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會琴
云南省景洪市勐旺鄉畜牧獸醫站,云南景洪 666103
云南省熱作所于1999年8月引進美國王草進行試種栽培,經過1年多的種植試驗,把勐旺鄉定為示范鄉鎮,在景洪市勐旺鄉推廣,并對其栽培技術、生長、利用、營養成分進行分析與測定,取得了較大成功,為勐旺鄉亞熱帶地區找到了一個優質、高產,既能保持水土,保持生態平衡,又適合勐旺鄉自然環境條件的優良牧草。
王草主要用莖桿扦插繁殖,種莖宜選用生長5~6個月的植株,芽點完整,每2~3節為1個種條,可開溝或挖穴種植。種植前施部分有機肥,每666.67 m2施腐熟牛糞或豬糞l 500~3 000 kg,磷肥10~20 kg作基肥,勐旺鄉由于土壤肥沃,也可不必施肥,仍能良好生長。斜植法的株行距80 cm×50 cm,種莖與地面呈40~45°角斜插,頂端稍露出地面約3~4 cm,然后蓋實壓實,每666.67 m2需種莖200 kg左右。平放法是將種莖平放于施足基肥的種植溝內,種莖間距為20 cm,淺蓋土2~3 cm(遇干旱,可覆土5 cm),踏實,種植后株行距為20 cm×80 cm,每畦種植4行。種植前后,宜進行灌水,以保全種苗,施肥前后宜保持土壤濕潤,防止燒苗,利于植株迅速恢復生長。種植后第1個月除草、松土,待植株長出自然覆蓋后雜草也基本不再生長。雨季和灌溉便利的地方每30~40 d待株高在120 cm左右可刈割1次,旱季每60~70 d刈割1次,多雨季節,刈割留茬一般在6~10 cm,冬季干旱季,宜留茬20 cm左右。
通過對王草的引種栽培及各項指標測定,王草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高桿直立,似甘蔗,葉綠色,常披垂,很少抽穗,老化慢。植株高可達450 cm以上,莖粗壯,最粗直徑3.2 cm,平均莖粗2.02 cm,節間長短不一,最長可達20 cm,最短僅為5 cm,每根成株可達35節,葉片寬4.5~5.4 cm,平均6.10 cm,成株葉片最長125 cm,平均長118.9 cm,抗倒伏,較耐寒,在勐旺鄉高溫的雨季,生長迅速。
王草葉量較多,經測定在西雙版納地區拔節后王草植株的莖葉比為1∶(1.20~1.25),同期種植的象草莖葉比為1∶(0.82~0.88),含葉量比象草高35%以上,產葉量多,牲畜愛吃,消化率也較高,營養較為豐富。
王草是四碳植物,光合作用效能高,因此,產量也很高。在一般的栽培條件下,年雨量在1 000 mm以上,每666.67 m2施廄肥l 500~3 000 kg的條件下,每666.67 m2年產鮮草15 000 kg以上,最高達25 000~30 000 kg。根據對勐旺鄉試驗地的測定,在出苗后2個月左右,植株高在120 cm左右即可刈割作飼料,以后約50~60 d刈割1次。每666.67 m2可年產鮮草14 400 kg,并且勐旺鄉在種植時均未施基肥,若施上基肥、士壤更疏松,則年產量可提高到20 000 kg以上,產量以熱作所最高,每666.67 m2可達18 600 kg;其次是勐旺,約14 000 kg。
分析測定結果表明,鮮樣品含粗水分73.6%,粗蛋白12.1%,無氮浸出物33.76%,總鈣0.4l%,磷0.27%,粗灰分10.8%,粗纖維32.5%。從化驗結果看,營養成分均較象草高,氨基酸的組成較平衡,接近牛的日糧需要,鈣、磷比例合理。
勐旺長期用王草喂牛試驗表明,用80%的王草喂牛,牛喜食,生長快,育肥快,深受群眾喜愛。熱作所喂黃牛2頭,其中1頭幼牛約1歲半,經過8個月的飼喂,體重從120 kg長到260 kg,月增重17.5 kg,勐旺、景訥等地飼養情況也較好。此外,采用王草莖作竹貍飼料,既降低了飼養成本,又避免了因甘蔗飼喂過多而引起圈潮濕,易生病,竹貍過胖等現象,保證了竹貍的營養需要,生長繁殖良好。
1)王草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熱帶地區的引種栽培不僅能保持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而且又是適應性很好的飼料,很適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自然環境條件,其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較好。
2)王草易栽培、成活率高,一般種植成活率達98%以上,管理粗放,無較大病蟲害,也不像玉米稈易遭鼠害。刈割容易,在田邊地頭、房前屋后、池塘邊均可種植,有護坡固土作用,經過推廣種植,深受群眾喜愛。
3)王草屬多年生,含糖和蛋白質均高于象草,老化慢,極少抽穗,葉量大、柔軟、無毛,莖微甜,飼喂牛羊催肥快、肉質好,也可作青貯飼料,其青貯品質相當于青貯玉米,對解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旱季缺草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改良勐旺鄉牧草品質,提高載畜量,發展節糧型的草食動物,提供最為理想的物質基礎值得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