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直

差不多2006年之后,很多人眼里魚龍混雜,充斥著連蒙帶騙的電腦城成了另一些人眼中藏著金礦的美國西部。對于電競愛好者而言,在尋求身份認同的過程里,蒙著灰塵的DT35和金環(huán)蛇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從WCG開始,在電競的故事里,電腦硬件從來沒缺席過。當俄羅斯玩家開發(fā)出APM這個軟件后(據(jù)傳),電競和硬件之間就正式建立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關系。
在之后的時間里,這種關系被雷蛇、賽睿、羅技等品牌越來越長的技術清單和電競領域越來越清晰的粉絲追星一次又一次強化。
后來,那些基于“你需要更精準地點擊”、“你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按下更多按鍵”誕生的激光鼠標、機械鍵盤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里可能構成了電競對生活的第一次融入。
WCG中國區(qū)主辦方NeoTV的CEO林雨新先生提到過,在那幾年WCG的賬本上,每年都會有一筆來自三星中國市場部的大手筆投入。當三星為了展示自己的PC硬件創(chuàng)造了WCG時,就注定了這是一個適合硬件的舞臺。
對硬件廠商而言,當技術向前的腳步不能停止時,如何彌補逐漸被拉開的認知差距?無意中出現(xiàn)的電競成了最佳的載體。
但這也無形中給電競套上了過于專業(yè)的枷鎖。直到今天,這個模式依然沒過時,甚至還鬧出了某硬件廠商用外掛類比自己技術能力的笑話。
所以,當VIVO、聯(lián)通、華為等運營商或移動產品生產商開始在電競領域不斷加碼時,我們不需要感到奇怪。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個老故事,只不過主角從三星變成了華為。
但和WCG的時候相比,電競的門檻變低了。沒有人再去追求所謂的APM,電競成了在飯館外排隊時打發(fā)時間的方式。
這個老故事開始有了新的走向。
在先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聯(lián)通、華為分別宣布和騰訊以及ESL達成合作,再考慮到KPL的常駐合作伙伴Vivo,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在電競領域,移動設備生產商已經基本完成了對PC硬件生產商的替換。
被擠壓的PC硬件生產商則紛紛轉型,除了贊助之外,ROG購買了聯(lián)賽席位;和贊助商身份相比,羅技賽事主辦方的身份越來越強烈了;當然,還有IEM背后的Inter……
這時,單純沿用WCG時電競和硬件之間的關系可能很難解釋硬件廠商“賴著不走”,移動設備廠商和運營商全面進入的現(xiàn)象。
一個更強有力的解釋可能是電競像音樂、照相等功能一樣,逐漸變?yōu)橐豁棻貍涞墓δ堋6@背后,則是電競再一次更為徹底地對生活的融入。
還記得很多年前,OPPO做過一個很洗腦的廣告。當時OPPO用了一首爛大街的流行歌作為背景音樂,突顯自己音樂手機的身份。當時即便是一些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也覺得這廣告有點太接地氣了。但后來,靠著占領更下沉的市場,OPPO和VIVO已經成了國產手機里的佼佼者。
OPPO不是第一個這么做的手機廠商。更早的時候,用這招的人是Nokia。Nokia曾經主打過游戲、音樂、攝像等功能,并推出過很多千奇百怪的機型。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將卡爾蔡司塑造成手機照相的業(yè)界標桿。
但我們慢慢發(fā)現(xiàn),除非在某項技術上取得了特別的進步,移動設備不會再特意強調這些獨立的功能。音樂手機、游戲手機等細分市場也逐漸淡出了消費者的主流視野。
顯然,電競和移動設備的關系也處在類似的變化過程里。也許用不了多長時間,電競手機就會退出歷史的潮流,取而代之的是電競成為手機必須支持的娛樂手段。
融入生活是這兩年電競行業(yè)的主要議題之一,但很少有人具體解釋電競怎么融入生活。
最早的時候,Nokia談音樂、談照相、談游戲,后來OPPO等廠商也有樣學樣。但到了今天,沒人再強調這些了,因為這些都會必備的。消費者很難接受一款不能聽音樂、照相的手機,不然他們將沒法挨過地鐵里漫長的路程,也不能隨時隨地分享自己的喜悅。
電競也同樣,從專門推出電競手機,到強調手機對熱門電競項目的適配、支持,電競功能終將成為硬件的標配。
30年前,時任施樂PARC的首席科學家的馬克·魏斯( Mark Weiser )在一篇頗具影響力的論文中預測到“最深刻的技術是那些已經消失的技術。他們把自己編織到日常生活的結構之中,直到與它們沒有任何區(qū)別。”
音樂、攝像,再到電競,這一直是必經之路。
最有趣的一點在于,在蘋果、三星瓜分了五環(huán)內的消費者時,接地氣的廣告幫OPPO悄悄收獲了五環(huán)外的消費者。
但在電競這兒,可能不太會出現(xiàn)這種分割。畢竟電競最大的魅力就是讓不同背景的人群共享同一個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