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波 郭 濤
1.河北省高碑店市農業農村局,河北高碑店074000;2.天津愛都飼料有限公司,天津靜海301646
據公開報道,我國的非洲豬瘟疫情起自2018年8月遼寧的沈北新區。2019年5月10日,香港上水屠房提交的來自廣東湛江生豬內臟樣本,檢測出非洲豬瘟陽性。截止2019年7月11日,我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先后發現非洲豬瘟疫情;臺灣省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目前還沒有發現非洲豬瘟疫情。
本次疫情的嚴重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十幾年以前的“高熱病”,完全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在一線親歷的養殖從業者,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損失和身心折磨。由于至今沒有針對性的疫苗和藥物可以使用,所以只能采取被動隔離和消毒的措施,處于分兵把守、四面設防的被動境地。
2006年高熱病肆虐之時,部分有識之士就不斷呼吁對當時盛行的養殖理念進行反思和革新。但之后隨著藍耳病逐年發生的常態化,這些聲音就鮮有人關注了。直到非洲豬瘟驟起,人們才發現,養殖理念在這十幾年里根本沒有改變,一直是原地徘徊的。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養豬業僅用了20年左右時間,就在全國“有樣學樣”地完成了對西方養殖模式的照抄。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即使是這種囫圇吞棗式的照單全收,也僅僅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很好地進行深層次的消化吸收。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是我們在世界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同年10月13日,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指明了面對傳統應具有的態度和方法,即“我們要對傳統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
無論“古”也好、“洋”也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一直是對待事物的正確原則。
新古典主義本是18世紀歐洲文藝史上的一個重要思潮。我們這里拿來借用,主要是為了更形象方便地概括當今一些主張對中國養殖理念進行反思和革新的聲音。簡單說,它是從中國養殖嚴峻的現狀和實際出發,主張在不否定國外養殖理念的前提下,有條件地、一定程度地回歸傳統,但并不是無條件地、徹底地復古。這是一個寬泛的概念,而且正處于動態變化中。
其中可能涉及非洲豬瘟且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可以歸結為以下內容:
這里涉及豬的行為特性和廣義福利問題,例如雜食性(喜塊根、蚯蚓);味覺(喜甜)和視覺遲鈍、嗅覺(嗅覺是狗的3 倍)和聽覺敏感;肺可塑性強;喜通風、干燥、陰涼環境;選擇性記憶;生物場效應及生物鐘(定時進行飼管操作);喜掘地;講究衛生(定點排便);排異性(并群可在夜間或消毒后);位次效應(并群可噴灑異味劑、添加催眠藥物、降低飼料鹽分、降低刺激性原料比例等);集群效應;色光反應(紅色致興奮,藍、綠色致安靜,冬春夜間補光)等等。應根據實際情況,盡量適應豬的這些特性。實際操作上還包括冬夏季節盡量不壓欄,從而降低環境承載負荷;舍棄定位欄等。而導入地方豬種基因的目的是為了增強種群抗逆性、減少發病率[1]。
發生非洲豬瘟的豬場中,規模場占比最大、中小散占比相對要小。其實中國養豬場的現狀是,無論規模大小、無論條件優劣,都竭力追求工廠化,開口必談純種和二元。在這樣的風氣影響下,很少有人關心豬的真實感受。我們并沒有說地方品種就可以抵抗非洲豬瘟,但無疑的,粗糙的工廠化加上外來的品種,對疫情的發生發展是有利的。要知道,一直被很多人所推崇的西方,很多年前就在非洲豬瘟面前淪陷了。
動物免疫系統的“功率”并不是無限大的,過多的免疫次數和免疫種類會導致其不堪重負,造成免疫效果的不理想。母源抗體的干擾、免疫時間節點的選擇不慎等,也會造成無效免疫或者免疫后發病[2]。所以我們主張免疫要少而精。筆者所了解的豬場,就有對外購仔豬進行基礎免疫后發生非洲豬瘟的情況發生。當然,我們并不能由此就貿然畫出疫情發生的路線圖;但不可否認的是,不適當的免疫確實在其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針對細菌性病原體耐藥性日益突出的嚴峻現實,以前那種頻繁藥物拌料的做法應該被否定。階段性的脈沖式給藥,既可以達到防病的目的,也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耐藥性的出現。
目前中國養殖戶的消毒意識非常淡薄。雖然迫于最近疫情的嚴峻形勢,大家較之以往更多地拿起了消毒用具,但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目標是建立立體化、常態化的消毒體系,階段性飼養全進全出,小產房小保育舍,運用多種消毒產品,并把揮發、熏蒸、燃燒、曝曬、雨淋、燒灼、空置、紫外線等方式方法結合起來。
以往很多著述也談到過豬只和病原體的共生(或者叫同化、平衡),它是指二者之間勢均力敵的一種狀態。一些歷史上曾經猖狂一時的疾病,例如藍耳病,人們與之長期博弈之后,現在都被迫實現了共生或者正在朝共生狀態轉化。需要再次強調,我們并不可以泰然自若地靜等非洲豬瘟和豬只實現共生,共生是長期博弈的結果。
傳統的農戶養豬,多用濕料飼喂。這種方式利于消化吸收、減少塵肺發生,特別是能夠鍛煉母豬消化系統和生殖系統。據公開資料報道,豬只在發生非洲豬瘟時,首先一致表現為發熱不食,因肚痛而爬臥顫抖;其后的表現不太一致(有的嘔吐流涎,有的便血,有的肚脹)。大部分身體各部發紺,少部分體表無異常。相關文獻資料里面也都談到了非洲豬瘟對消化系統的重要影響(胃內留存大量未消化飼料,胃底出血、潰瘍、糜爛)。由此可以說,飼喂濕料雖然不能杜絕非洲豬瘟,但至少在發病前后對豬只獲得消化營養是有利的。
霉菌毒素危害廣泛,重點在于干擾免疫系統,破壞諸多重要臟器(肝、脾、腎、胃腸等)。應高度重視霉菌毒素的影響,加強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