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輝(唐山學院)
2013 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而制定的基本法。
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扮演著消費者的角色,同時也會在消費過程當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困惑。比如,有些人明知購買的是假貨還要進行購買,然后依據《消法》的有關規定向經營者請求索賠,而此時商家會辯解說,“這些人根本不是《消法》中所說的消費者,他們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牟利”;生活當中這樣的例子很多,那么,究竟消費者的范圍包括哪些人?
消費者這一概念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提出的具有特定經濟和法律涵義的概念。在此,我們主要討論的是法律意義上的消費者概念,法律意義上的消費者是各國消費者保護法最重要的保護主體,也是關系社會經濟秩序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主體。關于什么是消費者,我國《消法》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僅僅在該法第二條中有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的相關規定。
消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消費不僅包括生產消費還包括生活消費,生產消費是指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和生活勞動的使用和消耗,說白了就是企業為了生產而進行的消費;生活消費是指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把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用于滿足個人生活需要的行為和過程,說白了就是個人為了滿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而對生活資料的消耗。狹義上的消費僅僅指的是生活消費,即人們日常的以滿足生活需要為目的的衣、食、住、用、行。
作為生活消費,筆者認為也應做廣義上的理解,只要購買的目的不是為了生產或交易,不論其購買的商品是自己使用還是贈送他人或其他目的,都屬于生活消費。簡言之,只要不是經營者,我們就可以推定其為消費者。比如,很多籃球明星非常喜歡收集籃球鞋,有一次,他在商場看到有很多喜歡的籃球鞋,于是一次性買下了一百多雙,這種消費行為是不是生活消費呢?當然是。再比如,我每次去孤兒院都會給小朋友們帶去很多學習用品,那么我每次為這些孩子購買許多圖書和文具的行為,是不是為了生活消費呢?當然也是。包括金融領域中,購買者接受金融服務或購買理財產品等行為也主要是為了個人或者家庭財產的保值增值需要,追求的是金融產品的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他們對于日常生活中金融方面的需求,所以,購買者或金融服務的接受者當然也屬于金融消費的范疇,金融行為也應受《消法》的調整。
容易產生歧義的是知假買假的人的行為,他們明知是假冒偽劣商品還要購買,進而依據《消法》的懲罰賠償原則請求商家加倍賠償。有些學者認為,這種行為目的明顯不是為了生活消費的需要,而是為了謀取不正當利益,所以不屬于《消法》中的消費者。筆者認為,知假買假者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但知假販假者更沒有誠實信用,相比較而言,知假販假者的主觀惡性要遠遠大于知假買假者。知假買假者在購買商品過程中,其內在動機到底是為了日常生活需要還是為了謀利,在生活中很難判斷,任何人只要其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不是為了將商品或服務再次轉手,就應被視為消費者,至于其購買動機和目的,司法實踐中可以運用公平的司法尺度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知假買假者視為消費者,客觀上有利于打擊假冒偽劣行為,增加賣假者的風險成本,促使其誠信經營,凈化市場,維護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總體來看,利大于弊。綜上所述,只要不是為了生產而進行的消費,我們就應該認為是《消法》中所說的“為生活消費需要”的目的。
我國《消法》中規定的消費主體指的是個體社會成員即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其他組織等單位。有些學者認為這種規定范圍過窄,應將法人、其他組織等單位納入消費者范疇之中。筆者認為不妥,原因有三:第一,從《消法》的立法宗旨來看,《消法》是在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的弱勢地位充分認識的基礎上給予消費者特別保護的立法,宗旨是保護弱者,在消費關系中消費者是孤立的自然人個人,他跟企業、公司、其他組織相比是勢單力薄的,所以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基于這種弱勢地位我們應該對其進行特殊立法保護,而公司、企業、其他組織從經濟力量、專業技能等方面看都不是弱者,可以通過《合同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主張權利,不需要對其給予特殊保護,因此,《消法》要保護的消費者僅限于自然人;第二,從《消法》所確定的消費者權利內容來看,消費者具有安全權、受尊重權、結社權等九大權利,而每一項權利的性質都是針對個人的,不涉及單位,如果將消費者的概念擴大到單位,這與《消法》所確認和保護消費者個人權利的目的不一致;第三,從《消法》所保護的消費目的來看,保護的是生活消費,單位能不能直接進行生活消費呢,也就是單位能不能直接吃穿住用行呢?當然不能。單位只能通過有償或無償的方式,將消費權最終轉移給單位的職工,也就是自然人,才能進行實實在在的消費,所以單位消費權最終的權益主體仍然是自然人,因此,單位只能作為商品的買受人或服務合同的訂立者,而不能作為最終的消費者。綜上所述,《消法》中的消費者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單位。
筆者認為,《消法》中的消費方式,既包括商品的購買,也包括商品的使用,還包括服務的接受,而且這里購買行為和使用行為是可以分離的,即購買者不一定是使用者。
消費方式不僅以購買、使用的方式,而且還是有償方式獲得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務。但如果獲得商品或服務是贈品或者獎品,當這個贈品或者獎品出現了質量問題或服務有瑕疵,這個贈品或獎品是不是《消法》中所說的商品或服務呢?換句話說,接受贈品或獎品的行為是不是《消法》中所說的有償方式呢?比如,商家為了促銷搞“買一贈一”的活動,甲買了一部手機,贈送了一個充電寶,手機使用過程中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充電寶剛用了兩天就壞了,這時候甲向商家提出要求更換充電寶或者退貨,這個時候商家往往會以充電寶是贈品,不是有償獲得為由,拒絕退換。這里的核心問題是,這些贈品或獎品是不是有償方式獲得的呢?如果是,就可以依照《消法》來主張消費者的權利,如果不是,就不能依照《消法》來主張自己的權利。筆者認為,法律上的贈與關系事實上存在兩種類型,一種是單務贈與,即獲得贈與不附帶任何條件,還有一種贈與是附條件的贈與,即贈與表面上看是無償獲得的,但事實上是以其他方式作為交換條件。在消費領域,我們所獲得的贈與是不是無償的呢?當然不是,如果你沒有與商家建立起消費關系,沒有支付相應貨幣購買正品,商家是不會附贈你贈品或獎品的。因此筆者認為,這種附條件的贈品是有償獲得的,所以可以適用《消法》主張作為消費者的權利。
筆者認為,消費的客體包括有形的商品和無形的服務概括的比較準確,理論界也基本上沒有異議。包括之前存在爭議的商品房和醫療服務,商品房當然是商品,購房者當然是消費者,因為是為了居住這一生活消費為目的,所以沒有任何理由將其排除在消費者之外,理應得到《消法》的保護。另外,醫療服務的情況比較復雜,醫療領域分為強制治療、緊急救治、醫療美容服務等情形,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強制治療和緊急救治屬于醫院的法定義務,與患者之間不構成交易關系,所以不屬于《消法》所調整的范圍,也就不屬于《消法》中所說的無形服務,醫療美容機構提供的服務則完全按市場化運作,美容者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接受服務,所以,美容院提供的服務屬于《消法》調整的范圍。總之,消費客體應包括一切商品和服務,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對消費者概念的理解也進一步合理和豐富。對消費者概念加以明確,有助于明確《消法》的適用范圍,有助于解決司法實踐中消費者主體爭議問題,有助于落實《消法》賦予消費者的權利,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助于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和經濟更協調、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