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艷華 金福源 陸曉健 徐國東
1.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蘇州 215200;2.蘇州上方山森林動物世界,江蘇蘇州 215200
我國非洲豬瘟首次案例發生于2018年,地點在遼寧省沈陽市,隨后江蘇、云南等17個省份接連發現非洲豬瘟疫情,這不僅危害了畜牧業的良性發展,也造成了豬肉市場的動蕩,給畜牧業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疫情發生后,引起了廣大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恐慌,造成豬肉市場萎靡,不僅對疫區的養殖戶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當地其他養豬的養殖戶也由于豬肉市場萎靡,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根據國家及各省份的相關規定,發生非洲豬瘟的養殖場,6個月至3年內不得從事養殖行業。
非洲豬瘟是由于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引起,是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該病的傳染速度快,死亡率高達100%。非洲豬瘟病毒的唯一宿主是豬只,其中包括家豬、野豬以及寵物豬,該病毒對各個品種以及年齡的豬只都有感染性。在實驗室檢測下,將非洲豬瘟接種于各種動物后,可以發現兔子在接種非洲豬瘟病毒后會發現血性病變,但是其它動物沒有任何醫學臨床癥狀。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生物雖然不是非洲豬瘟病毒的宿主,但是可以是豬瘟病毒的攜帶者,能夠作為非洲豬瘟的傳播媒介,加速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速度。最常見的傳播媒介為人類與軟蜱,所以在豬只生產的過程中,應嚴格做好殺蟲工作,同時在工作人員進入養殖場前應進行嚴格的消毒殺菌,從最大程度上減少攜帶病毒細菌的可能性。在非洲豬瘟發生期間,患病豬只或者病毒污染物對健康豬只的接觸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養殖場內應更加嚴格管控豬場內的進場檢測[1]。
豬只患病后會出現全身性癥狀,體溫迅速上升,最高可達41℃,死前48 h體溫會急速下降,而后出現臨床醫學癥狀,即發熱與醫學臨床癥狀不同時存在。全身性皮膚出現紫斑,紫斑位置會出現明顯性腫脹,其中腿部與腹部的癥狀最為明顯,顏色最深、腫脹程度最大?;疾∝i只淋巴結有出血癥狀,脾臟出血、腫大,肝臟出血、顏色深暗。心包積液過多造成心包渾濁,內含有大量纖維蛋白,患病嚴重的豬只會出現心包積血。呼吸系統內,咽喉、會厭等部位出現瘀斑,嚴重者會出現淤血,造成擴散狀出血。從總體癥狀來看,非洲豬瘟的癥狀比豬瘟的癥狀更加嚴重,同時死亡率更高。
非洲豬瘟存在潛伏期,通常情況下潛伏期為4~10 d,但是也有個別患病豬只的潛伏期會較長,最高可長達28 d。在實驗室進行臨床測試時,因為實驗室內環境特殊,造成非洲豬瘟病毒的潛伏期大幅度縮短,最快潛伏期僅為2 d。在實驗室內,根據患病豬只的醫學臨床表現不同,可以具體分為慢性發病、亞急性發病、急性發病以及最急性發病[2]。
患病豬只若出現慢性發病,其主要表現在豬只的皮膚、關節以及呼吸道等部位?;疾∝i只在發病后體溫會逐漸上升至40℃左右,并上下波動。患病豬只因為體溫升高,造成豬只機體內的紊亂,精神萎靡。并有多種身體癥狀,皮膚表面會有斑塊、潰瘍、小結以及壞死等病變特征,其中耳部、口唇、鼻部、尾巴以及眾多關節部位等的病變特征尤為明顯。呼吸急促,并且腿部關節有明顯性的腫脹,腫脹持續時間較長,可以長達數月。其中,慢性發病的部分豬只僅表現為生長發育速度放緩,無其他任何醫學臨床癥狀。慢性發病的患病豬只絕大部分可以被治愈,可以正常發育,但是患病豬只會終生帶毒,所以不可以與健康豬只一起飼養,因此失去治療價值。
亞急性發病的潛伏期通常為6~12 d,患病豬只的體溫持續上升至40~42℃,然后保持高熱狀態,少部分患病豬只會出現體溫不規則波動。由于豬只的體溫升高,造成豬只精神萎靡、食欲降低;關節部位腫脹,造成豬只行走困難;表皮組織有大量血斑出現,其中耳鼻部與腹下皮膚的癥狀尤為嚴重;肺部有肺炎發生。發病后6~10 d,患病豬只出現網狀內皮系統病變,造成大面積血管病變,最終導致患病豬只心力衰竭而亡[3]。
急性發病的癥狀與亞急性發病的癥狀相似,但是潛伏期更短,發病后更快死亡。急性發病的患病豬只,體溫升高至42℃,并且保持高熱不退,3 d后開始出現死亡現象,第4天豬只全部死亡。急性發病的患病豬只,在發病初期可以正常生活,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逐漸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急促、間歇性咳嗽,而后豬只站立不穩等癥狀。皮膚出現大面積充血癥狀,并且伴有發紺現象;有出血性腸炎,帶有血便、腹瀉等癥狀;眼部結膜出現充血現象,有粘性液體分泌,癥狀如結膜炎。
最急性發病的患病豬只,通常在沒有任何臨床醫學癥狀的情況下就會發生突然性死亡,僅有少部分豬只在發病前會出現體溫驟升、呼吸急促、皮膚充血等癥狀。最急性發病的死亡率最高,為100%。
防控措施可以分為2個部分,分別為預防措施與控制措施。預防措施是指在疫病發生前,通過一定的方式將發病率控制在最低,從而避免發??;控制措施是指在疫病發生后,通過一定的方法,將疫病控制在一個范圍內,避免疫情擴散,從而將損失降到最低,二者相輔相成。
1)“全進全出”制度。養豬場應嚴格做到“全進全出”制度,即同一批次的豬只同時轉進或者轉出,在養殖過程中可以淘汰掉部分豬只,但絕對不可以造成豬只批次的交叉,也不可以有豬只的停留。在豬只全部出欄后,對豬舍進行全方位的打掃、清潔以及消毒工作,從根本上避免病原微生物的循環感染。“全進全出”制度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擴散,是現代化養豬的飼養工藝,也是一種飼養原則。
2)堅持科學化飼養管理。在豬只的養殖期間,應堅持做到科學化飼養管理。定期對豬舍進行清潔、消毒,從而確保豬舍內整潔,避免豬舍內的病毒、細菌滋生;良好穩定的通風,確保豬舍內產生的有害氣體可以及時排出,保證豬舍內的空氣質量達標;適宜的溫度能夠避免熱應激或過寒導致患病;適度的光照強度與時間,避免光照過強造成豬只的運動過量或光照過暗造成豬只恐慌。
若發現疑似非洲豬瘟的患病豬只,應第一時間向上級匯報,并且對豬場進行全方位的隔離,等待相關部門的人員來確診檢驗。在確診為非洲豬瘟后,對該地區進行疫點、疫區以及受威脅區域的劃分。其中疫點內的豬只,進行全面的撲殺,然后經過無害化處理,從而確保疫情不蔓延擴大。然后疫區內,在一段時間內任何豬只不得離開疫區,等待相關的檢查,若發現豬只患病則變為疫點,進行全面撲殺,并且重新規劃疫區與受威脅區域范圍;若沒有患病,則及時轉移出疫區。受威脅區域的豬只與疫區一樣,及時對豬只進行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