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剛 吳 瑛 周大榮 彭 華 宋德榮
貴州省畢節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貴州畢節552100
布魯氏桿菌病(以下簡稱布病)是一種廣泛分布的由布魯氏菌屬( )引起的傳染-變態反應性人畜共患疾病,又被稱為“波狀熱或波浪熱、馬耳他熱、地中海弛張熱”。1955年,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將其定為乙類傳染病,也是我國畜禽疾病防治的Ⅱ類重點疾病。布魯氏菌是細胞內需氧型革蘭氏陰性桿菌,共分為6 個種、20 個生物類型,而我國境內主要分布牛、羊、豬3 種生物型,其中羊型布魯氏桿菌的毒力最強、致病性最高[1]。布病主要對生殖系統、淋巴系統和關節造成危害,母羊感染布病后,主要發生流產、久配不孕、子宮內膜炎等;而公羊則發生睪丸炎,造成無精癥從而影響生殖能力[2]。有資料表明,綿羊患布病后流產率為57.7%,牛患布病后流產率為31.2%,另外,還可造成生產能力下降,嚴重影響我國畜牧業的高效發展,威脅養殖人員的健康[3]。本文通過概述貴州省畢節市布病的流行病學特征,結合境內某縣規模羊場對陽性病例處置的剖析,提出有效的綜合防控措施,以期為規模羊場盡早發現、及早處置和有效防控該病提供參考。
布魯氏菌是一組微小的球桿狀或短桿狀細菌,長0.6~1.5 μm,寬0.5~0.7μm,不產生芽孢,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用姬姆薩染色呈紫色。其主要有豬布魯氏菌、馬耳他布魯氏菌、綿羊布魯氏菌等6 個菌種,共20 種生物型,主要貯存宿主動物包括豬、牛、羊等家畜,馴化動物及野生動物等共60 余種[4]。研究表明,山羊、綿羊布魯氏菌的感染力和毒力最強[5]。畢節市境內以山羊和綿羊感染為主,牛和豬等其他動物未見報道。
已感染布病的家畜就是布病的傳染源。其主要傳播途徑為經體表皮膚黏膜接觸傳染,另外還可形成氣溶膠后通過呼吸道侵入機體內進行傳染;也可通過食用被布魯氏菌污染的乳制品、肉類及制品、以及內臟等經由消化道進行傳染。實踐中,尤其要謹慎處理陽性病例養殖場的奶、尿、糞便、精液、陰道分泌物等可能帶有布氏菌的污染物,尤其是懷孕母畜在生產或流產時的排出物,人一旦接觸到這些分泌物、胎兒、胎衣等極容易被感染。畢節市的案例主要為接觸性感染。
實踐中,羊在感染布病后的臨床特征并不明顯,甚至還和其他疾病一起發生,極大地影響了獸醫人員的判斷。一般來說,羊在感染布病后,常出現食欲減退、精神萎靡等類似感冒的癥狀,因此該病也被稱為波浪熱病。有研究表明,初產母羊常在懷孕3 個月左右出現流產,經產母羊則不易流產。公羊被感染后會表現出睪丸增大,熱痛敏感極強、性欲消失,甚至喪失配種能力和發生關節炎等病變特征。而人接觸病羊或病羊污染物后極易被感染,主要表現為關節、肌肉疼痛,發燒呈現波浪熱,出現性能力低下或者精神萎靡、精力不足、勞動能力下降等癥狀。
布病病菌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黏膜等途徑,侵入機體血液淋巴系統中,導致免疫功能受阻而不能及時清除,其在各臟器中迅速繁殖,引起毒血癥而發生病理變化。
布病的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春末夏初為發病高峰季節,而產仔季節是最易發生感染的時間段。其在羊群間有皮膚黏膜、消化道、呼吸道3 種傳播途徑。其主要流行特點為性成熟動物易感性高于幼齡動物,母畜易感性高于公畜。其發病特點為母畜比公畜發病的多,成年畜比幼畜相對發病多。畢節市主要飼養貴州半細毛羊和貴州黑山羊,調研發現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且山羊發病率高于綿羊。
2017年秋季,畢節市某縣動物疫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到該規模羊場進行常規抽血檢測,共計抽取血液68 份(該場飼養山羊和綿羊大小合計788 只,其中山羊142 只,綿羊646 只),其中山羊抽取18份,綿羊抽取50 份,通過將血液帶回實驗室進行琥紅平板試驗檢測,共發現26 份疑似布病陽性個體,總體發生率達38%。針對此檢測結果,該中心工作人員迅速聯系該規模羊場,協商后續檢測和處置辦法。經進一步全群抽血檢測發現,該規模羊場大小合計788 只羊,陽性病例個體達176 只,總體發病率高達22.34%。其中山羊64 只,綿羊112 只,呈現規模暴發的態勢,表現為山羊發病率高于綿羊的特點。
