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電影《流浪地球》正在熱映。上映6天票房破20億元,8天進入電影票房總榜前十。
票房是硬數(shù)據(jù),但票房不是唯一標準,對一部影片來說,甚至不是首要標準。那么,這部影片導(dǎo)向如何、價值觀如何?我覺得,一個以地球災(zāi)變?yōu)楸尘埃匀祟惐еMど狭骼寺烦虨橹饕€索的故事,價值觀上是沒有大問題的,影片不是在展現(xiàn)邪惡和丑陋,而是在展現(xiàn)犧牲、奮斗等美好的東西。
電影是遺憾的藝術(shù),不可能十全十美。何況藝術(shù)本身就屬“詩無達詁”的事情,各有所好,各有所愛,口味不同,評價不一實屬正常。但無論如何,評價還是有標準。故事立不立得住,表演到位不到位,場面好看不好看等等,只要有基本的客觀態(tài)度,是可以有共識的。
《流浪地球》又確實存在著兩極評價,有舉之上天者,有按之入地者。偏離主流評價的激烈聲音,更容易在輿論場上顯出“存在感”,這毫不奇怪。把《流浪地球》當成民族主義作品,從而形成民族主義與反民族主義(以及“逆向民族主義”)之間的對壘,或者雖不如此明言,其實在這一點上皮里陽秋、暗暗較勁,偏離了大多數(shù)人的觀影體驗。
這是一部中國影片,當然帶著中國人對太陽系災(zāi)變這種超級毀滅事件面前人當如何行動的理解。他們不是拋棄地球而逃逸,而是帶著地球一起走;不是依靠個別的超人或者普通人的超人舉動,而是依靠無數(shù)普通人在全體共同的困境面前一步步解決問題,而且是一種有目標、有計劃、持久性的行動。這里面沒有誰“代表地球人”,而是所有地球人在一起。這是“天下主義”的立場,是無數(shù)匹夫去解救天下和家園,而不是誰去充當“神的選民”乃至神的替身。
《流浪地球》又確實存在著兩極評價,有舉之上天者,有按之入地者。
不過,另有人認為,《流浪地球》不過是“太空版戰(zhàn)狼”。怎么評價《戰(zhàn)狼》,是另一個問題,在我看來,就算是《戰(zhàn)狼》,也遠遠不是應(yīng)該加以鄙視的作品,那里面?zhèn)鬟f的仍然是積極的價值,家國之愛不是負面的東西。《流浪地球》的精神內(nèi)核,不是家國之愛,而是人類命運,在地球毀滅面前,國已經(jīng)不重要了,人類一同毀滅才是緊要問題。所謂“太空版戰(zhàn)狼”,作為否定性評價,既矮化了家國之愛的價值,也曲解了人類命運的命題。
如果這部影片是好萊塢出品,評價會如何?人們已經(jīng)看多了好萊塢出品的科幻影片,習(xí)慣于看到美國人救地球的故事,在那些影片里,中國、東方、非洲、歐洲……舉凡一切美國之外的地方,都只是作為“風情元素”或“票房賣點”出現(xiàn),“美國代天下作主”的設(shè)定,搞到幾乎一點違和感都沒有,這樣的影片,沒有人去說“美國版戰(zhàn)狼”,沒有說價值觀有問題,人設(shè)有問題,沒有人說人掉進黑洞里還活著出來在科學(xué)上不成立,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又津津樂道。
《流浪地球》很大程度上冒犯了“好萊塢標準內(nèi)在化”的習(xí)慣,于是中國公司出品、中國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中國人面孔在某些人那里就成了一堆“原罪”,由此,再去尋找各種“不合格”、“不正確”、“不正當”之處,不過是將先行的立場進行各種技術(shù)性涂裝罷了。這種“尋找不合格”的行動,與“愛之深,責之切”并不相同。
還有人認為《流浪地球》也不過是“向好萊塢致敬”的作品,就像《戰(zhàn)狼》也只是這樣的作品。從敘事手法、影像風格等方面看,這或許也是有道理的,但技法更重要的仍然是技法。水墨動畫那樣的中國風格,如果有,當然很令人高興,但即使敘事和影像都走的是“國際風格”,也沒什么不可以。中國科幻大片已經(jīng)起步,僅此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