranties by either party will cause a party to lose material rights or interests.(合同任何一方有延遲履行義務、不履行合同義務、違犯合同、提交虛假陳述和保證等行為,將會導致未違約方喪失實質權利或利益。)”其中的“a party”中的“a”屬于限定詞,在翻譯時應被劃分到功能詞冗余范圍內,單純將“a party”翻譯成“一方”并不具體,因此應進行適當添加,將其翻譯成“合同任何一方”。
2.省略法
該翻譯方法是指對商務英語合同中的某些與譯文語言習慣不符的累贅表述省略,需要注意的是在刪減翻譯時不能破壞合同原文內容要表達的意思。在應用該方法對文本內容進行取舍時,翻譯人員應綜合國人閱讀習慣以及思維模式適當刪減信息,以此增強文本內容的嚴謹性與精確性。比如,“For all purposes under this Contract(對于本合同項目下的所有目的)”這句條款中的“For all purposes”屬于功能詞冗余范圍,故而在對其進行翻譯時,可以直接翻譯成“根據本合同”“在本合同中”等,既節省了閱讀時間,又不影響原文實際含義。
3.轉換法
在商務英語合同中應用轉換法是指從語法上對原文內容進行翻譯。由于商務英語合同是一種法律文書,為了增強法律效力,在書寫英語文本時極為重視強調性、客觀性、規范性、正式性,內容普遍由被動語態組成;與之相反,漢語文本多數由主動句式組成,為了保證翻譯內容符合國人語言習慣,翻譯人員在對英語合同進行翻譯時,應充分發揮轉換法的作用,對句式結構進行適當轉換。比如,“Buyer shall be entitled to back charge Seller for transportation fee if the seller cannot deliver the goods to the designated place within 48 hours.(賣方不能在48 小時內將貨物運送至指定地點,買方有權要求賣方退還運輸費。)”原文應用了被動句式,“shall be entitled to”在英語中是指“被賦予了……權利”,在將其翻譯成漢語時,可以采用轉換法,將被動句式轉換為主動句式,翻譯成“有權”[3]。
商務英語合同作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件具有明顯的規范性,普遍采用本國語言書寫,由于不同國家的語言具有較強的獨特性,若是翻譯人員不理解該國語言特點,就會出現語義模糊、詞句不暢等翻譯問題,影響合同的可閱讀性。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翻譯人員要不斷學習并掌握貿易國家的語言特點,全面了解該國的語言文化與風俗習慣,避免翻譯內容出現較大分歧。
商務英語不同于普通英語,其涉及的內容既廣又復雜,商務英語合同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條款普遍以專業詞匯書寫而成,這就對翻譯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若想保證勝任該工作,翻譯人員除了全面掌握國際貿易相關知識與商務英語基本技能,還需要不斷磨練自身翻譯技巧,努力拓寬認知領域與視野范圍,熟悉貿易雙方國家的法律法規與區域文化,以此保證翻譯內容的準確性。
商務英語合同翻譯結果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貿易往來成果,一旦翻譯出現錯誤,便會給某一方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故而翻譯人員要秉承認真、負責的態度看待本職工作。這要求翻譯人員始終對翻譯事業保持高度熱情,積極參加能力提升與思想道德培訓活動,不斷提升自身職業修養與道德水平,樹立愛崗敬業的意識,明白自身職責所在,在翻譯時保持足夠的耐心與細心,從而提高商務英語合同翻譯質量,為貿易雙方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企業在翻譯商務英語合同時,應嚴格遵循嚴謹性與完整性原則,對于并列名詞結構的翻譯要堅持主謂一致原則,保證語言表達的規范性;針對冗余信息的翻譯,可以采用增詞法、省略法、轉換法等方法;對于被動語態的翻譯,翻譯人員應明確合同的客觀性,確保商務英語合同翻譯的可靠性與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