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丹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藥學部,成都 610041)
患者,男,58歲。2017年3月7日因頭痛伴嘔吐、發熱9 d以上入院。入院診斷:頭痛待診:病毒性腦膜炎?;高血壓1級高危;慢性支氣管炎。自述對頭孢菌素、磺胺類藥物過敏,皮試陽性出現紅腫。患者入院后于當天20:25開始予甘露醇注射液(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A17011308)125 mL靜脈滴注(滴速約4 mL·min-1)降低顱內壓,未使用其他藥物,5 min后患者訴全身皮膚瘙癢,體檢見面部及軀干明顯潮紅,胸前及額面部可見片狀皮疹,壓之褪色,伴皮膚瘙癢,球結膜充血,訴雙眼視物模糊,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約3 mm,光反射靈敏,伴心慌,無明顯呼吸困難,立即停止輸注甘露醇,予以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靜脈滴注,床旁安置心電監護及鼻塞吸氧,心電監護示心率78次·min-1、血壓112/76 mmHg(1 mmHg=0.133 kPa)、氧飽和度為100%。患者輸注地塞米松約2 min后視物模糊、胸前區不適癥狀好轉。20:56患者突然開始出現意識障礙,呼之不應,雙側球結膜充血,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約3 mm,對光反射遲鈍,四肢陰冷,心電監護示心率135次·min-1、血壓65/38 mmHg、氧飽和度90%,予以0.9%氯化鈉注射液補液支持、多巴胺10 mg靜脈推注及200 mg微量泵泵入,監測血壓波動在65~67/44~45 mmHg,氧飽和度波動在88%~96%。21:05予以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注射液80 mg靜脈滴注,21:21患者意識逐漸恢復,呼之可應,嗜睡,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約3 mm,光反射靈敏,皮膚紅疹及瘙癢較前好轉。2017年3月8日 7:10患者開始出現額面部、軀干、四肢散在紅色皮疹,融合成片,壓之褪色,伴瘙癢明顯,患者意識清楚,未訴明顯呼吸困難,立即予以甲潑尼龍琥珀酸鈉60 mg 靜脈滴注,繼續補液支持、多巴胺維持血壓。2017年3月8日 10:30請皮膚科會診,查見患者全身大面積彌漫性水腫性紅斑,融合成片,偶見幾單至手掌大小紅色風團。皮膚科考慮患者為全身皮疹為急性蕁麻疹,繼續甲潑尼龍琥珀酸鈉60 mg靜脈滴注治療持續3~5 d。至2017年3月11日,患者皮疹有所消退,無新發皮疹,2017年3月16日好轉出院。
根據藥品不良反應因果關系評價方法對所用藥物與蕁麻疹及過敏性休克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1]。用藥5 min即出現皮疹、視力模糊、心慌。停止輸注約0.5 h,出現意識障礙、四肢陰冷、血壓下降。不良反應與該藥物應用存在時間關聯性。患者既往對頭孢菌素、磺胺類藥物過敏,但使用甘露醇前未進行其他藥物治療,入院前也未服用其他任何藥物,因此考慮該患者的蕁麻疹及過敏性休克很可能為甘露醇注射液引起。甘露醇是一種高滲脫水劑,常用于治療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預防和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及青光眼、大面積燒燙傷等引起的水腫、腹水等,在臨床廣泛應用[2]。甘露醇靜脈給藥后除極少部分在肝內轉為糖原外,在體內幾乎不被代謝,絕大部分以原形排出體外,因而不良反應輕微。其臨床應用總體安全性良好,主要的不良反應為水電解質紊亂、寒顫發熱、排尿困難、血栓性靜脈炎、過敏等[3-5]。其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有研究顯示其嚴重的不良反應主要為心源性猝死、腎衰竭、過敏性休克、高熱、寒戰等[5-7]。其主要發生在中老年患者上,男女比例相當,多數發生在高劑量使用患者上,多為速發型[5-7]。其過敏反應發生的機制與患者本身存在個體差異有關。甘露醇是一種多糖醇,為低分子化合物,故不具有免疫原性。雖然甘露醇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變態反應,但當輸甘露醇時,藥物及其代謝產物與人體的蛋白質結合,形成某種過敏原,與體內的組織胺、肥大細胞、嗜堿細胞的IgE抗體分子結合,使之釋放具有藥理活性的遞質,組織胺、激肽、5-羥色胺和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等,從而導致 I型變態反應發生[3-5]。回顧該患者,年齡58歲,為甘露醇不良反應的多發年齡[5-7],既往對頭孢菌素、磺胺類藥物過敏。用藥5 min即出現皮疹、視力模糊、心慌,與既往研究報道的主要發生時間相符[5-7]。停止輸注甘露醇注射液約0.5 h,出現意識障礙、四肢陰冷、血壓下降。經糖皮質激素、多巴胺等治療后,患者情況好轉。該患者用藥劑量并不大,不良反應發生迅速且嚴重。原因可能是不同患者的體質差異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嚴重程度不相同。該患者既往存在藥物過敏史,回顧既往報道的個案,發生變態反應的患者幾乎無藥物過敏史或未提及患者是否有過敏史[5-15],僅有一例有藥物過敏史及喘息史的報道[9]。建議使用該藥前詳細詢問患者過敏史,輸液時嚴格控制滴速、密切觀察,若患者出現胸悶、心悸、血壓下降、口唇發紺等休克表現,應考慮到甘露醇導致的過敏性休克可能,應即刻進行相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