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林
遼寧省康平縣農業服務與行政執法中心(康平縣扶貧中心),遼寧康平110005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在養豬過程中常發生的一種高度接觸性消化道傳染病,主要是對仔豬的危害較大,14日齡以內的仔豬最易感染,發病后死亡率高。主要特征為嘔吐、嚴重腹瀉和脫水。一旦豬場發病,很快就會波及到周圍的健康豬,對養豬場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筆者詳細介紹了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原、傳播途徑、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方法,并對該病的預防和治療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希望能加強養殖戶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病的認識。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冠狀病毒科的單鏈RNA病毒引起的。該病毒的傳染性很強,但對環境的抵抗力相對較弱,使用普通的消毒藥物均可以將其殺死,對光照敏感,光照后很快就會失活。病毒對熱也較為敏感,在56 ℃的環境中30 min 就會失去活性。在37 ℃的環境中存在96 h 后也能夠失去活性。但在低溫環境中可以長期存活。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的發生具有顯著的季節性,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時節發病率較高[1]。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已經發病的豬和帶毒豬。傳播途徑是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當豬的飼料和飲水被污染后,經采食后病毒就會感染健康豬。對于通風不良的豬舍環境,空氣中也有可能攜帶病原,通過呼吸道將病毒傳染給健康豬。本病的易感動物為豬,各段日齡的豬均有易感性,但14日齡左右的仔豬更容易發病。這主要是因為7日齡以內的仔豬受到母源抗體的保護,不易發病,但隨著日齡的增大,母源抗體保護力不足,所以導致該病高發。
仔豬在感染后通常具有24 h 左右的潛伏期,成年豬在感染后的潛伏期更長,約為24 d。仔豬在發病后表現為突然出現嘔吐, 隨病情發展會產生水樣劇烈腹瀉[2]。尤其是在哺乳后,容易發生嘔吐,仔豬排出的糞便具有惡臭味,外觀呈現黃綠色。病豬很快會出現脫水癥狀,體溫開始下降。仔豬發病后經過2~7 h 后開始死亡。仔豬的死亡率和日齡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日齡越低,死亡率越高,死亡率最高達到100%。而斷奶后的仔豬也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但死亡率相對較低。病豬在發病后通常表現為食欲下降、不斷腹瀉,排出灰褐色或灰黃色的糞便,在糞便中可以見到未消化的飼料,有的病豬還會出現嘔吐癥狀。發病豬的生長發育會變得緩慢。發病豬通常在發病后7 d 左右逐漸自愈。母豬也會感染發病,發病后表現為食欲下降、泌乳停止,有嘔吐和腹瀉的情況,但也有母豬在感染后不表現出任何臨床癥狀。
通過剖檢發病死亡后的仔豬,可以發現其脫水嚴重,切開胃可見胃底部的粘膜具有大量的出血點,還有充血情況,而且在胃內有很多未消化的凝乳,腸道也有出血點,腸壁變得薄而脆,失去彈性。腸壁擴張,外觀可見其呈現半透明狀。在腸道內積存有大量的灰白或黃綠色的內容物,多呈液體狀。腸系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腸系膜淋巴結也出現腫脹。將空腸剪開,用生理鹽水沖掉腸內容物,在玻璃平皿內鋪開并加生理鹽水,在低倍顯微鏡下可見到空腸絨毛變短、萎縮,這就是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特征性病理變化[3]。
本病的診斷僅通過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很難確診,需要借助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的技術。免疫學診斷方法多使用免疫熒光法。這是本病診斷較常見的一種方法,操作也相對簡單。具體過程是:取病死豬的空腸段和回腸段,制成涂片,使用熒光染色后置于顯微鏡下鏡檢觀察,如果出現熒光,則判斷為陽性。整個試驗過程僅需要2~3 h。使用分子生物學中RT-PCR 技術進行確診的方法也很靈敏,通過對豬糞便的檢測就能夠確定是否含有病毒,再結合酶切、回收、測序等方法,就可以確定本次發病的病毒的類型。
由于是病毒感染,所以對傳染性胃腸炎的預防沒有合適的藥物,但可以通過疫苗免疫。我國常用的疫苗為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苗,本疫苗在接種后的2 周就可形成對該病有效的免疫力。在進行疫苗接種的同時,要注重加強豬的飼養管理,尤其是環境管理。在氣溫較低的季節要保證豬舍內具有相對恒定的溫度和濕度,同時要注意圈舍內的通風換氣,保證空氣流通。還要給豬群提供清潔的飲水和優質的飼料,確保豬群的飼喂營養。豬舍還要勤消毒,以防止環境中的病原體。消毒可以選擇1%的煤酚皂溶液或10%~20%的石灰水,均有良好的消毒效果。
本病的病原為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在臨床上沒有適合的抗病毒藥物。所以本病的治療多采用對癥治療。一旦發現豬場有發病豬,要及時對病豬進行隔離處理,并對所在豬圈進行消毒。對病豬可以使用穿心蓮和頭孢等藥物,預防和治療繼發感染。對于脫水嚴重的病豬,應及時補充葡萄糖鹽水。對于較大日齡的病豬,可以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補液。對發病豬還可以使用中草藥進行治療,也能夠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