當前羊布魯氏菌病治愈難度極大,因此,在發現檢測出布病陽性病例個體后,要及時進行隔離淘汰,勤換飼草、墊料切斷傳播途徑等處理。此次布病案例,經市、縣、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和羊場主進行協商,對已檢測出來的陽性病例個體全部進行捕殺和深埋處理。具體做法是:全體工作人員身著防護服,首先將陽性個體集中起來,逐一進行肌肉注射敵敵畏10 mL,待其死亡后,運至預先深挖的土坑內,土坑深度3 m,寬5 m,遠離居民區、水源和交通要道,符合動物疫病深埋處理條件;其次往深坑內傾倒汽油進行焚燒,焚燒后撒生石灰覆蓋,再填埋泥土至坑頂稍高;最后再焚燒圈舍內墊草等污物和進行全場消毒處理。要求前1 個月每周消毒3 次,之后每周消毒2 次或1 次,輪換不同消毒藥水或生石灰連續消毒處理6 個月以上;往后重復全群抽血篩查3~5 次,直至凈化沒有疑似病例,期間若發現陽性病例個體,堅決及時捕殺和深埋。
針對貴州省畢節市布病的發生情況,結合該規模羊場布病的發生原因,陽性病例的發現、診斷和處置措施,筆者認為規模羊場的布病防控應綜合做好以下工作。
目前,雖然對布病防控的檢疫和免疫工作已被重視,而且檢疫和免疫工作也在開展,但是由于畢節市屬于凈化區,因此,對該病的重視和檢疫強度大大不夠,還有待提高。追溯此次布病案例的發生原因,系該羊場引種所引起。相關檢疫部門引種前雖進行了檢疫工作,而且嚴格按照引種要求,隔離觀察1 個月,在抽取血樣進行布病的檢測后沒有發現疑似病例,最后才合群飼養。但是,布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潛伏期,而后續抽樣工作的空缺,免疫工作的缺失,則直接導致了此次布病案例的發生。如果能及時抽樣檢疫發現,則能避免此次嚴重后果。因此,強化檢疫和免疫工作,對規模羊場的正常生產和健康發展就顯得非常重要。具體到實際工作中,我們從外地引種前,必須詳細了解該地是否為凈化區,非凈化區堅決不能引種。而引種后,必須隔離觀察和進行抽樣檢測,有條件的可進行全群檢測,發現疑似病例,及時隔離淘汰,多次篩查直到凈化。嚴格遵守畜禽檢疫制度,由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現場檢疫確定無陽性羊,才能合群飼養。飼養適應后,要擇取合適的時機補種布病疫苗進行免疫。
規模化養殖場,科學的飼養管理,是對布病進行有效防控的關鍵環節[6]。嚴格區分生活區和飼養區,能大大地降低飼養人員感染布病的可能性。就目前畢節市范圍內羊的養殖情況來看,不區分生活區和飼養區的人畜混合在同一區域的現象非常嚴重,甚至有羊住樓下、人住樓上的情況。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畢節以散養戶居多,每戶飼養山羊或綿羊僅幾十只,羊舍就在房屋邊上或就在樓下,增加了人感染布病的概率。區域內就發生過山羊布病感染人的實例。因此,對于散養戶來說,必須加強防疫知識的宣傳力度。首先在飼養上,必須嚴格隔離,做到人畜分離;其次,在飼養管理中,最起碼做到佩戴手套,不要徒手接生羔羊等。而對于規模羊場來說,首先則要嚴格區分生活區和飼養區,建立飼養管理制度,提高飼養管理科學性,嚴格按照制度流程進行操作;其次,加強飼養人員業務技能的培訓,提高防范意識,日常飼養管理中要勤換衣服和佩戴手套、口罩等;此外,還要勤換墊草和廢棄草料,對流產的胎兒、胎衣等不能隨意丟棄,必須做好無害化處理;最后還要保證飼養環境干凈清潔,定期對圈舍和養殖場進行消毒和清理,尤其是在布病密集發生季節,更要加強養殖環境的凈化工作,才能減少布病的發生與傳播[7]。
目前,對于感染布病的羊只,并沒有良好的治療措施,一般來說,檢疫發現陽性病例,則直接隔離淘汰并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針對此案例,檢測發現的陽性個體,是按照疫病處置措施的要求,及時隔離并作無害化處置的,同時對于剩余羊只,考慮到羊場的損失太大,則是采取多次重復篩查和凈化的方法,這樣才有效地防范了疫病的繼續傳播和擴大,為養殖場爭取到了利益的最大化。
飼養人員作為一線飼養管理工作者,直接接觸羊只,因此有直接感染的風險。規模羊場則要組織飼養員進行布病防疫有關知識的培訓,加深對布病發病機理、流行特征、臨床癥狀和診斷處置措施等知識的了解,切實增強防范意識和安全意識,做到“早發現、早處置”[8]。此外,由于羊型布病是一種傳染性和毒力極強的人畜共患病,為了保障飼養人員的人身健康安全,還應定期組織飼養人員進行身體體檢,增強其防病意識和能力,使其更好地為養殖場貢獻力量。
當前,按照國家有關動物疫病處置補助標準,每捕殺一只羊的補助標準為500 元,其中國家農業農村部補助100 元,地方財政補助400 元,而現階段羊價漲勢迅猛,生產成本又高居不下。因此,該補助力度難以彌補養殖場的損失,通常是大面積疫病的發生就導致養殖企業面臨倒閉關門的境地[9]。政府加大政策補助力度并保證落實補助款到位,將是養殖企業順利渡過難關的保障。在此案例中,疫病發生后,相關部門的聯動聯防效率不高,經多次協商才聚到一起對布病陽性羊只進行處置。相關疫病監管部門要提高聯動聯防的效率,整肅務實的工作作風。
綜上所述,羊布魯氏桿菌病雖然傳染性和毒力極強,可能會在羊的生產中帶來極大危害和經濟損失,甚至給羊養殖產業人員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10]。但是,只要采取措施得當,在飼養管理中加強布病的防控工作,提高養殖人員的防范意識,加強全面檢疫和免疫接種工作,加強飼養管理等,就能有效控制本病。