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艷 申應龍
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農牧局飼草飼料水產站,貴州務川 564399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隸屬于動物界、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螯蝦科、原螯蝦屬。因其形態與海水龍蝦相似,故稱為龍蝦,又因其個體比海水龍蝦小而稱為小龍蝦,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生產上和應用上又稱為淡水小龍蝦[1]。
近幾年,由于黔北山區(主要指務川縣)加快了扶貧攻堅力度,政府對產業增加了投入,加上許多外出到江、浙等沿海發達省市打工的有識青年回鄉創業,全縣掀起了發展產業的熱潮。大山深處的務川縣水產品大多靠從外調進,價格比其他地方高,尤其是小龍蝦價格昂貴,不少人選擇水產養殖作為致富門路。池塘養蝦產量高,品質好,商品率高,但是土地法第三十六條“禁止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許多人被限制在水產養殖行列之外,推廣稻田小龍蝦養殖,不僅不觸犯土地法,而且稻蝦共生,稻田為蝦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充足的餌料,蝦吃掉了稻田中的害蟲,蝦的糞便作為水稻的有機肥料,蝦的活動使土壤疏松,可以促進水稻的生長。實現了水產養殖不占用農用地資源,不與人爭糧的目標要求,能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富裕、鄉村振興。
養小龍蝦的稻田應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保水性能佳、排水方便的田塊,在干旱少雨的季節能保障清新水的供應,在暴雨來時能及時排出多余的水。水質符合魚類養殖標準,水源徑流沒有污染源。有條件的地方稻田集中連片更佳,以便管理。
養小龍蝦的稻田應選擇土壤肥沃、底質不淤的田塊為好,田塊大小以2 001~3 335 m2為養殖單元最好,但務川是山區縣,單塊稻田面積不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小田塊統一改造后再行種養,便于管理。
養小龍蝦的稻田既要離交通主干道500 m以上,又要有道路通達,便于水稻收獲與商品龍蝦的銷售。養殖區的周邊沒有污染源,且人文環境好,沒有發生過偷竊、放毒事件,減輕管理成本,保證生產安全。
黔北山區稻田面積小,田埂只作攔水用,過于細窄,不利于小龍蝦防逃網的安裝,成蝦易打洞逃跑。田埂應加至高度50 cm以上、寬度40 cm以上,夯實,不能有滲漏。最近幾年有的田塊實施了土地改良項目,將原土田埂改成了混凝土田埂且增加了寬度,把具有這樣田埂的稻田用來養小龍蝦最好。
較小的田塊,要在稻田出水口和進水口,分別挖 1個方形的水池,水池的深度1 m左右,水池距離稻田田埂80 cm以上,面積根據小龍蝦的養殖量而定,為了便于排水和進水,防止坍塌,池堤最好用水泥進行找光,或者用磚或石塊砌坡。較大的田塊要在稻田的周圍開挖蝦溝,蝦溝的深度 0.5~1 m,寬度視田塊面積大小而定,最少0.8 m寬。
進水口設置攔網避免野生雜魚、蛙類進入到稻田中,消耗氧氣,掠奪食物,甚至捕食蝦苗,影響小龍蝦養殖產量。排水口底部要和水池或蝦溝相連,設置攔網,防止小龍蝦隨流水逃逸。在水稻田埂內側周圍要設置防逃攔網。防逃攔網的材料可以選擇塑料網片、不銹鋼網、農用膜、玻璃鋼以及塑料板,高度要高出稻田水面30 cm左右,一是防止小龍蝦外逃,二是有效防止天敵入侵。
由于養殖小龍蝦的稻田一般較肥,應選擇耐肥力強、莖桿堅硬不易倒伏,植株高大,抗病蟲害能力強,產量高,早熟單季或單季雜交晚稻品種,且其成熟收割期與小龍蝦的捕撈期基本一致的稻種[2]。大田移栽前用高效低毒農藥對秧苗進行病害防治,移栽時采用淺水、寬行、密株的方式進行定植。
龍蝦投放前的7 d左右,要對蝦田進行清理、消毒,可選用生石灰,按照田中蝦池、蝦溝的面積進行計算,每667 m2約用100 kg,消毒之后要進行換水 1~2 次[3]。
蝦苗從外地購入,可能帶有各種病菌,而且在捕撈、運輸過程中蝦體極易受傷,為病原體侵入提供了機會。因此在放養前,需將蝦種浸入3%~4%的食鹽水中,根據蝦的承受能力浸浴5~10 min[4];或每100 g水用漂白粉1 g、CuSO40.8 g,各自溶解后混合均勻,在水溫10~20℃條件下浸泡10~20 min,進行蝦體消毒,殺死蝦體表的細菌和寄生蟲,有利于蝦病的預防。
1)先放蝦苗,后栽水稻。根據黔北山區的氣候條件,水稻大田移栽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而春季蝦苗的放養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比水稻下田早1個月左右。將裝蝦苗的網袋放在稻田蝦池或蝦溝中3 min后提起,間隔5 min后再次放入,反復幾次,讓蝦苗適應水溫,減少應激損失,最后將蝦苗放入蝦池或蝦溝中。水稻秧苗移栽時,將水位放低見到田泥,讓蝦進入蝦池或蝦溝,水稻移栽后3~7 d,視秧苗定植情況,逐漸提升水位。這種方式可提前放入蝦苗1個月,延長了蝦的生長期,可使商品小龍蝦提前上市。
2)先插秧苗,后放蝦苗。水稻秧苗返青后投放蝦苗,此時已是秧苗移栽后的15~20 d,稻田中天然生物餌料較豐富,小龍蝦進入稻田后能吃到豐富的餌料,提高生長速度。
3)放養規格、密度。春季放養蝦苗的規格為2~3 cm/只,放養密度視稻田的餌料多寡而定,一般以1萬~1.5萬只/667 m2為宜。
在9-10月份水稻收割后放養大規格蝦苗和一定數量的親蝦,親蝦雌雄比為3∶1。放養的密度大約在35~40 kg/667 m2,第2年春季蝦苗可以少放或是不放,因為上年放養的蝦,其自然繁殖的蝦苗足以用于第2年的養殖。為避免近親交配,影響后期的產量,在3~4年后,必須重新從養殖場外購買一定的蝦苗放養。
每年5-6月和9-10月,是小龍蝦的兩個生長旺期,如稻田中小龍蝦的數量少,天然餌料充足,可以不投喂。如果放養數量大,就要人工投喂餌料。小龍蝦的飼料投喂要根據天氣情況進行,天氣晴朗時,可以在 08∶00 和 17∶00 投喂,投放量為 2~2.5 kg/667 m2;陰雨天氣,一般在 17∶00 左右進行喂食。飼料可以選用打碎的小雜魚、河蚌肉、動物內臟,且要拌有小麥粉、玉米粉、黃豆粉等。也可以投喂全價的商品蝦用飼料或投喂蛋白質含量豐富的優質牧草等植物性飼料。要按照定點、定量、定質、定時的原則,科學投料,使小龍蝦吃好吃飽,達到快速長大的目的。
1)變蟲害為蝦餌料。在稻田中央或田邊蝦溝上方設置一個紅外捕蛾器,或在蝦溝上安裝1個小功率紅色燈泡,在晚上利用昆蟲的趨光性誘捕飛蛾,為蝦所食,此法既消滅了水稻害蟲,又增加了蝦的餌料,一舉多得。
2)蝦田排灌水。由于有蝦溝的存在,排灌按照水稻的種植要求進行,在不需要曬田時盡量將水位提高一些,以擴大小龍蝦的生活空間。
3)稻田施肥。選擇有機肥,即使用發酵后的家畜、家禽糞便和人糞便作為稻田肥料。禁止施用尿素、碳酸氫銨和氨水等化肥,否則會對小龍蝦造成傷害。
4)稻田除草。大部分雜草會作為小龍蝦的食物被吃掉,不會造成雜草危害水稻的現象。如果雜草多,需要除草時,應將水位提高后小心進入稻田進行人工除草。
小龍蝦入田初期,蝦溝或池水宜淺,這樣可以增加水溫,促進小龍蝦生長;注意蝦溝池的水質,每3~5 d加注1次新水,高溫季節,增加注入新水次數,提高水位。堅持每天早、中、晚各巡查1次,觀察小龍蝦在田間的采食及活動,發現異常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暴雨季節,注意排水流暢,以免漫田逃蝦。
小龍蝦的起捕時間一般為4月上旬至6月下旬。稻田養蝦采取一次放苗,多次捕撈的方法,一般蝦苗放養2個月就有部分個體達到上市商品蝦規格,就可以捕撈上市。黔北山區水稻根據海拔高度的不同,在霜降前后進行收割,首先要逐步降低水位,把小龍蝦引入蝦溝蝦池內,使田面露出水面后收割水稻。水稻收割后可加深水位到1 m左右,繼續進行投飼管理,根據市場行情捕撈上市。
小龍蝦常見病主要有:鐮刀菌大量繁衍寄生在小龍蝦鰓絲、體壁、附肢基部或眼球上所致的黑鰓病;絲狀細菌附生在病蝦鰓上并大量繁殖,阻塞鰓部的血液流通,妨礙呼吸,嚴重的鰓絲發黑、霉爛,引起病蝦死亡的爛鰓病;由于小龍蝦受傷、相互殘食或被幾丁質分解細菌感染引起的爛尾病、甲殼潰爛病等[5]。防治方法主要有:投放蝦苗蝦種時不要堆壓和損傷蝦體;飼養期間飼料要定點、定時、定量、定質投放,投足、投均勻,防止因爭食而互相殘殺;發病時用生石灰5 kg/667 m2全池潑灑,或漂白粉1 g/m3全池潑灑,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小龍蝦的天敵主要有蛇類、鳥類、鼠類、蛙類等。可以采用清理稻田邊上雜草,防止蛇類隱藏;設置防鳥網防鳥;用鼠夾等捕鼠器或殺鼠藥滅鼠;稻田放蝦前殺死青蛙卵和蝌蚪,設置防蛙網防止青蛙入田等等方式消滅小龍蝦天敵。
稻田養小龍蝦,每667 m2可生產商品小龍蝦100 kg、蝦苗 50 kg、有機大米 300 kg[6]。稻田養蝦生產的是生態蝦,在黔北山區務川產出旺季市場價為50~60元/kg,產出淡季更是高達120元/kg。更因不施用化肥、不施用農藥,所產水稻是有機水稻,其米質上乘,價格高,市場前景好。當前,正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加上扶貧項目支持,大力發展稻田養蝦,從效益上來看,這種科學種養模式發展前景良好,值得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